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yebyeye
發表於 2013-4-10 21:01
本帖最後由 eyebyeye 於 2013-4-11 01:26 編輯
Lester 發表於 2013-4-10 18: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利害,
小弟圈子中有燒友很重視 "速度" 就是系統的速度是不是跟得上音樂和三頻速度是不是同步, 不知ching...
Lester兄說的"速度"應是指HiFi系統在重播音樂時的"聽感速度",而非某些朋友所謂的"快聲"吧...
小弟認為音樂重播的"聽感速度" 與三頻速度是不是同步及下述幾點有著相互影響的關係:
1)平衡度。
中頻(320-640週)至中低頻(160-320週)過量容易使音樂聽感變得緩慢、呆滯、臃腫;反之,中頻、中低頻過少或中高頻、高頻過多會使音樂聽感變得輕薄、"快聲"。緊記,正所謂「多個香爐多隻鬼」,任何一套重播系統祗有可能把音樂重播的速度減慢,不可能實質地「快過」原來的速度。
2)重播系統中功率放大機(power Amp)對低頻的控制力。
很明顯,若後級的Damping factor不足以全面有效驅動低效率喇叭(尤其面對大食分音器或氣墊式大低音單元),低頻變得鬆散模糊、缺乏彈跳力,無法跟上整體音樂的速度。聽Jazz音樂中低音大提琴的撥弦或大型交響曲中低音弦樂組的群奏,便最容易感受出來。
3)重播系統整體(包括前、後級及喇叭)的全頻瞬變速度、能力。
太复雜、太多負回輸、過荷保護、增益補償電路的設計都可減低重播糸統的全頻瞬變速度。而低音反射式(迷宮式air duct)設計的喇叭,也很容易做成低音同步(或相位失真)的問題。
4)聆聽環境的缺陷。
過量的吸音物料或過強反射的牆壁所產生的高端諧波或低頻駐波(doubling)均可打亂重播系統的整體平衡度。而需要倚賴第一反射點的後向或側向低音反射式喇叭,更要注意聆聽環境的配合。
希望這回覆不會過於累贅而又正確回答了Lester兄的提問。
sealteam4
發表於 2013-4-10 21:30
眼兄,你的發貼講得太好了,小弟完全同意
希望有機會實際跟師兄多交流,互訪了解,證實好聲音是有可能,非理想世界的天國境界
Lester
發表於 2013-4-10 21:51
eyebyeye 發表於 2013-4-10 21: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Lester兄說的"速度"應是指HiFi系統在重播音樂時的"聽感速度",而非某些朋友所謂的"快聲"吧...
小弟認為 ...
高人呀~! {:1_347:} {:1_347:}{:1_347:}
Lester
發表於 2013-4-10 22:06
eyebyeye 發表於 2013-4-10 21: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Lester兄說的"速度"應是指HiFi系統在重播音樂時的"聽感速度",而非某些朋友所謂的"快聲"吧...
小弟認為 ...
謝謝ching 講解, 小弟說的速度是指真正的速度
舉個例, 我層多次聽到該燒友表示聽完某系統之後覺得"吾啱beat" , 吉他和鼓不同步之類
以我觀察所得, , 不是很多系統可以做到如他所講的速度要求, 起碼大多數膽後級不能, 此僚很難服侍.
