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翼菜鳥
發表於 2019-5-14 20:41
英頭的fuse是13A的,比一般的長多數不會錯的,香港官方只可以用13A的.
至於為何我說比較好DIY因為一般13A頭的孔比較細,很多發燒線也很難裝入去,
除非買入如古河那個巨型13A頭,我家穌板也是用這個,穌板到機械才用美式,
只要安裝時記得美式水線在下面,母頭右邊是火線,做完再他一他相位就OK了.
kl122002
發表於 2019-5-14 21:47
本帖最後由 kl122002 於 2019-5-14 22:22 編輯
黑翼菜鳥 發表於 2019-5-14 20:41
英頭的fuse是13A的,比一般的長多數不會錯的,香港官方只可以用13A的.
至於為何我說比較好DIY因為一般13A頭的 ...
方腳插頭內的Fuse 不一定是13A, 好似我現用的電腦用插頭內是5A fuse的.
下圖左是來自Epson 打印機, 右是我的HP laptop 電腦火牛 . 兩條線都是現用的.
至於用那種巨型13A頭... 我自己沒用過. 或者說, 至今有過的都只是一條PSI 和一條Rega的電源線. PSI的用了不久之後還是用回原廠跟來的線了
Rega的那個因為有shielding 的源故, 放在phono amp 上好似有微微作用 (更大不因是phono 是Rega Aria, 心理作怪?) 其他地方如amp, CDP等就不太明顯.
美式腳... 除了半圓是地線(E) , 當年由美國的朋友教我學口訣的是"白長黑短",
白(W) 即是(N) 中線,白色線, 闊少少腳(長);
黑(B) 即是 (L) 火線, 黑色的, 腳也窄的 (短).
大小腳的插是說明是polarized , 是一個安全指引.在很舊的機器插是沒有這大小之分.
https://www.plugsocketmuseum.nl/NorthAm1.html
https://www.plugsocketmuseum.nl/US/NEMA_5-15R.jpg
hifi 中我沒有用美式腳, 未肯定有沒有分? {:6_141:}
黑翼菜鳥
發表於 2019-5-14 22:17
8字腳還好,不會用在用電量高的電器,有地的還是用回13A比較好怕拿錯.
kl122002
發表於 2019-5-14 22:28
本帖最後由 kl122002 於 2019-5-14 22:29 編輯
黑翼菜鳥 發表於 2019-5-14 22:17
8字腳還好,不會用在用電量高的電器,有地的還是用回13A比較好怕拿錯.
前post中的圖左是8字腳, 右的米奇頭.
至於豆丁用的那台MSI打機的筆電, 那個很大的火牛也是用10A. IEC的也是用hifi 用的那種.
黑翼菜鳥
發表於 2019-5-15 21:21
本帖最後由 黑翼菜鳥 於 2019-5-15 21:30 編輯
如果美式坐安裝上牆上我習慣用這方向,因為一般右邊是火線.
黑翼菜鳥
發表於 2019-5-16 22:49
花了3天終於看完全文真讚,說開這些美式頭和坐我幾喜歡用樂聲的,可惜現在比較小見,我客廳的AV器材還是在用的.
kl122002
發表於 2019-5-17 00:51
本帖最後由 kl122002 於 2019-5-17 01:02 編輯
黑翼菜鳥 發表於 2019-5-16 22:49
花了3天終於看完全文真讚,說開這些美式頭和坐我幾喜歡用樂聲的,可惜現在比較小見,我客廳的AV器材還是在用的 ...
是因為大家都在share 大家的意見, 才令這裡變得有趣.(我在唱片音樂 區也有一些立題, 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
以前的樂聲牌是出過不少, 昔日在電器鋪常見.
真心講, 我覺的以前一個普通牌子的插頭不只耐用, 而且在hifi上當了很中性的隱角.
比如說, 現在的新插頭, 因牌子, 大小而向有少少性格 : 如Oyaide vs Wattgate
過去的一個不起眼的舊插頭 (可能是西德的LAW, 西門子, 樂聲等) 就是很沈默地當自己接電的角色, 就算破了, 換一個新的(當時) , 也不會覺聲音有出入.
當然我不主張在今天找一個50年的插頭了, 這種事是有一定危險的.
kl122002
發表於 2019-5-19 16:32
在過去, 人人是買喇叭單元 , corssover (分音器) 等零件加一個木箱 DIY 一對喇叭.
以前在60年代前有書本教授, 只是似乎到了原子粒的70年代已變成了老東西?
70年代後的DIY 風氣已漸減, 在80年代好似已成了另類名詞. 在今天, 好似只有一班會電聲學的老師傅的自我陶醉的玩具 .
喇叭現在人人都說單元口經大就是多低音, 確是如此, 只是我還強調過要看喇叭的音箱設計.
不同的設計有不同的音效. 下面由李老師寫文字可以看看 :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m/finance/realtime/article/20190519/59612741?utm_campaign=hkad_social_investMAN.hk&utm_medium=social&utm_source=facebook&utm_content=link_post&fbclid=IwAR3TmCC-jLilWRqa7jn8wmxWTogj87NBh3L-CbNoZXV0YKEUhP22uQBfnZU
old8woman
發表於 2019-5-19 20:53
kl122002 發表於 2019-5-19 16:32
在過去, 人人是買喇叭單元 , corssover (分音器) 等零件加一個木箱 DIY 一對喇叭.
以前在60年代前有書本教 ...
喇叭的聲箱其實非常重要,同一口徑低音單元裝在不同設計(氣墊密封/低音反射/輔助單元低音反射/迷宮)
有完全不同低音效果!
其中"迷宮"式音箱最複雜亦最高成本,但由於號角效應
同一口徑低音單元產生的低音可以是普通箱下口徑大2.5倍的單元產生的低音效果
由於成本高,近代的喇叭已甚少(罕有)用迷宮式音箱
迷宮式音箱的經典作都是古董級喇叭,例如50年代的JBL Hartsfield,Tannoy的"西敏寺"等{:6_142:}
kl122002
發表於 2019-5-19 21:57
晚時有人提起了以前賣AR 喇叭的事. 就算自己是過去的用家, 也不太記得了.
不過在美國工作時, 又是真的如此forum 說的 :
http://www.classicspeakerpages.net/IP.Board/index.php?/topic/10010-why-did-hi-fi-dealers-dislike-selling-ar-speakers/
在美國的hifi 店, 當時主力賣JBL居多. 好像說是利潤(回佣?)大吧? 如上方的forum 文字說, 在這些咨中聽JBL很好聽, 但一換到了AR 就又厚又矇, 於是不了了之.
回港一試才為之吃驚, 原來AR喇叭 後是有調節的機關. 把那個轉回正常 (normal) 之後, 聲音自然而豐富.
事賓上在香港有不少hifi店都是這樣子做生意. 以前不是很流行弄了一個switch board 的東西嗎? 就是把線插A插B (或按鈕) 就把source, amp, speaker 連上的,
問題的地方是用的線才和接線用品中有不少參差的地方, 加上長距 (很多時候是線材走過天花, 地板才由A->B) , 損失的地方有不少.
於是出來的的聲音麻麻.與其說是試聲, 不如說只試喇叭會不會出聲罷了.
更何況的是, 很多人卻不知這種switch board 的機關上是可以做手腳, 加個小電容, 電阻, 就可以把聲音由硬變軟底相反.
雖不說是每家有switch board 的店都這種東西.只是.... 如果你在A店和B店試用一model 的喇叭, 除了因為地方大小, 器材不同而出現少少不同之外, 其喇叭的聲底, 特性, 大多都不應改變
若聽的出有很大有變的話, 就小心某一家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