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wongkk
發表於 2017-5-9 17:21
MDLP 發表於 2017-5-9 15:44
首先唔好比個wave length誤導
無錯.....音速=波長x頻率
音速是一個常數(以當時氣壓、濕度、溫度計)
以人為控制一秒震20周
即是每一周相隔0.05秒
咁先至求出17m波長(340x0.05)
即係先有20Hz在340m/s音速才有17m波長
並唔係因為先有17m後有20Hz
可能CHING忽略左小小野..20HZ即係用一秒既固定時間振動20次而形成,所以17m波長(340x0.05)係正確因為由音波到音速一秒到達點為17M. 而呢一點就係"共震區"..
人耳對音波既識別亦在於共震點..對於共震,一定要記住3個耍素: 頻率相同,足夠能量同足夠時間, 3者缺一不可. 按物理同數據,20HZ既共震點一定係17M.
當然以CHING所比喻..
當好細好細聲出一個20Hz時
如果只可在2m距離感受到
去到4m-6m-8m已經弱到無哂能量
當呢個近距離既音波,已經唔屬於20HZ..係另一個HZ了. 所以我之前有提及過點解樓上樓下隔離左加會聽到拾仔既震動多過自己係屋企入邊.
自然界中,任何频率的聲波都存在,任何频率的次聲波亦都同時包圍住,只不過不在共震頻普就自然聽唔同,亦影響唔到.
benwongkk
發表於 2017-5-9 17:39
kkkiu 發表於 2017-5-9 01:08
謝謝分享,這令我明白到要出到20Hz,同距離根本無關....頂多只是單元在體積、衝程...在某個空間下...能否 ...
師兄...聲音絕對係跟震動直接有關聯. 冇震動自然冇聲,震動既強弱同次數亦正確地對音效產生改變. 人耳對音頻既接收範圍係20HZ-20000HZ(20KZ). 範圍內既每一個頻普都有數可計,亦不可改變.
kkkiu
發表於 2017-5-9 19:28
benwongkk 發表於 2017-5-9 17:39
師兄...聲音絕對係跟震動直接有關聯. 冇震動自然冇聲,震動既強弱同次數亦正確地對音效產生改變. 人耳對音 ...
???聲音是由空氣震動產生,我無話過唔係丫
kkkiu
發表於 2017-5-9 19:37
MDLP 發表於 2017-5-9 15:44
首先唔好比個wave length誤導
無錯.....音速=波長x頻率
音速是一個常數(以當時氣壓、濕度、溫度計)
其實好多喇叭都潛唔到20hz,而黑膠也重播唔到20hz但也很好聽,播唔播到20hz是否真係咁重要?
無聊小貓
發表於 2017-5-9 21:56
耳聽為真,早兩日去二手舖聽左對喇叭,每邊兩個十吋低音,播童琴中樂都彭彭聲,十分震撼!比每邊一個12吋勁!
MDLP
發表於 2017-5-9 22:01
kkkiu 發表於 2017-5-9 19:37
其實好多喇叭都潛唔到20hz,而黑膠也重播唔到20hz但也很好聽,播唔播到20hz是否真係咁重要? ...
單以20Hz計當然唔重要
不過上面舉例舉開
但道理在40Hz/80Hz都係一樣
如果所謂全波道理存在
80Hz都要4.25m/14尺距離
相信好多屋企都係無100Hz玩
koalaau
發表於 2017-5-9 22:24
所以我們一般家居係聽半波,咁出40赫係有可能的,我之前任何一篇貼文都有講。
MDLP
發表於 2017-5-9 22:46
benwongkk 發表於 2017-5-9 17:21
以人為控制一秒震20周
即是每一周相隔0.05秒
咁先至求出17m波長(340x0.05)
20HZ即係用一秒既固定時間振動20次而形成
係正確因為由音波到音速一秒到達點為17M
師兄點為之一秒既固定時間?
一秒就係一秒...有分固定唔固定?
另外音波到音速一秒到達點為17M又點計出嚟?
上面唔係已經假設音速一秒340m ??
koalaau
發表於 2017-5-9 22:47
kkkiu 發表於 2017-5-9 19:37
其實好多喇叭都潛唔到20hz,而黑膠也重播唔到20hz但也很好聽,播唔播到20hz是否真係咁重要? ...
「黑膠可記錄的動態範圍相當闊,響應頻率由 12Hz 至 60kHz 的聲效動態頻率都可一一被記錄低。」
https://www.post76.com/wordpress/2016/04/類比-數碼兩玩-黑膠唱盤-sony-ps-hx500-亮相/
MDLP
發表於 2017-5-9 22:53
benwongkk 發表於 2017-5-9 17:21
以人為控制一秒震20周
即是每一周相隔0.05秒
咁先至求出17m波長(340x0.05)
所以我之前有提及過點解樓上樓下隔離左加會聽到拾仔既震動多過自己係屋企入邊.
師兄你講緊嗰種拾仔傳到樓上樓下
係由聲能轉做動能再變做另一物件嘅敲動或震動聲能
如果近距離既音波係屬於另一個Hz的話
我就唔知喇叭廠點度freq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