eyebyeye
發表於 2013-4-18 20:46
beerboy 發表於 2013-4-18 10: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眼兄,小弟作為窮人新手黎講,反而對現今某d形容詞完全摸不著頭腦。甚麼冷暖聲,甚麼粗聲,甚麼硬聲,甚 ...
可能Beerboy兄已超脫三界,所有HiFi述語、形容詞對兄臺都已無半點意義,何需再去探究那些無謂的代名詞呢? 可喜可賀!
beerboy
發表於 2013-4-19 07:55
eyebyeye 發表於 2013-4-18 20: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可能Beerboy兄已超脫三界,所有HiFi述語、形容詞對兄臺都已無半點意義,何需再去探究那些無謂的代名詞呢? ...
唉...窮人的我,讀得書少唔識咁多字呀 {:8_367:} .....不過,有d時候,有個定義係有必要的。話說,有次同朋友一起聽野,其中一人話喇叭好斯文。以我既理解,斯文= 爆唔起。而我又唔覺得對喇叭爆唔起; 跟住問清楚,原來,朋友的所謂斯文,係高分析。{:8_381:} 所以我先會有這個疑問,個d形容詞其實係乜解究..... {:8_386:}
eyebyeye
發表於 2013-4-19 09:59
如果你那朋友有看過這篇"HiFi五大元素", 他便可以用其他更準確的述語來形容那喇叭的優點了...{:9_404:}
eyebyeye
發表於 2013-4-19 13:42
本帖最後由 eyebyeye 於 2013-4-19 13:47 編輯
(續…HiFi五大元素之『動態』Dynamics)
動態(Dynamics)
動態與音樂性是相輔相承的,沒有良好的宏動態(量感動態)及微動態,便不可能有音樂性存在;而沒有音樂性的聲音,動態有多大都變成沒有意義...
動態與分貝的定義
可能動態這名詞中的「動」字,令動態與瞬變使人容易混淆。不少圈中朋友常誤將具有很高重播速度及瞬變反應(Transient)的系統,看成是具有大動態的組合。聲音動態(Sound Dynamic)祗是用來表達最弱的聲量(或聲壓)與最強的聲量的關係。而聲音錄播系統的動態范圍取決於錄播系統的整體「電器或機械噪聲」(Electrical or Mechanical Noise)及其最大「無失真音量」(Peak Volume w/o Distortion)。而用以表達動態強弱的單位稱為「分貝」(dB or Decibels)。簡單來說,它是以人耳能聽到的最弱聲壓0.0002「微巴」作為參考值以常用對數與被測量聲壓值作比較,再乘以10便得出其聲壓分貝數。
聲壓級(分貝)=10 Log(P2/Pr2) *P=被測量聲壓 *Pr=參考聲壓
為什麼我們不直接用聲壓的單位「微巴」作為動態的表示單位呢?原因是來自人耳驚人的聽覺笵圍,由0.0002「微巴」至1000「微巴」,最弱與最強的聲壓比大于100萬倍。但人耳對響度的感覺卻並非線性的,而是與儀表測出的聲壓存在著一定的「自然對數」關係。例如距離聽者10呎的響亮汽車喇叭聲(約100微巴),聽上去不會比在安靜的圖書館(聲壓約0.01微巴)的響度大一萬倍。用這樣大的聲壓數字作為聲學上的計算並不方便,也不能較有意義地反映出人耳對其相對產生的響度的感受,所以便定出了用「分貝」作為測量動態或聲壓的單位。
人耳聽覺的可容忍動態范圍是非常大的,不同頻率的響應也不相同;以1000Hz為例,大約可有130dB。比現今人類能制造的錄播系統的「整體」動態范圍要高出很多。所謂錄播系統的「整體」動態范圍是指聲源由咪高峰拾音器的拾取至母帶或A/D轉碼器、黑膠唱片或CD唱片的制作水平、重播系統中的唱盤或CD盤、Pre-Pre-AMP或D/A解碼器、前置放大及功率放大、揚聲器的制作等等各個步驟的平均動態。事實上現今的錄播元件中祗有數碼處理的部份能達到100dB以上的動態范圍,因為數碼處理的方式能大大提高電器或機械的訊噪比,寧靜的背景使人耳不受噪聲的干擾而能聽到更微弱的聲音。
