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fbYouTubeWhatsapp頻道IG

Post76.hk

搜索
樓主: xerxeshowie

[討論] https://twitter.com/xerxeshowie1< Active Over 102.xK Twittes !

  [複製鏈接]

650

主題

1萬

回帖

1

精華

白鑽玩家

我是, 超級無敵, 宇宙最強, 天下第一, S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積分
657220

76-FC 綠翡翠勲章三星玩樂勲章

 樓主| 發表於 2018-3-12 19:04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s://twitter.com/xerxeshowie1
超級無敵宇宙最強天下第一Super寫手

650

主題

1萬

回帖

1

精華

白鑽玩家

我是, 超級無敵, 宇宙最強, 天下第一, S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積分
657220

76-FC 綠翡翠勲章三星玩樂勲章

 樓主| 發表於 2018-3-13 19:1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xerxeshowie 於 2018-3-13 19:16 編輯

不比沒事,一比就買單!-iFi nano iDSD BL隨身DAC耳擴 | U-Headphone 耳機共和國


AMR(Abbingdon Music Research)是來自英國的Hi End音響品牌,他們將自家技術下放,為年輕的音響與耳機玩家成立了iFi這個子品牌。過去在本地僅見少量商品平行輸入,但自從去年10月底,該品牌與代理商笙凱合作成立了iFi Taiwan之後,引進的品項更趨完整,不僅提供保固服務而且價格不貴,對於想要入門發燒領域的玩家來說,自然是好事一樁!


iFi於去年底新發表的nano iDSD BL黑標版本。
nano系列一門三傑
本次試聽的主角是nano iDSD BL,隸屬於iFi旗下入門級nano系列,是一款兼具USB DAC功能的隨身耳擴。但是在試聽的過程中有些小小的曲折,且聽我娓娓道來。原先我拿到的並不是nano iDSD BL, 而是另一款nano iDSD LE,是nano系列中最平價的款式,主要設計是承襲自第一代nano iDSD,但省略了部分功能,僅保留耳機輸出與RCA類比輸出,所以才叫做Light Edition(LE)。

nano iDSD LE的機身只有半個巴掌大,跟香菸盒差不多,擺放在桌面上不會佔據太多空間,雖然功能相對簡單,但對於桌面聆聽來說,有3.5mm耳機與RCA輸出已經非常實用了。音質表現不敢說非常出色,但確實比我的MacBook Pro耳機輸出還要更好,先後搭配Oriolus 2nd Gen、Westone UM Pro 30、IE 800 S、final E3000等耳道耳機,基本上都還能輕鬆駕馭。不過換上Sennheiser HD 650這類比較難搞的耳機時,nano iDSD LE就顯得有些力有未逮了,不論是在音量大小、低頻力度或是整體聲音的密度與厚實感,都感覺少了一口氣。

由左至右依序是nano iDSD、nano iDSD LE、nano iDSD BL。
和nano iDSD LE相處了一段時間,內心也掙扎許久,最後還是決定要入手,原因很簡單,我需要一台能夠隨身攜帶,讓我外出旅遊/出差時也能享受音樂的USB DAC耳擴,而且nano iDSD LE的價格實惠,即便無法駕馭HD650我還是選擇妥協,心裡想,總不可能帶著HD650出門旅行吧!

既然心意已定,便傳訊給iFi Taiwan的Mega表達意願。但令人意外的是,他竟然阻止我!是的您沒看錯,他竟然阻止我買他們家的產品!這就奇怪了,正當我心理思考著Mega的葫蘆裡到底賣的是什麼藥?訊息又來了,原來是他手邊有一台剛到貨的nano iDSD BL,據說聲音表現進步很多,價錢比nano iDSD LE稍貴,多了1,100元。我心裡滿腹疑惑,同樣隸屬nano系列,nano iDSD BL真有這麼大的進步嗎?於是的從 Mega那邊把BL版給帶回編輯部。

另外我又將幾年前連獲得EISA大獎的第一代nano iDSD(已停產)也一併借回來。這裡要插個題外話,既然提到第一代nano iDSD,去年iFi大中華區總監溫上凱來台時說了一個小故事。他說當年nano iDSD推出不久,英國同事Vincent在開車途中,突然接到了EISA主辦單位的電話,主辦單位恭喜他nano iDSD獲得EISA獎項,他聽了不敢置信差點撞車!這當然是玩笑話,但為什麼能夠得獎?溫總監表示,當年nano iDSD以如此嬌小的機身就已經可以做到支援DSD 256以及PCM 384的規格,是非常亮眼的表現,而且據說還是所有獲獎產品中最年輕的品牌。

故事說完了,接下來,讓我們先看看nano iDSD(以下簡稱原版)、nano iDSD LE(以下簡稱LE)、nano iDSD BL(以下簡稱BL)這三兄弟的差異:

nano iDSD BL的體積比其他兩款稍微小一些,面板也沒有這麼強烈的線條感,看起來比較低調,但我認為這樣的設計更實用。不容易刮傷器材,也方便攜帶。
更實用的機身設計
先從外觀開始比較,原版和LE的造型完全相同,尤其是從正面觀察,除了音量旋鈕的表面處理稍有不同之外,幾乎毫無二致。至於BL版的差異就很明顯了,外殼從霧銀色改換成霧黑色烤漆,前面板下方邊緣沒有凸出去而是和機身切齊,然後在機身底部加上4顆橡膠墊片,以實際使用來說,我比較偏愛BL的設計。雖然LE的造型比較好看,但如果把機器擺放在筆電上或是跟手機綁在一起,往外凸出的金屬面板肯定會刮傷外殼,BL就沒有這樣的疑慮。

nano iDSD BL的底部有橡膠軟墊,而nano iDSD與nano iDSD LE則是以面板當作金屬腳柱。
內建iEMatch耳機輸出
BL除了原本的音量旋鈕和普通3.5mm耳機輸出外,這次原廠增添了一組iEMatch耳機輸出,功能和源家的iEMatch線材一樣,現在把它結合進BL之中。如果您的耳機靈敏度特別高,很容易聽到底噪或是電流嘶聲,那麼建議您試試iEMatch插孔,聲底會乾淨許多。不過和獨立販售的iEMatch不一樣的地方是,BL內建的iEMatch沒有High/Ultra調整撥桿。

