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yebyeye 發表於 2013-4-15 10:43

(續…HiFi五大元素之『音質』Sound quality)

音色及質感(Timber & Texture)
音色及質感是我們欣賞音樂的必要元素,沒有準確的音色,我們便不能很好地區分不同的演唱者、不同質素的小提琴聲音、不同牌子及大小的鋼琴聲音、甚至乎不同的樂器的聲音。為什麼如巴筏洛堤、杜鳴高、Carreras等同是男高音我們可以如此輕易便能區別出他們的聲音呢?為什麼小提琴中同是Stradivarius的名琴,雖然都是函蓋同樣音域,但仍可以聽出其分別呢?因為不同的人聲、不同的提琴各自擁有不同的音色及質感。音色是喜愛音樂人仕挑選器材時的一項重要考慮因素,沒有一位朋友希望重播鄧麗君的美妙歌聲時,發覺站出來唱的是「鄧大姐」吧。

曾經有一位以音樂修為馳名的前輩說過:「音色的調校若流於真實,最終便會所有人的HiFi都是同樣的聲音,那有什麼趣味呢!」。我卻認為這位前輩口中掛著是聽音樂的招牌,內心卻尚未能突破受他人表面化推崇,可玩出與別不同的聲音的一份虛榮感。就算是全人類的HiFi都已達到「大同」境界,對聲音之調校標準有一套共識(其實是不可能的),大家都以相同的聲音去重播音樂,玩HiFi享受的便是純音樂家的表演神髓與技巧,而再非玩弄不同的音色以博取對音樂無知者的稱頌,試問這又有何不可呢?前輩們不是常說音響是為音樂而服務的嗎?                                                               (…待續)

eyebyeye 發表於 2013-4-15 14:45

(續…HiFi五大元素之『音質』Sound quality)
音色與質感的關係很多時候是對立的。音色個性太強,質感相對薄弱;質感過於現實,音色易偏向於粗澀。音色好壞與否也是最容易引來爭議及誤會的。有些朋友覺得甜美、溫暖、潤滑的聲音就是好音色,另一些朋友覺得通清、爽朗、結實的聲音才是好的音色。由此可見音色的調校取向還是有著不少矛盾,當中可能涉及調校者的個人音樂喜惡、他所處身的HiFi圈子的群體傾向等等因素。

濃郁甜美的音色令人陶醉於浪漫音樂或溶匯於滄涼慢板的深情感觸中,但過度的音色偏好也容易使HiFi變得脫離現實,使聽者沉迷於自身「烏托邦」式理想虛幻世界之中。反之過於通清細緻的音色,也可能表現過份的理性,而埋沒了音樂的靈性。究其如何調校音色才是不過不卑,此點還是一句「三多真言」:多聽、多記、多想。雖然理想與現實往往相互制衡,難於取捨,但如能從中領悟出箇中真蒂,便可超脫於三界之外,快快樂樂地享受音響與音樂了。                        (…待續)

eyebyeye 發表於 2013-4-15 20:15

(續…HiFi五大元素之『音質』Sound quality)

在我認識的不少HiFi「高手」中,仍有不少對分析力這名詞有錯誤的理解。他們每每聽到一些低頻量較小或是一些將高頻強化了的音響重播體系(如小型揚聲器或某些以通清著名的器材),目的是減少低音,使高音樂器的細節較為顯現,俗語說多聽了一些「Ching!Ching!Chang!Chang!」的聲音,便誤以為此體系的分析力很高。若他們較為留心的話,便不難察覺音樂變得很「寡」,雖然樂器的邊沿很實在,很Sharp,但其body及包圍著它的空氣感已變得不自然。其實他們是忽略了分析力是對全頻而言的,無論高、中、低頻都應留意。高頻被過份強化的聲音,聽來會帶有侵略性,使聽者精神易覺疲倦。

擁有良好的整體平衡度亦非必然同時可擁有優秀的分析力,但當你全頻皆具備它時,不同頻段的樂器如三角鈴、長笛、巴松管、大小提琴、倍低音大提琴、小號、長號、大號、豎琴等等,整個樂團都會是那麼活靈活現地展視於你的面前。

