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l122002
發表於 2017-9-25 21:20
ming 發表於 2017-9-25 14:36
請問 唱盤去amp的紅白線是否普通rca線
是否一樣,抑或唔同?
謝謝告知
外表基本上是一樣的, 不過是短 (逍常約1-1.2m長) , "正式" tonearm/phono cable 是一邊DIN插(插入支臀底), 另一方是RCA + 一個 ground 用的叉.
不同的是線身, 當中是幼細少少. 事關MC /MM 的輸出弱小, 如一個2M Red 才5,5 mV.(mV比起平時的CDP,SACDP等以 數V細,比例上1 mV = 0.001V )
所以粗線芯未必有好處, 反而是細芯, capacitance 細 (對MM有幫忙), induction 高 (對MC有幫助)(<--希望我沒記錯...
phono/tonearm cable 的shielding 通常做得不錯.
kl122002
發表於 2017-9-25 23:28
今日收到風, 唔知真定假,
clearaudio 已由香港轉去內地代理了.
kl122002
發表於 2017-9-27 07:21
找到外國的forum post 有好好的唱針針頭資料,
https://www.google.com.hk/url?sa=i&rct=j&q=&esrc=s&source=images&cd=&ved=0ahUKEwjG_-f5icPWAhVGULwKHXQsA4EQjhwIBQ&url=https%3A%2F%2Fwww.vinylengine.com%2Fturntable_forum%2Fviewtopic.php%3Ft%3D22894&psig=AFQjCNFAzoyDH510Vd35l7IAT4IUmGW3Zg&ust=1506523074903270
有時間不妨一看.
HD_2
發表於 2017-10-1 19:15
大家有冇玩唱片墊
kl122002
發表於 2017-10-1 22:06
本帖最後由 kl122002 於 2017-10-3 06:50 編輯
HD_2 發表於 2017-10-1 19:15
大家有冇玩唱片墊
以前大多是橡膠, 現在多左水松, 皮, 羊毛 , 仲有特別的如炭纖, 和紙等.
有些唱盤是不用唱片墊, 這個要留意一下.
唱片墊有厚有薄. 個人覺得不必太厚, 不然臀的VTA 要重新調整( 即是將支臀升高少少)
厚的唱片墊會加重重量, 可以影響一些帶動盤轉速
如果唱片墊本身出廠時QC不好(一厚一薄) 就麻煩了 , 要留意
用不同的唱片墊是不是會出唔同聲? 對
有些同好主張用唱片墊去調味...我保持中立{:6_136:}
我對唱片墊沒花太多心得, 只要定期清理就可以了 . 一直以來只用橡膠或羊毛, 都是薄的.
保持沒塵/砂是最重要.
聞說有人找舊墊玩...事實如橡膠會老化, 變硬, 脆等問題, 舊水松可能有蟲..
聽黑膠還是保持少少理性吧? {:6_136:} {:6_136:}
pb2400c
發表於 2017-10-2 11:02
不單是玩黑膠,玩物都要保持理性,百份百相同的組合,不同環境,什至相同環境,個人玩機的做藝不同,效果也截然不同。
這些主觀玩意,還是信自己,看自己需要和能力玩好
kl122002
發表於 2017-10-3 07:11
本帖最後由 kl122002 於 2017-10-3 07:43 編輯
pb2400c 發表於 2017-10-2 11:02
不單是玩黑膠,玩物都要保持理性,百份百相同的組合,不同環境,什至相同環境,個人玩機的做藝不同,效果也 ...
講到尾, 係人人對耳唔同.
...
講返唱片墊,
因為厚薄的問題, 好多人成日唔記得去set 好過VTA , 又或者從來無得Set而無set過.
於是話用左唔同聲的...大有人在.