可搭配OTG線直連手機
轉到背面,LE的背板配置最單純,只有一組USB 3.0 TypeB輸入;原版同樣使用USB 3.0 TypeB,另外還多了數位同軸輸出與數位濾波切換(Minimum Phase/Standard);BL則是將USB改成Type A公頭,此種設計相對少見,因為市面上大多數 USB發燒線是以TypeB端子連接USB DAC居多,如果想使用發燒線的話,可以多加一個轉接頭,對於想要嘗試發燒線材的朋友來說,可能稍有不便。

市面上大多數USB DAC會採用USB Type B的輸入端子,但nano iDSD BL很不一樣,改採用Type A公頭,是比較少見的設計。

好處是可以搭配OTG線材,直接連接手機,接收手機的數位音樂訊號,交由nano iDSD BL解碼輸出。

不過要注意的是,OTG線材必須另外購買,原廠沒有附送喔!
不過BL的USB Type A公頭還是有優點,那就是可以搭配OTG線連接手機(Android、iOS都支援),原廠強調BL版擁有更強的驅動力,以iPhone 6來說,它的耳機輸出功率為27mW,但如果改接BL版則能夠提供285mW的輸出功率,是前者的10倍以上,同時BL版也比原版增加了4倍功率,即便遇上阻抗600歐姆的耳機都不成問題。而且還內建鋰聚合物充電電池,最高續航力可達10小時,不需要額外消耗手機電力,這下子真的可以考慮當個「綑綁族」。

另外在BL的背板中央有一個黑色小撥桿負責數位濾波切換,有Measure和Listen兩種檔位,預設是在Listen。左側還有1組3.5mm Line out輸出,可以連接至家用音響系統,等於讓BL版的使用更加靈活多變。

nano iDSD BL還是可以連接電腦,原廠隨附一條藍色USB供用家使用。當然,您還是可以沿用原本的USB發燒線,只要多加一個轉接端子就可以了。
原廠隨附的USB轉接端子。
原廠隨附的USB轉接端子。
堅持用好料
在內部用料方面,BL延續了iFi一貫個理念,即便是入門機種也要盡可能地用上高品質元件,原廠認為這樣才能確保聲音品質,譬如在聲音線路部分,使用的是薄膜電阻而非一般的金屬膜或碳膜電阻,因為原廠認為使用薄膜電阻的噪訊和失真會更低。另外在類比濾波線路用的是TDK C0G電容,DAC的參考電壓則是使用Panasonic ECPU電容,而前面提到的內建iEMatch則是採用MELF電阻。

獨家S-Balanced技術
另一項值得多加留意的是S-Balanced技術,從耳機連接端子來看,BL一樣是採用3.5mm的非平衡端子,不過內部線路設計卻有所不同。原廠解釋,一般常見的設計是左右聲道訊號分離,但是共地(Share ground),如此一來就會產生串音干擾的問題;另一種設計就是將接地分離(Separate grounds),可以解決串音干擾,但缺點就是一般非平衡端子的耳機無法使用,換句話說,要換端子或買新耳機才行。而iFi的S-Balanced技術是將內部的輸出線路採用平衡方式佈局,即便最後輸出端子為非平衡形式,還是能夠有效降低串音干擾,以及噪訊和失真的問題。

在高解析音樂解碼部分,BL不僅可以支援至PCM 384、DSD256以及DXD384/352.8等規格,這次還加入了MQA解碼能力,更獲得了Hi-Res Audio的認證通過。對於擁有大量高解析音樂收藏,或是習慣使用高解析音樂串流服務的用家來說,當然是一大利多。

低頻力度、聲道分離度皆有提升

規格大致介紹完畢,接下來是試聽的部分。記得嗎?前面我提到原本打算向廠商購買LE,但不瞞您說,後來試聽BL不到5分鐘的時間,我立刻就變心了!尤其是遇上HD650這類難搞的耳機,簡直是高下立判,不論是聲音的形體感、密度或低頻的重量感都有非常明顯的差距,而且音量旋鈕大約轉到12點鐘的方向,音量就已經非常足夠。沒騙您,試聽報告還沒寫完我已經付錢買單,沒辦法,聽說賣得很好,怕缺貨呀!還好Mega當初有先阻止我衝動購物。

譬如Marcus Miller的Free專輯,用HD650搭配BL聽到的低頻沉潛有力度,聲道分離度很好,樂器的定位感與音場表現清晰分明,相較之下LE的低頻就顯得有些虛浮了,不若BL來得扎實緊湊,Marcus Miller撥彈的貝斯線條感也不如BL這麼分明清晰。最重要的是,BL呈現出來的低頻是有控制力道的,聽來飽滿卻不失細節表現,光是這個部分的進步就足以讓我變心!

