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9-10-7 03:35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kl122002 於 2019-10-7 08:10 編輯
呢個係一個好有趣的另一個事實, 也有被挑出來問了很多年. 如果隨便說就是可以有誤讀的成份.
我不知我說得對不對. 但我有一個睇法, 也有一個實驗不妨不以做,
就是在留中場休息時在指揮台下拍掌 , 留意一下四周的聲音如何.
或者如果說 "中間休息時不就cut 線了, 怎會有效果?"
那很好, 在完場時大家起來拍掌的時候, 有沒有過大的音量在反蝕?
"反正那個時候都好大機會被cut 線了!"
那就更好, 找家沒有裝喇叭的音樂廳去聽聽罷? 有時也不一定是音樂廳, 舊式大教堂都可以.
一個音樂廳本身是有聲音傳量的考慮 , 所以有掛在空中的浮板, 反射牆等等 的安裝, 物理上是有計算過才行
我想, 如果把喇叭也著了, 前後方同時在響, 不同的聲音反彈交錯回到支收音味再播出, 可以說是比室內街市叫賣還吵.
所以 "用上了而不覺有用過" 才是音樂廳中最大的音效本事.
"車, 甘你講晒了!" 的心態的話, 那麼可以不必理我下面的文字,
同樣地我都很疑惑為什麼你肯定你去聽過的音樂會有用上揚聲器, 而又你的座席地區要用上揚聲器?
有些地方是有趣味而矛盾的,
有很多樂器本身音量很細, 如小手風琴 , 楊琴, 豎琴等的聲音, 在大型合奏演出的時候, 不一定用上收音咪, 反而用收音咪是有時候為了電台轉播時用的 (在前排座席會吊數支咪)
這些音量小的樂器如果在獨奏, 就無可避免地要用上場地的喇叭. 但即使如此, 也不一定是接上最大的場內廣播一對, 可以是小小的一個放在地上的音箱. 在2016年的Frech May , 由 Richard Galliano 在大會堂的演出就是如此.
如果是演出Saint Seans Symphony 3 with Organ 的話, 那大型的管風琴可以說是不需要, 或者甚少用喇叭去做輔助. 同樣地貝九這種大合唱, 除非是戶外, 不然室內可不一要用喇叭.
用上喇叭, 就自然有人覺失真.
對, 所以聽到最佳音效又不用喇叭的座席也是賣得那麼貴. 有些音樂廳本物的音效已很好的也自然招人來, 票價也貴.
而又當中用了喇叭的失真, 那為什麼古典迷有時又會不太著緊? 因為他們是聽指揮和演出者的合作對音樂的詮釋. 這個已是另一回事了.用喇叭多的地方戶外演出, 因為戶外比音樂廳大, 人多, 不用不行.
反而值得睇的是另一件事, 混音.
現場古典是live 的 (除非錄起來, 他日再播) , 不然每一粒聲音就是如此的獨特, 連現場的混音師也不會有太多調整或者沒可能在同步處理太多 .
如果是錄起來用作他日發行, 那麼是可以是錄了好幾場的再剪接出來. 當然我信至少指揮也聽過才可以再版, 但就這種東西, 顯得不太完整.
相反在錄音室中, 混音下的功夫比較多. 因為始終不能靠一支錄音咪把一個樂團重現, 所以混音時會多做少少修改, 由多次錄音中剪接某此地方成全曲, 中間提升某個音色, 以及跟指揮的要求再作處理出品等等 (Stokowski, Karajan 等會這樣做), 如是說, 是與一場一氣呵成的live 出入很大.
Hifi 只是為用家模得到彷到如音樂廳的感覺,
所以不論器材有多貴, 我相信應沒有人會覺得 "聽了 Carnegie hall 的 Live 錄音 猶如去了Carnige Hall " 一樣.
但如果去過聽過 真. Carnegie hall 的演出, 再聽錄音會有一種 "當日就是大概這樣" 的印象和感覺, 可以立即聽出hifi 和現場當時兩者的出入, 然後再在機器中調整.
但若當日你買的座席是很糟 (連當時聽也覺很糟) , 那麼就不要用來參考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