VTA 其實係幾重要的一環. 如果支腎在唱的時候不是水平 (當然落針後是微微向下斜, 但就只是微微, 不是太多) , 即時針頭可以變成 "倒掘" 甘樣插入張黑膠
播得唔好聲同時, 碟都可以報廢.{:6_168:}
事實是播黑膠同CD最唔同的地方是可以不斷地"調味"
CD 的唱播是梗的(DAC , 線材有限度地改樂除外),
黑膠換一次唱針, phono, tonearm able , 都可以變聲, 所以可以說 "玩得"
kl122002
發表於 2017-10-6 08:14
本帖最後由 kl122002 於 2017-10-6 08:16 編輯
分享一個小事件.
昨晚被人請去幫手看看 針/盤有無事, 朋友是新手, 對換針無概念.
盤是入門的盤 , 不過針是貴少少的mc針. 人地話MC好佢就走去換.
問題是間中跳線, 如, 起才會跳少少, 中間會跳,
起初以為是唱重, 不似,
由VE 上download 一個 protractor check , 兩點都不到位.
原本佢只係識將個頭裝到最入就以為了事. {:6_168:}
調好左, 聲正常多少少,變成時不時最外又跳入少少.
發覺支臂無VTA較, 變針變少少高角度下斜.
換了厚墊, 好少少了, 不過都係跳.
要上VE check 支臂的effective mass, supported cartridge,resonance等資料
發覺臂短 (得8.8吋), 唱頭重過support range, 說明書上又無Effective Mass 可以查.
我苦口婆心話, 不如用返原廠的MM頭, 不然找一個2M blue 都唔差,
佢就話見過人地後面加重, 前加後加左改右改都得, 反串我係唔係唔識.
結果, 唔係好意外, 我真係一句"唔識幫"而走人.
-----
老實講, 我知網上好多文章教人左改右改, DIY,"毫子/絲母加重"論 等的陳年理論紛紛出場.
我不是想批評當年DIY的前輩, 他們是有實力, 分享了當中DIY的 好與不足 的地方
不過理論傳至今日, 只留下了好的, 而不足的研究部份就都消失.
臂短又唔support 之後硬加外掛, 改動, 將支臂/盤原本有的特色, 良好結構立即無晒,
仲未計一堆 未知的resonance等結構問題
我成日講, 黑膠唱播是最機械且老實的.
別說什麼 "聽聲收貨" , 聽聲只是滿足了閣下手上的珍藏, 遷就到了那個你心中的唱頭播放, 但就未計來自他人的雙耳, 錄音, 或者其他唱頭是不是一樣可以用.
聽黑膠, 換針都是一門學問, 是要研究的.
所以還是一句, 做人就應量力而為,有幾多錢就按能力買一個好少少的盤, 臀, 配一個合適的唱頭,
甘樣先完完整整先用得輕鬆, 播得好. {:6_165:}
koalaau
發表於 2017-10-6 10:08
kl122002 發表於 2017-10-6 08:14
分享一個小事件.
昨晚被人請去幫手看看 針/盤有無事, 朋友是新手, 對換針無概念.
盤是入門的盤 , 不過針 ...
難得師兄咁熱心上門幫人手。
其實左改右改,衰左係唔會下下同你講。成功果d係有好多知識和經驗,換個唱頭都攪唔掂,好應該聽下人講。
kl122002
發表於 2017-10-6 19:35
本帖最後由 kl122002 於 2017-10-6 19:38 編輯
koalaau 發表於 2017-10-6 10:08
難得師兄咁熱心上門幫人手。
其實左改右改,衰左係唔會下下同你講。成功果d係有好多知識和經驗,換個唱頭 ...
只是得閒, 都算是有點認識, 幫到幾多就幫.
以前都是由人地幫我set 起先, 之後自己慢搞慢學, 毀過左幾張唱片才明發生乜事.得出一個結論, 如前述 : 量力而為了.
非常認同你果句 其實左改右改,衰左係唔會下下同你講。
現在要找成功的事例太多也太易, 一張網上圖就令人以為跟住做就OK ,
事實, 真係到唱毀了第3 或4張唱片時才開始發現有問題.
實在太多新手以為自己的唱頭 "裝到 = 用到 = 唱得好 " 的誤會了.{:6_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