細節豐富、高頻有光澤

我想再多聽一些細節表現,改播放Blue Coast Collection精選輯中的Looking For A Home,我選的是DSD64高解析版本,曲子一開始,立刻就被吉他撥弦的光澤以及指尖揉弦的聲音細節給鉤住了耳朵。接著主唱與合音依次出現,中頻人聲並沒有被刻意誇大或變厚,形體感與定位感各自清楚分明,毫無模糊地帶,而且音樂背景漆黑乾淨,音像聽起來相對浮凸。

聲底這麼乾淨是因為HD650的關係嗎?相當程度上是的,改換Westone UM Pro 30就不如HD650那般漆黑,但基本上還是乾淨的。後來我試著停止音樂播放,然後把音量旋鈕轉到約1點~2點的位置,這時後就有明顯底噪出現了。那如果改用iEMatch插孔呢?底噪立刻消失於無形,即便把音量旋鈕轉到底,得在安靜的環境下屏氣凝神,才能察覺到極低的噪訊,但我相信不會有人把音量開到這麼大,所以可以忽略不計。


改用iEMatch的另一項變化是音量降低了,先前將UM Pro 30或插在Direct時,音量旋鈕大約調整到9點鐘方向就足夠,現在得增加至10~11點鐘的位置才夠。除了音量有變化之外,在聽感上,Direct聽起來比較直接、鮮活、開闊,似乎細節還要更豐富一些;相對的,iEMatch顯得內斂、柔和,彷彿經過打磨一般,細節依舊但是邊角的毛噪感不見了,聽起來更圓滑流暢。

以價格來說,從nano iDSD LE改換到nano iDSD BL,1100元的價差說多不多,說少也不算少。但如果以聲音來論,只要兩種版本A/B比較一下,相信您也會和我一樣甘願多擠些預算直攻nano iDSD BL。而且我認為它的聲音表現,絕對有和萬元級機種一較高下的實力!如果您剛好也在尋覓一款方便隨身攜帶,可以接手機也能在家接電腦使用,又有足夠推力的USB DAC耳擴,最重要的是不想花太多預算,那麼nano iDSD BL絕對有資格成為您的首選!

器材規格
iFi nano iDSD BL
型式:隨身型USB DAC耳擴
耳機輸出功率:285mW x2
動態範圍:> 109dB(A) @ 3v (Direct)、> 107dB(A) @ 0.5V (iEMatch)
總諧波失真:< 0.005%
聲道分離度:> 79dB @ 600Ω Load (Direct)、> 79dB @ 15Ω Load (Direct)
輸入:USB 2.0 TypeA OTG(具備iPurifier技術)
輸出:3.5mm line out x1、3.5mm Direct x1、3.5mm iEMacth x1
數位濾波:Listen/Measure
支援高解析解碼:PCM 384、DSD256、DXD384/352.8、MQA
尺寸:96 x 64 x 25.5mm(LxWxH)
重量:139g
article (1).jpg
article (2).jpg
article (3).jpg
article (4).jpg
article (5).jpg
article (6).jpg
article (7).jpg
article (8).jpg
article (9).jpg
article (10).jpg
article (11).jpg
article (12).jpg
article (13).jpg
article.jpg
https://twitter.com/xerxeshowie1
超級無敵宇宙最強天下第一Super寫手

650

主題

1萬

回帖

1

精華

白鑽玩家

我是, 超級無敵, 宇宙最強, 天下第一, S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積分
657220

76-FC 綠翡翠勲章三星玩樂勲章

 樓主| 發表於 2018-3-13 19:42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xerxeshowie 於 2018-3-13 19:43 編輯

【無線Hi-End喇叭介紹】
 
有別於一般傳統的喇叭,無線Hi-End的系統可說是既保有音質又方便使用,省去了擺放前後級擴大機、甚至是訊源的空間(以及金錢),更不會有雜亂的線材在地上爬,對於習慣數位卻又注重聲音品質的族群來說,實在是既便利、又經濟實惠,還能保有空間上的簡約感。
 
Focus XD系列是目前Dynaudio最高階的無線喇叭,有落地的XD30、60與書架喇叭20可以選擇,對於Dynaudio的品質不必再多加說明,不華麗但真實而耐聽的聲音,即使在無線的系統上,依舊沒有任何妥協。Focus系列之下的是大家所熟悉的Xeo系列和眾人引頸期盼的Music系列,符合不同的客群,提供最樸實的好聲音。
 
今年Xeo和Music都會有新的消息,雖然是這麼說,但相信大家已經等到不耐煩了(聽說二月在阿姆斯特丹的ISE show還有一台Music1被偷走 )但小編已經等不下去了!要是Music再不上市,我!就!
 
29177155_1743670815655739_3629802240534904832_o.jpg
29177800_1743675108988643_8114894420035239936_o.jpg
29178154_1743675118988642_7858624394476650496_o.jpg
https://twitter.com/xerxeshowie1
超級無敵宇宙最強天下第一Super寫手

650

主題

1萬

回帖

1

精華

白鑽玩家

我是, 超級無敵, 宇宙最強, 天下第一, S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積分
657220

76-FC 綠翡翠勲章三星玩樂勲章

 樓主| 發表於 2018-3-14 09:00 | 顯示全部樓層
Runs out of the Box Network Audio Player

http://nanomesher.com/store/NanoSound-Player-p97971090

https://www.price.com.hk/product.php?p=293556&gp=16


The NanoSound Player is a Network Audio Player which can play any audio files including MP3, FLAC, WAV, AAC, FLAC, DSD and many more. It has an onboard Hi-Fi DAC (Digital Analog Converter) designed for Audiophiles and supports a large number of music services including Youtube, Spotify and Web Radio.