上述是電聲學技術人員所說的動態定義,但近年在外國音響界卻流行將重播系統中的音樂動態從上述的整體錄播動態中分割出來,再定義為重播音樂時的「宏動態」(Macro-Dynamic或稱量感動態)及「微動態」(Micro-Dynamic)。 (…待續)
eyebyeye
發表於 2013-4-20 09:26
(續…HiFi五大元素之『動態』Dynamics)
音樂重播的宏動態及微動態
音樂的宏動態是對於音樂的整體(全頻)的宏偉感、份量感、衝擊力(Impact)及能量感(Power)而言。
若宏動態不足,管弦樂團及低音大鼓的氣勢便聽來有被壓縮或擠迫(Compressed & Squashed)的感覺。一般來說,揚聲器越大,宏動態便越大。良好的宏動態並非祗看其最弱及最強兩極的伸展,也要觀察其全頻動態范圍中的漸變度是否均勻幼細。若全頻的動態范圍不均勻也不合比例地變動,在大型音樂的「爆棚」段,便會出現明顯的音色及整體平衡度漂移,聲音會偏厚或偏硬,嚴重者整個重播系統好像忽然變成很大音量的單聲道(Mono)系統,立體聲音場無法擴散出兩只揚聲器外面。
宏動態范圍是人耳可聞的最弱音樂量及最強音樂量之間的范圍,它是音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尤其是重播大型的交響曲或歌劇時,又或重播單一鋼琴近距錄音時,往往要表達作曲家用上的最大動態對比,由pp (Pianissimo)以至fff (Triple Forte)。
音樂重播(包括人聲)的發聲基音范圍,由最低的管風琴鍵(可在20Hz以下)至最高的三角鈴、鐃鈸或小提琴(14000Hz以上),其中宏動態范圍最大的單一樂器是演奏用的大三角琴(Grand piano),它的宏動態范圍可達70dB以上;大型合唱團加上管弦樂團的聲壓雖然可達110dB以上,大三角琴的最高聲壓雖然比整隊樂隊弱,但其最弱音量也遠較整隊樂隊輕,故此其宏動態范圍便較為寬闊。同樣,Hard Metal及搖滾樂的聲壓雖然很高,但宏動態范圍卻祗有20dB左右,因為搖滾樂隊的音量經常都處於很高的水平,但音量變化的范圍卻很窄。宏動態的最低端及最高端跟重播器材的噪聲及動態失真有關,噪聲及失真越細,宏動態便越大。 (…待續)
kvic
發表於 2013-4-20 13:16
eyebyeye 發表於 2013-4-17 23: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小弟在多年前首次閱讀這篇文章時,也如Kvic兄一樣,看完了仍對部份論點不明所以,未能把文中深意悉數了解 ...
多謝分享你的體會!
eyebyeye
發表於 2013-4-20 23:07
本帖最後由 eyebyeye 於 2013-4-20 23:09 編輯
(續…HiFi五大元素之『動態』Dynamics)
音樂的微動態是形容音樂中的較小范圍內的個別樂器的細緻動態結構,與重播系統的微細泛音的密度及線性有直接關係。
CD重播系統的宏動態范圍較黑膠唱片及錄音帶高是無可置疑的事實,CD重播系統的宏動態在低機械噪聲及低失真的輔助下,輕易超越90dB;但黑膠唱片及錄音帶重播系統卻祗能維持在65dB以下,聲道分離更與CD相差達35dB。但調校良好的黑膠唱片重播系統在「微動態」方面卻勝回一仗。
簡單來說,微動態不在乎音量的強弱,而在乎微弱聲音的密度與自然度。例如很輕力的結他勾弦或輕擊三角鈴的聲音,音量都不會很大,但要表現出其自然度就非靠微動態不可。此點是為何小型揚聲器尚可吸引聽音樂的人的其中一個原因。
在下大膽推測調校良好的黑膠唱片重播系統的微動態較為優異的原因是與其微弱類比(Analogue)訊息的線性及密度有關。CD重播系統可能要等真正的24 Bit音樂制式完善後,才可在這方面追上黑碟。(…待續)
kvic
發表於 2013-4-21 13:42
eyebyeye 發表於 2013-4-20 23: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續…HiFi五大元素之『動態』Dynamics)
音樂的微動態是形容音樂中的較小范圍內的個別樂器的細緻動態結構, ...
