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Far 發表於 2019-10-2 18:48

新手一名,因為這個Post而吸引我重新接觸音響。
上星期六去過樂富一間新開的影音舖,當時擺放的就是Mission 及 Polk Audio 的座地加Av amp 的組合,歌曲來自Spotify,兩者人聲清晰,不過前者去到叫的部份時耳朵受不了,後者沒有此情況較舒服。組合價錢為一萬左右,已經不錯。

kl122002 發表於 2019-10-2 19:58

FarFar 發表於 2019-10-2 18:48
新手一名,因為這個Post而吸引我重新接觸音響。
上星期六去過樂富一間新開的影音舖,當時擺放的就是Mission ...

你有很好的聽力和注意力. {:6_193:}

音響係要取平衡, 覺"叫"的地方尖耳的話, 就是意味了組合當中對高音域的地方未免削得太尖 (也說間接道出了那對喇叭對高音的反應很大) , 反過來就是留意線材和amp 本身是不是夾了.
相反如果是聽起來很舒服, 也意味了: 1. 這種音色是合你口味 ; 2. 還是留意細節的地方 --- 有沒有地方過柔? 某些要快的地方有種快不起的感覺.


FarFar 發表於 2019-10-2 23:43

過柔的話上次未有發現,以前用Notebook駁耳機聽歌是偶已發生,如果你形容柔是應快但快不起來,我則覺得係金霸王隻兔仔冇電,愈播愈慢。
事實上那天晚上去到銅鑼灣地舖那間音響店,最後買了Quad的座地(Z系),當時試聽了同牌子的S系及Elac,後者每個音也清楚,但是冷冰冰的聲調。前者太太則不喜歡其聲音。
萬五元的組合其實還是足夠,當然物價與三年前比又上昇了,但是聽音樂的空間及時間又不會有太多,(我最常用是聽收音機同睇愛回家),所以Mini hifi還是有市場,而且價錢不會太貴,但已有不錯的水準。

kl122002 發表於 2019-10-4 08:17

FarFar 發表於 2019-10-2 23:43
過柔的話上次未有發現,以前用Notebook駁耳機聽歌是偶已發生,如果你形容柔是應快但快不起來,我則覺得係金 ...

過柔的地方最易聽得出的是鼓聲。 柔的聲音是軟而且有點點好像是尾音的感覺。 而快的就時一落即完(視乎樂章要求), 清爽 。
取古典為例, 如果是在現場你又記性好又坐對了位置, 那個出了錄音就可以以記憶去買能製造當時聲音最接近的器材。 然而這是很困難的事, 又一般錄音是經過混音和調整才發行, 所以很難知原況。
能知道器材中有沒有偏向, 就是靠用家自己對音樂的認識和接觸, 老說話中的“聽得越多是越好是最佳”的總結。

同意小型hifi是有市場的, 猶其是如今住屋縮小之下。 問題是小hifi有己身的不足, 如果可以在未來有技術解決是最好。

eph200 發表於 2019-10-4 10:35

alanchu 發表於 2019-9-25 21:25
CHING隻平頭耳機係咩黎?

#1692 D 圖

有 Aiwa99平耳無得賣 (得番二手).

有紅色 平耳 650ohm 高阻平耳 有得賣,要自己將3.5頭 4線 斬頭,駁去 2.5mm免焊變平衡

綠色係 150ohm 初音綠平耳 半高阻 無得賣 (二手都無)

JeanPierre@FB 發表於 2019-10-4 11:42

kl122002 發表於 2019-10-4 08:17
過柔的地方最易聽得出的是鼓聲。 柔的聲音是軟而且有點點好像是尾音的感覺。 而快的就時一落即完(視乎樂 ...

師兄寫下的文章,真是好好看!可以寧我哋學識好多嘢!{:6_127:}

kl122002 發表於 2019-10-5 22:30

JeanPierre@FB 發表於 2019-10-4 11:42
師兄寫下的文章,真是好好看!可以寧我哋學識好多嘢!

多謝
我覺得玩hifi 要保持思想開放和理智是很重要. hifi是科技, 會日日更新, 而且也有不一定人人認同地方, 猶如音色取向.
有些態度是不可取, 是不建議的. 細心少少留意一下就不難發現. 喜好的音色是可以研究, 但過於熱衷就顯得走偏門了.

chrischan0630 發表於 2019-10-6 23:51

kl122002 發表於 2019-10-4 08:17
過柔的地方最易聽得出的是鼓聲。 柔的聲音是軟而且有點點好像是尾音的感覺。 而快的就時一落即完(視乎樂 ...

前輩,我想請教。到現場聽古典音樂也是用喇叭去散播聲音,那如何透過當時的體驗去驗證錄音呢?

kl122002 發表於 2019-10-7 03:35

本帖最後由 kl122002 於 2019-10-7 08:10 編輯

chrischan0630 發表於 2019-10-6 23:51
前輩,我想請教。到現場聽古典音樂也是用喇叭去散播聲音,那如何透過當時的體驗去驗證錄音呢?
...
呢個係一個好有趣的另一個事實, 也有被挑出來問了很多年. 如果隨便說就是可以有誤讀的成份.
我不知我說得對不對.但我有一個睇法, 也有一個實驗不妨不以做,
就是在留中場休息時在指揮台下拍掌 , 留意一下四周的聲音如何.
或者如果說 "中間休息時不就cut 線了, 怎會有效果?"
那很好, 在完場時大家起來拍掌的時候, 有沒有過大的音量在反蝕?
"反正那個時候都好大機會被cut 線了!"
那就更好, 找家沒有裝喇叭的音樂廳去聽聽罷?有時也不一定是音樂廳, 舊式大教堂都可以.
一個音樂廳本身是有聲音傳量的考慮 , 所以有掛在空中的浮板, 反射牆等等 的安裝, 物理上是有計算過才行
我想, 如果把喇叭也著了, 前後方同時在響, 不同的聲音反彈交錯回到支收音味再播出, 可以說是比室內街市叫賣還吵.
所以 "用上了而不覺有用過" 才是音樂廳中最大的音效本事.
"車, 甘你講晒了!" 的心態的話,那麼可以不必理我下面的文字,
同樣地我都很疑惑為什麼你肯定你去聽過的音樂會有用上揚聲器, 而又你的座席地區要用上揚聲器?