流傳於圈中的另一錯誤觀念認為:高分析力及音樂的柔順度是不能共存的。這誤會其實是上述高音較為突出而被當作是高分析力故事的延續。真正的分析力必然是越高越好的,伴隨分析力而來的超高細緻度祗會對音樂的柔順度錦上添花,但若加進了祗是高音被強化了的「假分析力」,當然會影響了音樂的柔順感覺,使音樂聽來粗糙膚淺。   (…待續)

eyebyeye 發表於 2013-4-16 08:50

(續…HiFi五大元素之『音質』Sound quality)

聲音的密度與量感
此點主要取決於電聲換能器的構造和份量,揚聲器的單元越多,低音單元越大(或以適當數量較小單元代替),或以多路電子分音推動多個揚聲器,都能做到合乎比例的聲音密度與量感,但多路電子分音所產生的問題,可能講兩小時還沒完沒了,祗好留待好此道者作為解畫專利。

所謂合乎比例者,需取決於閣下聽音環境的大小,來配以適中的揚聲器,切忌大地方用「小喇叭」,使聲音失去量感而偏薄。若再勉強催谷發聲至揚聲器設計的極限,換來的祗是對自己耳朵的虐待。細地方也不宜用大型揚聲器,雖然聲音密度肯定沒有問題,但因為揚聲器設計師是以大房間去測試及調校全頻的平衡度的,聲音的整體表現必然落得體無完膚,慘不忍聽。此乃不變的物理特性,世上到現時為止還未有一對揚聲器可以「大小通吃」的。                                                 (…待續)

eyebyeye 發表於 2013-4-16 20:28

(續…HiFi五大元素之『音質』Sound quality)

願各位成為一個明智的消費者,不會聽信一些無知或無良的音響推銷員的誤導,以為付得起錢,再加上被傍友吹噓「功力超凡」,便可將昂貴的巨無霸揚聲器如Genesis-1、「皇帝」 塞在小小的房間內,享受所謂無敵的「High-End(玩完)」聲。花了錢對富豪們算不了甚麼,他們最怕是換來有識之士的心底恥笑。近期有一個推銷某牌子手表的電視廣告,好像是暗地裡為HiFi豪客而設的,其中大意是:「比別人花得起沒甚麼值得興奮,比別人懂得花才是超凡脫俗!」。突然間,想起一位被視為偶像級的美國著名音響評論員也曾將一對巨無霸揚聲器放在一間二百多呎的房間內,文章還洋洋大觀地描述如何調至「靚聲」,害得我抓掉了大撮後腦的「秀髮」還想不出所以然來。

聲音有足夠的密度並不一定有充裕的量感,密度與量感可視作一個是微觀感受而另一個是宏觀的體驗。小型揚聲器在不太大的房間裡也可表現出一具小提琴應有的聲音密度,但就算房間細細,音量開得大大,也無法表現大型揚聲器重播大樂隊的量感及迫力。反觀大型揚聲器若不經適當處理,在重播一、兩件小型樂器演奏時,也往往容易過火,小樂器的型態變成龐然大物,甚至連定位也混亂不清,廣東話俗稱「一屋都係」是也。                                           (…待續)

kvic 發表於 2013-4-17 00:53

Hifi / Audio 玩來玩去,流於吹水,因為很多東西無法明確定義及驗證,因為人類的聽覺,跟除幾千萬年的進化,已退化成冇得再差。

文中大師說timber & texture, 看完仍不明所以。大師都是用擦邊球,在外圍打圈,轉呀轉,轉完幾個圈,期求讀者明白圈中是甚麼,或者給轉暈了。 {:6_243:}

甚麼是timber? 甚麼是texture? 有一個較簡單公認的定義嗎?真得很想知道...

eyebyeye 發表於 2013-4-17 23:47

kvic 發表於 2013-4-17 00: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Hifi / Audio 玩來玩去,流於吹水,因為很多東西無法明確定義及驗證,因為人類的聽覺,跟除幾千萬年的進化 ...

