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21-4-29 07:2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kl122002 於 2021-4-29 09:53 編輯
如我一直強調, 要睇科技
10年前同10年後係2個世界. 唔信的話找找10年前的舊post, 呢度有人炒CD , 追number 版, 將金碟, XRCD, K2, SACD等等大比拼...
10年後今日唱片廠再出乜版本時根本已沒人再留意, MQA-CD更是有點點冷門的味道.. 我自己暫時沒打算入手MQA-CD了, 反正我手上的CD機又播唔出.
CD好定file 好? 在今日呢刻我甘睇:
好比你問過我的睇法, file 上我真係希望可以盡快有劃一固定格式, 不然當這個格式步步升級時,
現實中的演出者是不可能不斷重覆為新格式錄注新格式錄音, 未來只會變成今日一樣不斷地loop舊錄音up-scale 當新remaster 錄音販賣. 這對市場不健康
CD載體上已到了樽頸了, 日本是想突破而弄了不少實驗性的東西, 然而CD還是CD.
SACD 問題是貴而又現在有串流令它變得可有可無的感覺. 歐洲的CD機廠因而好早放棄了SACD機, 特別是Linn. Naim 也只是出過HDCD支援後都沒了影.
CD機有一樣一直好過串流的地方係佢的技術至今已有30-40年, 供電和jitter處理等都是成熟好多.
舊時的CD機有音色但無分析力. 如果有幸聽過舊時80年代的CD機, 會覺得聲音好似油油地, 但動態起落和細節變化是不足的.
不過時至今日, 除左太平的CD機外, 一般真正hifi級的CD機都有分析力也有好音色, 那個金額是值得的.
我認為現在的串流機有些特別地方可能是有問題要解決 : 硬感和毛燥感.
這個都是回到基本電腦原理, 除左粒DAC外,
當中的streamer 內應還有負責的主要機機能的處理器, 以及讀取時buffering 的記憶體等等, 這些組件運作速度是不是同步? 中間彼此間有沒有時差而形成的jitter未為意?
又在自家播file時, 都要睇個HD輸出(USB) 和DAC處理上是不是同步 . 現在是USB3.1時代, 但我見不少機都是2.0起?
另一個是潛在的 latency原因? 上網用ping 去睇都有知有一定幾 ms 的問題. 理論上ms越低越穩定就越好, 但假設你用TIDAL, Spotify就好視乎用家寬頻如何 (香港大部份係幾好的, 但住村屋就真係麻麻地)和當刻的網絡環境.
再過10年之後, 我都不知會發生什麼事.
Class D 主導? file 主道? 黑膠? CAS?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