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政冶3
關於這句, 令我苦思了數天, 是原定打了一篇回覆, 不過再看了半天, 覺政冶味太重. 再加上一些內地畢業生的文字, 真是令人嘆息.
那種內地人, 在今天沒經過昔日的事, 還用那種胡扯的文宣式文字去發文, 真假亂滲只務求句句成口號, 這種人還可以在大學畢業, 真是不可思議.
在更早的昔日, 也就是老奶的20-30年代的大學時代, 早被校長問話了.
在戰後, 也就是我的小孩子被迫去裁縫店當學徙的年代, 約略40年代尾, 50年代初, 的確那個年代的港政府真是不太好
除了貪污之外, 仲有不少地方很不足, 衛生差. 不過當時真的大家都是這樣窮, 是自然地多了不少鄰舍互助精神.
或者可能真是沒太多人看穿當中的問題 : 說白了就是不少人和行政機關是語言不通, 你連若不諳簡單的英文對答, 可以說是萬事不能.
在過去中產人士除了廣府話之外, 還有上海, 寧波, 中山話等等. 這是可以接應由內地到港的同胞再做生意, 如杜月笙 .
英文也在中產之間會說, 這是因為會與英官打交道, 更重要的是為了從商. 昔日的出入口文件一定是英文, 甚至在我當學徙的年代, 連老師傅也教了一二句"Good morning Sir, how can I help? " "Just a moment "旁身.
問題也是那刻來了, 低下階層, 如我的其他師兄弟, 沒有人想學, 動機可以說近乎零. 因為他們從不覺有學的必要, 還有一種 "自己人當然說自己話" 的 意識.
你不識英文又怎樣打入當時全部說英文的政府? 講什麼訢求? 唔識又唔講之下成了很多小圈子, 引起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混亂
(猶其徙置屋邨. 所以當年我家堅決不入住, 只租市區老屋.)
時光到了60年代, 這種英文唔識又唔學又唔講的態度, 加上英政府的冷漠被左派引發了67暴動.
光是在滿街菠蘿阻人返工返學, 清華街慘案 , 林彬之死已盡失民心, 也必然失敗收場的根.
這個記錄在左派用文宣的方式被帶回一片紅國內, 聽過, 是沒頭也沒尾的不完整, 更不用說清華街慘案也沒被記錄, 只保留了那種口號+誇宣的當成了"真歷史"來教育.
他們不知70年代已有ICAC, 強制+免費教育, 80年代的繁華, 就只以為香港一直是在英冶下受壓迫, "被迫學了英美帝的譇華主義的腐敗生活" 之類說法, 卻又好奇我們出奇地活得現代化而且不錯(?)
不難怪在那個內地生的文字中問香港學生答不出而自豪, 像那種胡扯的說話也叫在這土地上生長了90歲月的人也說不話來看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