The kit includes:

NanoSound Player
Infrared Remote Control
Power Supply (UK, Europe, Austral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Plug included)
Quick Install Guide:


SPECIFICATION

General

Wi-Fi & Wired Ethernet Network
Play everything - MP3, FLAC, WAV, AAC, ALAC, DSD and many more
Spotify, Airplay, DLNA, Youtube & Web Radio
Play from Internal Storage, NAS and USB Flash
Control via Volumio App or Infrared Remote Control
1.3" OLED display with multi-language support
Upgradable software
Hi-Fi DAC

Texas Instruments PCM5122 DAC. 192kHz Sampling Rate / 24bit Resolution
Texas Instruments TPS7A4700 Ultra Low Noise Voltage Regulator
Headphone Amp

Output Power: 24mW @20Ω, 22mw @32Ω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100db @20mW
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 + Noise (THD+N): 0.01% @25mW
Speaker Amp

Output Power: 5W @2Ω, 3W @4Ω
Efficiency: 90% @8Ω, 85% @4Ω, 80% @2Ω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90db
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 + Noise (THD+N): 0.15%
Recommended Speaker Power Rating: 15W – 30W
Guide

Quick setup Guide
Volumio Usage
621954914.jpg
655309717.jpg
655309867.jpg
655309868.jpg
https://twitter.com/xerxeshowie1
超級無敵宇宙最強天下第一Super寫手

650

主題

1萬

回帖

1

精華

白鑽玩家

我是, 超級無敵, 宇宙最強, 天下第一, S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積分
657220

76-FC 綠翡翠勲章三星玩樂勲章

 樓主| 發表於 2018-3-14 18:45 | 顯示全部樓層
       
讓達人聽了也心動
試聽Auralic Aries G2、Vega G2 (上)

講這許多作什麼?我是要告訴各位,Auralic真的很厲害,真的是聽了會想買的器材。林治宇是閱機無數的資深編輯,本身又是數位串流高手,遇到Auralic,他也要怦然心動。那我呢?跟您實說,歸還Auralic的器材後,我馬上跟藝聲的小蒲訂了一台Auralic...<全文>

話說去年年底, 藝聲音響在自家門市舉辦了Auralic G系列的發表會。該系列產品於2017年的慕尼黑音響展曝光,並於當年的台北音響展首度在台亮相。本地代理商藝聲音響年底前邀請Auralic的CEO王軒騫來台,舉辦產品發表會並與台灣的音響媒體見面。在聽了王軒騫的簡報之後,林治宇跑到我身邊跟我這麼說:「這Auralic聽了會想買。」

林治宇玩數位串流很多年了,在數位串流還不盛行的時代,他就開始搞CAT。這是什麼?貓?不是,這裡的CAT是指Computer as Transport,也就是用電腦當作數位轉盤播放音樂。到後來,他索性放棄其他所有的訊源,專心致志,單搞電腦訊源。他家的電腦,CPU上沒有散熱風扇,取而代之的是高聳的散熱塔;電腦的電源供應器另置於一個獨立機箱,這樣才能隔離雜訊和震動。為了搞好電腦訊源,他研究怎麼簡化系統,關閉掉所有與音樂無關的功能;他研究各種播放軟體,一個一個購買,親自試用;他不時還會更換新的電腦組件,好提升電腦的播放品質,作為同事的我就幫他收過幾次快遞,都是電腦零組件。說起數位串流,U-Audio的眾編輯沒一個比他厲害。

他的道行有多深呢?過去幾次,只要U-Audio接到串流播放器材的評論,即或是別的編輯負責評論,治宇也會把機器帶回去聽幾天,與自家CAT比試一番。就因這樣,他才能讓自己的電腦訊源不斷精益求精更上層樓。不過,我也願意告訴您,就我所知,能打敗「治宇牌CAT」的串流器材,非常非常少。我也問他怎麼不找一台夠水準的串流播放機來用,他總是說,「在能負擔得起的價位裡,還沒有器材比我的電腦厲害的。」這次,還沒聽到聲音,只不過聽了王軒騫的簡報,他就不禁跟我吐露心中的羨慕。


這是Auralic的旗艦數位串流轉盤Aries G2,外觀設計極簡卻高雅,機殼上方蝕刻著自家商標。所有資訊都顯示在前面板中央的OLED螢幕,操作起來相當直覺,目錄架構很邏輯。


Aries G2可以有線連接,也可無線串流,不僅支援Wifi ,也支援藍牙。使用時,兩側的天線要裝上。數位輸出端子一應俱全:AES/EBU、Coaxial、Toslink、USB以及他們自家開發的Lightning Link(HDMI)。如果搭配Auralic Vega G2使用,請優先以L-Link連接,如果搭配其他的DAC,建議優先使用USB,這樣可以支援的較高的檔案取樣率。

我知道這是真的。因為在此之後,他三不五時便來跟我談Auralic的器材,談他看到網路怎麼說啦,或者他看到哪一台器材覺得很有意思啦。雖然是主編,他也不好搶我寫的評論,為了解饞,治宇特別開了一個數位串流的專題,還納入了Auralic的低價位串流播放器Altair,他親自試用試聽。聽過之後,他很興奮地跟我說:「這Auralic真的很厲害,聲音沒話講。」治宇為文向來謹慎,甚少在他的文章裡讀到激動的情緒或斬釘截鐵的評語。評論Altair時也不過在第一段留下了一句「極具競爭力,絕對有向上挑戰的實力」的文字,但我知道,可能也只有我知道,他究有多喜歡Auralic Altair的聲音。