這是黑膠優於CD一個有理論基礎的解釋{:6_193:}
比較可信,有趣。
確實CD 的16-bit 取樣所產生的 "quantization noise" 太大了,音樂上很多微細的變化冇法完整保留。
24-bit 甚至32-bit 取樣可以大大改善呢方面的不足。可惜市場主流仍是停留在30年的CD格式!
eyebyeye
發表於 2013-4-22 20:34
(續…HiFi五大元素之『音樂性』Musicality)
音樂性(Musicality)
音樂性與藝術性(Musicality & Artistry)
不少朋友覺得『音樂感』與『音樂味』這些名詞流於抽象,不太容易有完滿的定義。更甚者是常被用作交際名詞以「安慰」一些乏善足陳兼且帶有低頻音染的重播系統的主人家。閣下曾否也對一些祗得濛瀧中低頻及「慢聲」的重播系統贈以一句:「都幾有音樂味!」?讓我們試從在下認識的HiFi圈中幾位資深朋友對音樂感與音樂味的詮釋中可否找到端倪:
名廠Venture揚聲器的創造者DiDi這樣形容:『Musicality means something like real music. A good sound reproductionsystem with musicality will easily presents the music players‘ emotion for both soft or strong and fast music. 『音樂性』是某些接近真實音樂的東西。無論是輕音樂或快速強烈的音樂,一套有音樂性存在的優良聲音重播系統可輕易地表達出演奏者的感情。』
資深樂評人「教父」高考亮先生說:『音樂味是一種凌駕於音樂感的「氣氛」,也是一種感染力。通常演奏者或指揮家以不同的濃淡、輕重手法表現之。聽眾因不同的生活體驗及修養而有不同層次的感受。』
發燒前輩鄭俊先生:『音樂味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感覺,正如有些人不喜聽安魂曲或巴赫,有些人聽動態不大的粵曲也可津津有味,實難以對音樂味或音樂感下一具體的定義。』
前唱片監製吳詩先生:『音樂感好比一首好的樂曲,以不同的演譯方式,均能反映出音樂的特質,感受到作曲者的神髓。』
音響技術特約編輯陳敬航兄:『音樂味是一個頗抽象的詞,但是概念絕不模糊。簡單點說,一套音響器材是否有音樂味,實端視它能否令聽者投入於音樂中。』
由上面五位的論述中,閣下有否對音樂感及音樂味得到某些啟發呢? (…待續)
eyebyeye
發表於 2013-4-23 09:44
(續…HiFi五大元素之『音樂性』Musicality)
筆者個人卻以『音樂性』這全新名詞包函了「音樂感」與「音樂味」兩大部份。「音樂感」適宜用來形容重播音樂時較實質性的聽覺體驗(Physical Feeling),例如重播的音樂是否有適當的速度、自然度、強弱對比、節拍韻律等等。而「音樂味」是建基於良好的音樂感,有伸延的超高頻及清晰的超低頻伴隨,再加上調校重播系統者個人對樂器聲音的認識,對不同音樂的喜惡、訴求及修養,再蛻變、昇華而產生的一種「藝術氣息」。而這種氣息卻不一定能令各類音樂修為不同的聽者都覺得有音樂味。故此音樂味便好像其他藝術品一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與解釋。
筆者也同意以往祗需用單一的『音樂感』這個名詞便已可代表絕大部份老、中、青內心世界對音樂優劣領悟的一切。但可惜時代轉變的巨輪已把世界扭曲了,除非你不看無線電視、有線電視、衛星電視,不聽電台廣播,並完全逃避大氣電波,否則必常常聽到『音樂感』這個名詞已被中外以至全世界不少唱片DJ及節目主持人所濫用。搖滾樂或「重金屬」音樂的強勁節拍,流行曲中的Rap Talk、效果化CD的喃嘸念經,日本傻佬玩電子合成器營造的虛假飄渺感,鄧麗君的美妙歌聲,Eric Clapton的現場Unplug自彈自唱錄音,粵劇帝女花等等,有理無理,真中有假地,全部被冠以富有音樂感一詞。
經過長年累月的洗腦,大勢所趨,我們這一代人,包括外國不少HiFi寫手在內,已經對『音樂感』這術語,在模糊不清下默認他鄉了。因為,我們不能一口否定上述的音樂沒有音樂感,例如我們聽到有強烈、明顯節奏的Rock Music或流行曲,不期然會隨著它的節拍而手舞足蹈,我們能說它沒有音樂感嗎?但若然用祗有這樣簡單意義的『音樂感』術語,去描述音樂(尤其是古典樂)中的真正韻味及藝術精華卻顯得詞不稱意、混淆不清。所以,筆者覺得必需引用『音樂性』這新名詞,再配合『音樂感』與『音樂味』這兩句術語,才可以讓我們這個時代玩HiFi的一群,能夠更細緻地區分出兩者的分別。若然大家仍然抱殘守缺地死命擁著對固有的『音樂感』一詞的概念不變,便無法與HiFi新進們溝通,到頭來祗剩下少撮同志與自己在象牙塔內孤芳自賞了。 (…待續)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