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kl122002 於 2020-1-17 11:14 編輯
最近和數位新人PM了一些, 當中抽了少少出來, 和大家分享我的見解:
聽Hifi 其實是要學習, 不是一對耳和一個個人觀感行天下. 好比 肚子餓時什麼都好食, 心情好時什麼都悅耳.
"心情不佳時就別去買hifi" 此話不假.
Hifi 野每一樣都有一個理論, 但不是每一個都是真的科學理論, 故之為偽科學.
偽科學的東西是沒有求證, 或者只憑個別地方而發展, 或憑個人觀點地求證. 像是這種東西有不少 , 留意一下昔日的討論貼也不難發現, 而又如果心水夠清的話, 好似幾乎每5-10年就會出現一兩件
點解一直都沒方法阻止? 因為大家的聽感和取好不同. 即是同一支曲目, 還是有人想快一黠, 慢一點, 柔一點, 尖一點...
但怎樣才知是真還是假科學的東西? 以一個消費者的角度而言是很難, 卻也不是沒方法.
有很多對hifi 研究的文章是要一定程度的知識(如 物理) 才可以理解, 也於是出現了一些人抽其中一兩點大造, 這種做法是最常見.
有疑惑的話, 是可以依他們用過的關鍵字詞在網上找尋, 看看出處是只有他們還是其他人. 如果是其他人的話, 那些人在當時說了什麼, 前文後理之下是怎樣形成.
當有一件新事物到來時, 現在大家的取向都是先等試用報告, 看那3-5分鐘的開箱文/youtube片.
那些開箱文/youtube片事實上看一個, 讀一篇也已足夠, 因為大家都是在說同樣很近似的東西.
令我覺要留意的是當中有多少不同方向的評論. 某一件物品在問世時左右一定有不少文章, 但我認為如果是一致性地說好的話, 那麼還是要小心, 不得不找找說不足的地方.
世上沒有完美的hifi品, 好比小書架喇叭會限制了低音多少, 座地喇叭會佔地方都是不變的定律等等.
記著: 沒有東西是加了之後會只好不壞. 有時候出現只是 "具新鮮感的改變"而已.
又留意一下發表評論的日期, 如果都是只集中在某時間之後就沒有再更新, 那麼就是有點點意味那東西的熱潮已快退.
比如早前大談的地盒, 我記憶中在上年還是前年尾起也沒再怎樣的聽過人說了. 可能在一兩年之內也不會再有人說, 之後慢慢消失?
這個年代是多了不少半公開的群組去取代這種傳統的公開論壇, 例如FB, whats app, ig 等等的group.
在group 中只是同好會在互相交流, 知識是可以彼此之間交換, 但就不一定是可以有群組外新的知識加入 .
情況差時更是一個把錯誤知散播的地方, 不得不小心.於是有些group友就是不自覺地成為了那group的打手, 到處惹事非.
近年有很多人說 "翻造機", 用了以前的機器線路來在今天重製. 重製出來的機器是會運作沒錯.
問題是昔日的機器和今天的音調有很大出入. 昔日調聲是很講零件上的選取, 好比 為什麼一定要用philips 出的牛, 電阻而不用西門子或Mullard? 這個就是最奧妙的地方.
我不指望今天可以聽回一套馬7+9 在當時還是全新機的聲音, 也不期望修好了的Luxman SQ 38D 能不廳像昔日的一樣令人動容
也所以還是請腳踏實地向前看吧.
這個年代裡, 有很多只賣數千 / 萬內, 大家打工仔都可以分期俾得起的價格
數千元的東西永遠只會是數千元(或更少) 的效果, 很少會多過, 所以也請別太期望.
儲下錢, 一次過買一台貴的會仲好少少, 唔好原地打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