講這許多作什麼?我是要告訴各位,Auralic真的很厲害,真的是聽了會想買的器材。林治宇是閱機無數的資深編輯,本身又是數位串流高手,遇到Auralic,他也要怦然心動。那我呢?跟您實說,歸還Auralic的器材後,我馬上跟藝聲的小蒲訂了一台Auralic的機器。那台尚未引進,我當然聽都沒聽過,然而,基於使用經驗,我對Auralic的本事深具信心。而且,我甚至覺得自己已經不能過沒有Auralic的日子了,因此立刻下訂。至於我買的是什麼,以後您會知道的。


這是Vega G2 DAC,有兩組耳機輸出,右邊一個圓形旋鈕,操作起來有類似級進式音控那樣一段一段的,他們採用R2R的純類比音控線路。因為Vega G2的核心是一個Tesla通用運算平台,因此開機時需要耗費一點時間,大約十幾秒就可完成開機。


Vega G2有完整的數位輸入,包括RJ45的端子工數位串流播放,另有一組RCA類比輸入可連接其他訊源,令之充當前級使用。類比輸出則有平衡與單端兩路。L-Link端子有兩組,一個是供連接其他Auralic G系列器材,一個是專門為即將推出的主時鐘Leo GX準備。

創辦人王軒騫是電機、錄音、音樂三方面專才

回頭講Auralic G系列。王軒騫在發表會上,完全不避諱這是個中國品牌,而且他還標榜Auralic就是中國品牌、中國製造,展現出十足的自信。他應該有信心的。因為Auralic確實不簡單,甚至,它很驚人。

王軒騫大學的時候念的是電機工程,畢業後進入中國傳媒大學修習錄音藝術並拿到碩士學位。王軒騫從小學鋼琴,直到現在他還在彈。至於他幼年時的鋼琴老師,您道是哪位?答案是周廣仁,這位中國現代音樂史上重要的鋼琴家也是教育家,她曾開創音樂學校,也籌辦音樂比賽,作育音樂英才無數。如果這樣算看,王軒騫也要算上一個,他倒是周廣仁眾多徒子徒孫裡,唯一一個創辦國際知名音響品牌的CEO。電機學位、錄音藝術學位、古典音樂專才,這三個身份集合在一起,融匯出王軒騫這個人。

他從中國傳媒大學畢業後,跑去德國旅行,參加柏林森林音樂節。途中遇見了加州理工學院畢業的王源,此人任職於一家度量衡製造商,負責管理一間工廠。兩人都愛音樂,也喜歡音響,談到抱負,一拍即合。回來之後,他們合作創辦了Auralic,在中國註冊名稱為「聲韻音響」,時為2009年。

我不一一細數之後的產品歷史,各位可參讀林治宇撰寫的「無線串流領航者—Auralic Vega G2發表會」。2014年他們推出了串流轉盤Aries,其造型前衛亮眼、聲音卓越出眾,僅要價1,600元美金,獲得各國音響媒體一致好評。同期推出的數位類比轉換器Vega,售價2,800美金,卻擁有飛秒級時鐘、自家開發的運算核心晶片,同樣擄獲眾家評論員的心。不過,這些,台灣的朋友都沒趕上,因為Auralic首度在台取得代理,是2017年的事。


這是2014年推出的第一代Aries,外型特殊,做工細緻,為了隱藏天線,上下的蓋板使用了塑膠材質,但是具有A級仿真程度的金屬質感。(Auralic提供)

待後續機種問世,Auralic G系列將會是最超值的四件式訊源

還好藝聲音響代理了Auralic,才讓更多台灣的音響迷和愛樂者能夠體會到它的威力。而且,台灣第一次接觸的,就是Auralic的傾力之作—Aries G2串流轉盤和Vega G2 DAC。不過,這兩台僅是全新旗艦G系列的首波產品,完整的G系列還有待另外兩台機器的加入,一個是時脈產生器Leo GX,另一個是升頻器Sirius G2。用家當然可以單獨使用Aries G2或Vega G2,但是若能買齊整套G系列產品,將會是市面上轉盤、解碼器、升頻器、主時鐘分體四件以上的Hi End訊源組合中最便宜的一套。

便宜,是跟dCS、Esoteric和MSB相比。Aries G2和Vega G2並非真正入門級的產品,但是,性價比卻很高,他們應用了Auralic最新也最完整的技術,對Auralic的工程師而言,它們是不妥協的作品。怎麼個不妥協法?先從外觀講起。第一代的Aries造型特出,上下兩片波浪狀的蓋板,讓整台機器像是一個海蚌一樣。那兩片蓋板看起來像是鋁合金製成,其實是塑膠板,因為Auralic不想讓Aries上插著天線,因此非用塑膠板不可,這樣訊號才能穿透,讓隱形天線奏效。王軒騫說,單是要做這個外殼,就費了好一番功夫。這次新的G系列,一樣難搞。


Auralic在今年就會出齊G系列四件器材,包括Aries G2串流轉盤、Vega G2 DAC、Sirius G2升頻處理器、Leo GX主時鐘。(Auralic提供)

極簡設計的機箱,製作卻十分費工

G系列的四款器材,外觀設計幾乎一樣,整體設計貫徹了極簡的工藝美學。Auralic對金屬加工的要求很高,即便在金屬加工技術一流的中國,工廠也不是說做就做得好。起初,機箱的良率甚至僅有15%,後來才漸漸提升到75%,單是機箱製作,成本就高的驚人。全機以三塊金屬板材構成,上蓋是一個立體的ㄇ字型機殼,用整塊總重21公斤的鋁合金以CNC切削成型,五面一體成形,再加上底板和端子座固定板,三塊構成整個機箱,機箱結構的機械穩定性非常高。