eyebyeye
發表於 2013-4-10 22:10
本帖最後由 eyebyeye 於 2013-4-13 08:17 編輯
(續…HiFi五大元素)
高音
頻率大約在1280週以上統稱為高音,再具體細分為:次高頻(1280-2560週)、高頻(2560-5120週)、泛高頻(5120-10240週)及超高頻(10240-20480週),再上去己是非人耳可察覺的超聲波(Ultra Sonic)了。
憑實踐經驗可知,在適當的相同聲壓下的單一頻率(請注意:此測試基礎非常重要,不可隨意調高聽不到的頻率的音量) ,萬六至二萬週祇有小孩才可聽到;中年人大約可聽到萬六週,而年齡在五十以上者,一般祗能聽到萬二至萬四週矣!這人耳聽覺上限的說法,可能有部份朋友會有異議,尤其現今正流行一種說法,認為黑膠唱片較CD悅耳的原因,是因為黑膠唱片並不像CD制式般在二萬週截頻。此點小弟於日後另文「24BIT CD制式上場,黑碟的真正末日來臨??」內將有更詳細的探討。
優良的高音往往是分辯重播器材及揚聲器質素的有力數據。事實上此點也令某些不俗的重播系統,未能滿意地表達音樂的細緻度。高音質素欠佳,使聲音聽來人工化、光輝、開叉、尖銳、剌耳、嘶叫、金屬味、乾硬、粗糙、音染、樂器太突出、邊沿鋒利、聲音枯燥貧瘠等等。調校高音面對問題的多少,由上述這麼多形容詞便可略知一二。
良好的高音應該使音樂聽來自然平滑像真,而且要有足夠的能量感及通透度。例如銅鈸互擊時的氣勢、銅管樂隊的明亮度與排山倒海般的沖擊力,均是來得自然而流暢的。有部份器材為了避免出現過量的高音,在設計電路時加入不少濾波電路,使高音聽來很甜美潤滑;但我們要留意有否對高音做成過度抑制,高頻應有的諧波減少,在重播大型樂隊時,高音樂器有「滯後」(Laid Back)的現象。這種被柔軟化、「音染」化、平淡乏味的聲音,並不是我們音樂生活中接觸到的真實形態。
最近Chesky出品的「孖耳仔」測試碟(CD#UD95)第十五段Ask me now的Saxphone獨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考材料,Saxphone此種樂器演譯時高頻的泛音是最多姿多釆的,足以用來檢定閣下的音響系統的高音及其諧波是否平滑及足夠。若器材「夠班」的話,此段應可重播出Saxphone獨有的的溫暖、豐滿及多層次泛音的音色,若諧波不足,便會覺得該演譯聽來剌耳難受或平淡乏味。
高音中最具穿透力及最令人集中注意力的頻率,是壹千至三千週的次高頻范圍。例如上體育課及步操時用的哨子、小提琴的聲音都是這個頻段的。此頻段太強,會令人覺得此頻段的樂器太突出、位置太前及聲音有「乾」的感覺。此段頻率太弱時,卻使音樂聽來遙遠暗淡,令人無法投入音樂世界之中。
而高音中最使人感覺「光輝」的部份,是在三千至六千週的高頻范圍內。此頻段若被提升了,人聲高音部份及某些樂器如銅鈸等,便會帶有強化了的「嘶」聲,小提琴的音色會變「薄」,再加上不自然的諧波,聲音聽來便會粗糙、平面化,小提琴的演奏變得平凡低劣。
高音中八千至萬六此頻段的多寡,直接影響我們常說到的空間感和空氣感(請注意:空氣感和空間感是不同的,空氣感是全頻的)。這段頻率份量不足,便不能完美地表達出現場錄音的特有氣氛。相反,這段頻率若被強化了,聲場便會覺得很「假」,而且樂器的高頻諧音似有掩蓋主調的傾向,使人不能集中於欣賞表演者的造藝。此段頻率表現的優劣,使我們較容易分辨出不同場地的錄音特色。若在Carnegie Hall、波士頓及香港文化中心等不同的音樂廳進行現場錄音,它們的空間感和空氣感應該很容易被區分出來吧!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句是:高音必須聽來像音樂的一部份,而非凌駕其上或隱藏於冥想之中。 (…待續)
r2gi5t2r
發表於 2013-4-10 23:15
好文章....讚呀!
tomtomsuccess
發表於 2013-4-10 23:31
字數勁過nick大,好有heart.
leo820
發表於 2013-4-11 00:45
非常好! 學到野{:6_193:}
leo820
發表於 2013-4-11 00:48
Verygood !
stevenyu2000
發表於 2013-4-11 02:57
非常好! 學到野 {:6_193:}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