小弟在多年前首次閱讀這篇文章時,也如Kvic兄一樣,看完了仍對部份論點不明所以,未能把文中深意悉數了解。惟小弟在日后玩HiFi過程中,把此文作為座右詺,遇有疑難之處便番閱文中所述之各項元素與以對比,才漸漸理解其所述各項要義所涉深度。後來,小弟更有幸認識筆者,自始獲益良多。

至於筆者在談到「音色」(Timber)及「質感」(texture)時,也已舉了些例子,說明了我們可以輕易地區別出如巴筏洛堤、杜鳴高、Carreras等男高音,就是因為他們各自擁有不同的音色,而分辨Stradivarius名琴及一般小提琴,除了聽其不同音色外,還要感受名琴獨有的粗穬而明亮的「質感」。

綜觀整篇『HiFi五大元素』所涉甚廣,共兩萬多字。很明顯,筆者目的祗想說明何謂HiFi五大元素及其各項元素準確性如何重要,而無意教育看官如何調校HiFi。因為HiFi重播系統的調制方式千變萬化,各施各法,就算筆者再多寫兩萬字還不一定足夠。所以「音色」及「質感」的調制方式,文章內確實並無具體提及。

多年來,小弟雖不至於把這篇文章視為HiFi教科書,但文章己給我一記當頭棒喝,讓我明白到玩好HiFi的真正目的,乃可以巨細無遺地享受前人傳世的音樂鉅著,而非沉醉於HiFi小圈子內孤芳自賞。它概括又明細地確立了欣賞音樂所需之各項必要的HiFi元素及概念,使小弟掌握到調校重播糸統的方向、指標及大綱。然而,讓小弟得益最大的卻是使我明白玩HiFi之可為與不可為,何時該放手、該妥協的藝術,不會再在音響路上虛耗光陰,從而可全身投入欣賞音樂的無邊境界。

titus614 發表於 2013-4-18 07:26

eyebyeye 發表於 2013-4-10 17: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續…HiFi五大元素)

平衡度(Tonal Balance)


單係做到高; 中; 低平衡一點都不容易...還在調教中 !

eyebyeye 發表於 2013-4-18 10:00

(續…HiFi五大元素之『音質』Sound quality)

泛音、鬆緊度與像真度的關係
這三者的關係是互動的,沒有足夠的泛音承托、適當的鬆緊度作為潤飾,就不可能有上佳的像真度。而像真度越高,鬆緊度便有更高的解釋力。但聲音不一定是越鬆便越好的,正確是應鬆便鬆,應緊便緊。例如大提琴或倍低音大提琴的撥弦玩法、JAZZ音樂中的「扯牛筋」,撥的一瞬間便應該很Tight,到聲音擴散時便應該要像投石進平靜的湖面一樣,水波紋式慢慢「鬆」開去。瞬變快速的器材較能表現「Tight」的優勢,而速度較慢的器材卻能做到更佳的「鬆」的味道。不少朋友的重播系統祗能做到單方面的快或慢,要做到「針有兩頭利」,便需掌握真實聲音的特質,在面者之間取得妥協,才可達至琴瑟和諧之像真境界。近期Decca重新發行的「The Classic Sound」系列中有一張CD(#448569-2),第5 track是布烈頓(Britten)的Simple Symphony for String Orchestra, OP.4內的撥弦樂章,此段撥弦錄音細緻,堂音豐富,瞬變快速,泛音鬆化自然,很適合作為測試重播系統能否做到鬆緊兼備之用。重播其低音弦樂的線條、輪廓、速度更是大型揚聲器的試金石。


自然豐富的泛音是High-End音質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沒有它存在,更好的鬆緊度、聲音密度、量度、音色、質感、分析力都變得全沒意義。祈望諸君早日找到完美的音質與「音色」,共享美妙的樂韻。                              (…待續)

beerboy 發表於 2013-4-18 10:29

eyebyeye 發表於 2013-4-17 23: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小弟在多年前首次閱讀這篇文章時,也如Kvic兄一樣,看完了仍對部份論點不明所以,未能把文中深意悉數了解 ...

眼兄,小弟作為窮人新手黎講,反而對現今某d形容詞完全摸不著頭腦。甚麼冷暖聲,甚麼粗聲,甚麼硬聲,甚麼貴氣,甚麼高音標,甚麼燥聲,甚麼惡聲,甚麼厚薄聲 ..... {:6_126:}最囉你命既係...最靚聲,最衰聲..... {:6_206:} 查實有毛定義嫁.....stereophile 有個dictionary,但睇完又係唔知佢想點....唉.... {:6_146:}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HiFi五大元素:平衡度、聲場、音質、動態及音樂性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Post76玩樂討論區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 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Post76玩樂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 。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