而且,仔細觀察位於前面板的按鍵,這些圓形按鍵上刻有電源、前進、後退、播放等代表符號。因為G系列器材的前面板是有弧度的,並非平面,其上的按鍵則要與面板的弧面切齊,也就是說,按鍵的表面也有配合前面板的弧面。按鍵與面板間的縫隙非常小,小到幾乎看不出接縫。我第一次看到器材時,還以為按鍵是觸控的,沒想到是實體按鍵,其金屬加工水準之高,讓人驚艷不已。這樣的加工品質,即便在最頂級的Hi End器材中也尚未見到,廠商多半以立體按鍵為之,如此設計也很合理,但沒想到,Auralic做了一件沒人做過的事。


機箱主體是整塊鋁CNC挖出,由於Auralic對於做工要求很高,連切割和塗裝,工廠直到最近才將良率拉到75%。(Auralic提供)


就連按鍵也不放過,Auralic要求Aries G2上的按鍵必須有與面板相同的弧面,按鍵完全與面板切齊,而且僅留下極小的縫隙。(Auralic提供)

獨創Lightning Link可雙向溝通,兼顧訊號傳送和控制

第二個在新產品上的創舉,則是使用了Lightning Link的數位傳輸介面。別看到Lightning Link就以為是蘋果的介面,這其實是以HDMI為介面的傳輸方式,可以進行18Gbps的雙向傳輸。他們透過Lightning Link介面,可讓DAC Vega G2作為主時鐘(master clock),前端的輸入訊源也將以Vega G2 DAC為時鐘。一面,Lightning Link跟其他的數位傳輸介面一樣,可以傳數位訊號,另一面也同時給予時間資訊,並且,是以後端的Vega G2 DAC為時鐘。這個概念就跟外接主時鐘一樣,讓數位器材從轉盤到DAC都使用同樣的標準時鐘,就解決了時基誤差的問題,此一作法在Hi End音響界裡非常罕見,我沒有印象看到其他家這樣設計,如果有,Auralic也是鳳毛麟角之其一。如果日後購買了Leo GX主時鐘,當然主時鐘的性能可以再升級。連接方法是把Leo GX連上(且是僅僅連上)Vega G2,其他諸如Aries G2和Sirius G2則都繼續以Lightning Link連接Vega G2。Auralic讓全系統只有一個主時鐘,大家都要聽它的,這是Auralic實現jitter-free的方法。此外,用家還可以透過Lightning Link進行雙向控制,只要以此連接不同的Auralic器材,就能同時連動控制所有的器材。這個部分,容後再述。


L-Link可以雙向溝通,身兼訊號傳遞以及控制連結的功能。藉此,Auralic讓系統僅有一個參考時鐘,所有器材都聽它的,以達成jitter free的目的。(Auralic提供)

內存機制,徹底消除時基誤差

不過,單單Lightning Link介面,還不是Auralic在數位傳輸上的全部故事。Auralic還有三個相關的技術,讓數位傳輸更為優異。其一是透過內存機制,讓數位訊號串流到Vega G2 DAC時先進入內存,此時,Vega G2 DAC好像一個數位錄音工作站一樣,數位訊號會儲存成檔案的格式,然後根據這個檔案的取樣率,DAC內建的時鐘,會給一個準確的工作頻率,然後進行播放。這個設計,同樣可以免除數位傳輸的jitter的問題。要不然,一般的數位轉盤送入DAC訊號後,數位接收端接收到訊號就送出去進行數類轉換,如果給的訊號有誤差,送出去的訊號也就出錯了。透過這個內存機制,jitter的誤差和錯誤就被消除了。


從這張示意圖可以看出Auralic達到Jitter Free的作法,就是統一由一台機器做參考時鐘,所有的器材和訊源都以其為主時鐘。在沒有外接時鐘下,Vega G2內建的雙飛秒時鐘就是系統的時鐘,外接了Leo GX之後,就改以Leo GX為主時鐘。(Auralic提供)

44.1K/ 48K雙72飛秒時鐘

那這個時鐘有多好呢?Vega G2配備了2組72飛秒的時鐘,一組提供44.1KHz及其倍頻參考,一組供48KHz及其倍頻參考。這樣,不管前端給的取樣頻率是多少,都有相對應的時鐘可以應付,不再需要頻率轉換。而且,使用72飛秒等級時鐘的音響器材,市面上也屈指可數,Auralic不止Vega G2是這樣,Aries G2是這樣,就連次一級的Polaris串流擴大機與Altair串流播放機,也都是雙飛秒時鐘。這是Auralic數位傳輸高明之第二點。

特殊電氣隔離技術讓噪訊進不來

其三則運用了特殊的電氣隔離技術。現在的數位技術很成熟,不管哪一家的DAC晶片都有很好的性能,動態範圍都很寬廣,140dB都不是問題。但是,能夠發揮多少原本DAC的實力,要看廠商對於降低噪訊投注了多少努力。如果DAC的noise floor壓不下來,外界的數位噪訊一進來,再好的電氣規格都是理論,根本沒有意義。因此,Auralic一方面做別人也會做的事,就是使用超低噪訊的線性電源,而且使用了雙電源設計,一個給處理器使用,一個則提供類比和數位音頻線路。另方面,他們更使用了物理隔離的作法,在線路上直接進行電氣隔離,特別是針對Aries G2和Vega G2內部處理器。在Vega G2上尤其有好處,因為一般的USB線傳輸最大的問題,便是會把前端電腦裡處理器和交換式電源的雜訊傳到DAC,同樣的情形,也在AES/EBU等數位傳輸上會發生。電氣隔離可以把這些雜訊擋下來。他們研究了多年,找到了一家澳洲公司所做的isolator,他們的產品可以支援到USB 2.0可傳輸的規格,然後再經Auralic的工程師加以改進,效果更好。在第一代的Aries上還沒有這個,他們當時就知道這個問題,只是沒有找到適合的元件,因此僅在USB的電源做了改進,增進了聲音表現。現在G系列上有了完整的電氣隔離,包括USB及其他的數位傳輸路徑上都做了隔離,讓數位傳輸更乾淨更衛生,聲音進步更不在話下。