有些地方是有趣味而矛盾的,
有很多樂器本身音量很細, 如小手風琴 , 楊琴, 豎琴等的聲音, 在大型合奏演出的時候, 不一定用上收音咪, 反而用收音咪是有時候為了電台轉播時用的 (在前排座席會吊數支咪)
這些音量小的樂器如果在獨奏, 就無可避免地要用上場地的喇叭.但即使如此,也不一定是接上最大的場內廣播一對, 可以是小小的一個放在地上的音箱.在2016年的Frech May , 由 Richard Galliano 在大會堂的演出就是如此.
如果是演出Saint Seans Symphony 3 with Organ 的話, 那大型的管風琴可以說是不需要, 或者甚少用喇叭去做輔助. 同樣地貝九這種大合唱, 除非是戶外, 不然室內可不一要用喇叭.
用上喇叭, 就自然有人覺失真.
對, 所以聽到最佳音效又不用喇叭的座席也是賣得那麼貴. 有些音樂廳本物的音效已很好的也自然招人來, 票價也貴.
而又當中用了喇叭的失真, 那為什麼古典迷有時又會不太著緊? 因為他們是聽指揮和演出者的合作對音樂的詮釋. 這個已是另一回事了.用喇叭多的地方戶外演出,因為戶外比音樂廳大, 人多, 不用不行.

反而值得睇的是另一件事, 混音.
現場古典是live 的 (除非錄起來, 他日再播) , 不然每一粒聲音就是如此的獨特,連現場的混音師也不會有太多調整或者沒可能在同步處理太多 .
如果是錄起來用作他日發行, 那麼是可以是錄了好幾場的再剪接出來. 當然我信至少指揮也聽過才可以再版, 但就這種東西, 顯得不太完整.
相反在錄音室中, 混音下的功夫比較多. 因為始終不能靠一支錄音咪把一個樂團重現, 所以混音時會多做少少修改, 由多次錄音中剪接某此地方成全曲, 中間提升某個音色, 以及跟指揮的要求再作處理出品等等 (Stokowski, Karajan 等會這樣做), 如是說, 是與一場一氣呵成的live 出入很大.

Hifi 只是為用家模得到彷到如音樂廳的感覺,
所以不論器材有多貴, 我相信應沒有人會覺得 "聽了 Carnegie hall 的 Live 錄音 猶如去了Carnige Hall " 一樣.
但如果去過聽過 真. Carnegie hall 的演出, 再聽錄音會有一種 "當日就是大概這樣" 的印象和感覺, 可以立即聽出hifi 和現場當時兩者的出入, 然後再在機器中調整.
但若當日你買的座席是很糟 (連當時聽也覺很糟) , 那麼就不要用來參考好了.


kl122002 發表於 2019-10-7 09:29

本帖最後由 kl122002 於 2019-10-7 11:59 編輯

網上找到 劉名振 在MuzikAir 中的數篇文章, 比我的文字寫得還好, 不妨一讀:
調整音響到底要用什麼 軟體做標準?
https://read.muzikair.com/tw/periodicalArticles/%E8%AA%BF%E6%95%B4%E9%9F%B3%E9%9F%BF%E5%88%B0%E5%BA%95%E8%A6%81%E7%94%A8%E4%BB%80%E9%BA%BC-%E8%BB%9F%E9%AB%94%E5%81%9A%E6%A8%99%E6%BA%96%EF%BC%9F-8cb582bd-2209-493f-980d-157b059dc16c

聽現場,音響迷能學到什麼?
https://read.muzikair.com/tw/periodicalArticles/%E8%81%BD%E7%8F%BE%E5%A0%B4%EF%BC%8C%E9%9F%B3%E9%9F%BF%E8%BF%B7%E8%83%BD%E5%AD%B8%E5%88%B0%E4%BB%80%E9%BA%BC%EF%BC%9F-8cb597fe-4443-49f0-b427-21a66438ca7a?utm_source=muzikonline&utm_medium=redirect&utm_campaign=periodical

選音響要靠什麼?
https://read.muzikair.com/tw/periodicalArticles/%E9%81%B8%E9%9F%B3%E9%9F%BF%E8%A6%81%E9%9D%A0%E4%BB%80%E9%BA%BC%EF%BC%9F-8cb59cc4-41ab-4da3-9773-b13bc598ac86

如果還是覺我似是在左右逢源,
那麼我最後只可以說最重要的地方 :hifi 只是一個彷真用品, 唯有當我們知真時才知hifi 在彷真中彷得有多真.如果連真品都不入耳, 那麼只是在一生在彷品中打轉而已.
本地有李英立先生, 雷明先生留下的文字都值得一找 .
前者現在在生果日報中有定期發文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m/finance/realtime/article/20181223/59056762

後者可以在圖書館又或者本地的Hifi Review 中的雷明專欄找來看看:http://hifireview.com.hk/category/robertrays-column/

台方有 劉漢盛的書. 不過劉先生的文章, 我倒是覺有要圈點的地方.

這個會在後述.


頁: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查看完整版本: hifi 平民區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Post76玩樂討論區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 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Post76玩樂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 。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