為了有效提升動態,就得降低噪訊。Auralic有兩步,一個是採用雙線性電源,將音頻線路與處理器線路分開供電,另一個則是運用電氣隔離技術,讓各自還存留的雜訊不會造成干擾。

可以不斷升級進化的Tesla通用運算平台核心

前面說到Vega G2 DAC有內存機制,會讓訊號進來之後先進入內存,然後再行播放。而且,Vega G2 DAC本身也有串流功能,只要連上網路線就可以用了,那麼,勢必Vega G2裡面得有一個核心處理器。是的,Auralic在Vega G2裡面運用了Tesla通用運算平台,它把一個數位音訊的「先錄再播」的工作,透過軟體寫在IC晶片裡。不過,這個平台的功用不只這樣。整個Vega G2的解碼核心,是藉由這個Tesla運算平台再加上後端的一顆數位類比轉換晶片完成。這顆晶片是Auralic向ESS訂製的解碼晶片,為什麼這麼麻煩?ESS的DAC晶片品質不俗,很多Hi End音響廠商都是採用他們的產品。只是Auralic認為ESS原廠晶片裡的數位類比轉換的部分,設計得很好,但晶片包括音量控制、數位濾波等其他功能,Auralic認為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因此,他們向ESS訂製了一批僅有數位類比轉換的晶片,其他功能則由Auralic的工程師撰寫在Tesla平台裡。透過這個Tesla平台,Auralic讓器材可以不斷進化升級,只要經過軟體更新,器材性能就能再有突破,甚至增加新的功能都可以,這是FPGA晶片做不到的。Auralic讓GPU的通用計算應用延伸到Hi End音響領域,而且讓音響賦予了成長的生命。


類比模組造就好聲音—R2R音控與專利Orfeo A類放大

Auralic不僅在數位領域了得,在類比領域也不遑多讓。若打開Vega G2,會看到主電路板上有四個方形模組,因為蓋了金屬蓋,相當顯眼。這四個模組有兩個是他們自己開發的R2R音量控制,過去在第一代Vega裡,音量控制直接使用解碼晶片裡內建的數位音控,當音量衰減越多時,動態範圍也會跟著減少。在Vega G2裡,他們改採R2R的純類比音控。另外兩個模組則是他們設計的Orfeo A類放大模組,能夠確保低失真、高音質的表現。Vega G2雖然是一部DAC,但背後還有一組RCA的高電平類比輸入,加上他們的R2R音控以及Orfeo類比放大模組,讓Vega G2得以取代傳統前級,只要接上後級或主動式喇叭就可以使用了。


Auralic運用了模組化組件,上圖是Vega G2內部在類比線路上的四個模組,兩個是R2R音量控制模組,兩個是超低噪訊A類放大模組。(Auralic提供)


這是他們的R2R音量控制模組。(Auralic提供)


講究配重和獨規腳墊

除了電路設計的精良外,G系列的器材腳墊也經過特殊設計。一般的音響器材,因為內部的電氣佈局不同,往往重量不平均,例如在變壓器的位置特別沈重。Auralic的工程師認為這樣重量不均勻的問題,會影響機器本身的避震效果。因此他們每部機器在線路設計完畢後都會經過重新配重,使機器的重心保持在略近中央的位置。以這樣的基礎再來談避震,才能達到最佳效果。G系列的機器底部採用四個避震腳墊,每個腳墊共有五個零件,當中有一個避震彈簧,彈簧的強度根據機器的重量而不同。當中有一圈不銹鋼墊片,可以吸收低頻震動,最底部還有一個軟質的墊片,用以吸收高頻震動。此外,他們還考慮到用家會接上發燒線,這些音響發燒線自然垂下都有重量,因此,他們把機器的重心設計在中央偏前的位置,這樣就能在使用時達到最均衡的狀態。均衡配重、特殊腳墊,您還能說Auralic不用心嗎?這可完全是Hi End的思考啊!單是配重設計我就從沒聽過哪家公司做過。


自家開發的腳墊,內部有彈簧避震,而且各台機器因重量不同,所使用的彈簧強度也不一樣。Auralic甚至會替器材重新配重,盡可能讓重心置於器材中央。(Auralic提供)

我沒有像一般的評論文,一樣器材講完再講一樣器材,而是把Auralic Aries G2和Vega G2的技術精華綜合在一起介紹,是因為他們之間有許多相近甚至相同之處。Auralic的設計理念貫通了他們各個作品,展現出系列產品的一致性和完整性。至於那些從裡到外、由前而後的細部介紹,我就不表了。這樣顯得累贅而繁瑣。各位只要認識上述幾個重點即可,因為那些都是他們與其他Hi End品牌不同之處。

音響器材最重要的是要好聽,對於這種數位串流器材,還有一個要件,就是要好用。如果這兩點都具備了,那就可以稱得上是值得推薦得好器材。Auralic Aries G2數位串流轉盤以及Vega G2 DAC,在這兩方面,都深獲我心
showimage (1).jpg
showimage (2).jpg
showimage (3).jpg
showimage (4).jpg
showimage (5).jpg
showimage (6).jpg
showimage (7).jpg
showimage (8).jpg
showimage (9).jpg
showimage (10).jpg
showimage (11).jpg
showimage (12).jpg
showimage (13).jpg
showimage (14).jpg
showimage (15).jpg
showimage (16).jpg
showimage (17).jpg
showimage.jpg
https://twitter.com/xerxeshowie1
超級無敵宇宙最強天下第一Super寫手

650

主題

1萬

回帖

1

精華

白鑽玩家

我是, 超級無敵, 宇宙最強, 天下第一, S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積分
657220

76-FC 綠翡翠勲章三星玩樂勲章

 樓主| 發表於 2018-3-15 06:49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s://twitter.com/xerxeshowie1
超級無敵宇宙最強天下第一Super寫手

650

主題

1萬

回帖

1

精華

白鑽玩家

我是, 超級無敵, 宇宙最強, 天下第一, S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積分
657220

76-FC 綠翡翠勲章三星玩樂勲章

 樓主| 發表於 2018-3-15 07:59 | 顯示全部樓層
https://twitter.com/xerxeshowie1
超級無敵宇宙最強天下第一Super寫手

650

主題

1萬

回帖

1

精華

白鑽玩家

我是, 超級無敵, 宇宙最強, 天下第一, S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積分
657220

76-FC 綠翡翠勲章三星玩樂勲章

 樓主| 發表於 2018-3-15 08:29 | 顯示全部樓層

Cyrus ONElinear

【屬於您的第一套發燒級音響】
https://goo.gl/pejeEW
 
甚麼是好的入門音響? 選最好的不如選最合適的!
 
好的入門音響應該是用得開心的音響,不是折磨身心,讓玩家折騰的音響! 入門音響應該是很容易出好聲音的音響,玩家付錢購買音響就是為了提高生活享受,並不是讓音響成為增加自己煩惱的東西,入門音響最好是擁有高分析力,強烈的低頻能量感和豐富音場層次感,能夠讓玩家容易從普通電器產品的區別出來。
 
認識您的第一套發燒級音響:https://goo.gl/672Huc

 
28698693_923992351105146_5907527343788208272_o.jpg
28701006_923992101105171_8195053758377150858_o.jpg
28827135_923992041105177_5755696705924548816_o.jpg
28828662_923992464438468_2984658004483773225_o.jpg
28947798_923992111105170_7713942646712756318_o (1).jpg
29197044_923992264438488_2645632392098792389_n.jpg
https://twitter.com/xerxeshowie1
超級無敵宇宙最強天下第一Super寫手

650

主題

1萬

回帖

1

精華

白鑽玩家

我是, 超級無敵, 宇宙最強, 天下第一, S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積分
657220

76-FC 綠翡翠勲章三星玩樂勲章

 樓主| 發表於 2018-3-15 08:46 | 顯示全部樓層

OPPO BOA UE series@PCM issue#1283
29177222_1151945914948317_730147171606473869_n.jpg
29178156_1151945904948318_8803713280704476325_n.jpg
29178291_1151945918281650_280205982865869895_n.jpg
29213798_1151945901614985_869564486444326273_n.jpg

650

主題

1萬

回帖

1

精華

白鑽玩家

我是, 超級無敵, 宇宙最強, 天下第一, S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積分
657220

76-FC 綠翡翠勲章三星玩樂勲章

 樓主| 發表於 2018-3-15 08:52 | 顯示全部樓層

Sonica DAC BOA UE

OPPO Sonica DAC是一款監聽级串流前級解碼器,搭載ESS9038解碼、LM4562運放。可直接播放FLAC、WAV以及DSD格式音樂檔案,APP操作支持在線音樂及手機串流,集功能強大、解碼力强及性價比高等優點於一身。雖然原機的聲音已達監聽級水準,但要滿足發燒友的嚴格要求,還是有改善空間,我們歷經數月對這部機做了全面的升級改造,在供電系统、音頻解碼及音頻輸出三方面作了重大的優化升級,音質得以全面提升。完美的性能+完美的音質=全新的 Sonica DAC BOA UE版本。

改裝第一步:電源升級

主濾波電容由荷蘭飛利浦BC系列電容取代國產電容,二級濾波選用日本原裝Rubycon RX系列取代原機Acon電容,日本Toshiba整流橋取代原機國產整流橋。

改裝第二步:音頻解碼升級

選用日本原裝Rubycon RX系列電容矩陣替換原機Elna For Audio系列電容,改裝後的電容矩陣容量,高達原機容量值的2倍,給ESS9038解碼芯片儲備充足的動力來源。

改裝第三步:音頻輸出升級

選用AD8620運放芯片替換原機的LM4562,這顆運放芯片除了高保真之外,更具有良好的通透度。監於原機選用的Elna電容,聲音的密度感和厚實度表現欠佳,我們選用荷蘭飛利浦銀子彈電容,替換原機Elna電容,可以全面提升音質的厚度與密度,讓音質更細膩更耐聽。

透過以下對比圖,可對 Sonica DAC BOA UE 升級前後佈局不同之處有初步了解。


http://www.avbuzz.com/audio-video/201803/sonica-dac-boa-ue/
DSC01641.jpg
DSC01666.jpg
DSC01905.jpg
DSC016841.jpg
u.jpg
https://twitter.com/xerxeshowie1
超級無敵宇宙最強天下第一Super寫手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成為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允許回帖郵件提醒樓主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Post76玩樂討論區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 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Post76玩樂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 。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權利。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