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rickwong
發表於 2017-10-8 17:09
看看 MK 的一隻碟有多重!
有些 MK 碟是有英文封面的, 說是 USSR 只出口碟身, 封套是由當地負責。
patrickwong
發表於 2017-10-8 17:14
本帖最後由 patrickwong 於 2017-10-8 17:16 編輯
Monitor 的碟很久前買了一些, 但如果買到 MK or Melodiya 便可以忘記它。
日版的 Monitor (上面一隻是美版)又與 Columbia 有關(日版也出了很多 Melodiya 的錄音)。
kl122002
發表於 2017-10-8 17:23
patrickwong 發表於 2017-10-8 17:09
看看 MK 的一隻碟有多重!
真係第一次見 200g起的黑膠! {:6_121:}
等我又去入返只先{:6_165:}
old8woman
發表於 2017-10-8 18:35
patrickwong 發表於 2017-10-8 17:09
看看 MK 的一隻碟有多重!
我估計同78轉的黑膠唱片有得比.............
kl122002
發表於 2017-10-22 12:07
本帖最後由 kl122002 於 2017-10-22 12:31 編輯
又來少少黑膠的碎碎諗...
最近幫左少少人去set盤, 好似幫完一個又幫一個, 發覺真是不太明白怎麼不少人(猶其新手)都是那個set 盤覺得好似洪水猛獸....
又在取碟落針的手勢如差, 到底是哪位傢伙教人可以成隻單手夾住張碟? 捽碟大師?
可能是真是出現知識斷層了. {:6_150:}
同時發現, 新手們對買的唱片都認知不多, 好多已中左伏 ,
比如買了印滿袋印的黑膠, 錯手以過高價買了mono 版, 當年的一再再版 (不只轉label上的圖樣, 而是連series 都轉左的)
其實當時真的有時是mono為頭版, stereo 版是後期加工而加入, 所以一些唱片的stereo 版不是真的很值得入手.
又者以A 錄音初出時為 "頭版" , 之後是重印 (轉了碟上的label 圖樣, 比如有大Decca 轉 小Decca ),
再過了一些日子 (十年吧?) 之後會變成在同公司的另一個 產品系列 (series)中發行, 特別是包裝和 catalogue number 已轉變的,
按理是可以平易近日多少少.
再版有再版的好處, 比如以前的Decca LXT (mono)錄音因為是用 DECCA 格式收錄, 今日重播時如果是用 RIAA(今日的標準) 會聽起來有少少音節不足的地方.
但同一錄音在再版的時候, 已由 DECCA 轉成 了 RIAA 格式, 所以聽起來 會發覺比最早版好一點.
"頭版" 是可以唔一定 "好聲". (因為太老久了, 有些已60年)
有些我今日由網上入的EMI 白金圈 "頭版" 的聲音也不少已找不回當年當日入手時的感覺,
外表好好看, 但一落針已沙沙聲, 一張再版CD 仲聽得過{:6_147:}
有人對我說某某貴盤的立體聲錄音唱片好怪, 和同一個CD 版本比較有明顯的出入, 立體聲感比想像中差 , 又或者曲目的演出不似今日想聽到的形式,
其實CD 化的過程中其實是有時將以前的錄音改動少少,比如音節聽起來sharp 少少,快少少.
因此這不是set 盤的問題, 而是當年的錄音, 年代的取向就是如此.
有些貴唱片不斷地被人在網上來來回回買賣, 我有時都在疑惑是否的用家不習慣當時早年的立體聲錄音和演出風格?
最近不斷有人在找Bernstein 的 卡門 歌劇錄音, 連我自己找出來重聽都找不到什麼吸引力...{:6_204:}
說是因為上過了TAS 榜 .... 因而發覺原來真的有人只跟 "上榜唱片" 比如TAS , 而且是不惜重金去買.
我不反對借一個指標讓人去跟一下,然而只是那個指標 只是 "其中一個指標" 而已 ,
除TAS 外, 還有 Gramophone , 企鵝, 一些當年的報評, 學術文書等不同的資料去找找唱片
有時一些唱片看起來很平,卻是非常地少見而顯得很珍貴.
買多了一套唱片其實除少少金錢損失之外沒有任何大傷害, 反而是多一個學習欣賞的機會.
kl122002
發表於 2017-10-29 13:31
今日朋友在我府上試新唱機, 帶來的東西
是久忘了的EMI-Capitol 的內袋.
kl122002
發表於 2017-10-30 20:40
市面上是有不少人在找1S/1S 的RCA Living stereo.
我不確家以前是不是真的有過, 不過印象中當年的也是同一張 羅馬之松 的錄音取去退換了 .
在一張AP 再版時, 看看當中的一編訪問, 解說了當中的疑團:
kl122002
發表於 2017-11-8 23:15
收藏不同地方的版本, 就是因為cover art 很有意思.
同一張唱片, 英版的就只是Menuhin大頭, 德版就只有小小的貝氐黑白照, 有時是小提琴,
美版就反而給我有一種莊重的感覺.
kl122002
發表於 2017-11-20 07:34
本帖最後由 kl122002 於 2017-11-20 07:38 編輯
最近經常被人問借 Bernstein / Bizet / Carmen 一套LP
印象中是很久以前出, 聽過, 想不起有什麼特色. 每張碟都很薄, 也因而很早年已放左, 不明今日發生了什麼事.
也有印象見過CD版, 只是既然黑膠也只是麻麻地, 於是只問人借聽了事.
今日才知由speaker corner 的再版上了TAS 2017 的榜{:6_121:}
Bizet: Carmen/Bernstein, et al. Deutsche Grammophon/Speakers Corner 2709 043
2017 TAS 榜:
http://www.theabsolutesound.com/articles/tas-super-lp-list-2017/
有種疑問,
是今日因為再版用了180g重出所以音效再好, 再刺激一點?
而且仔細地看了一看, 有些是舊的在今日才被加入去,
有些則是再版錄音才加入去....
有些可能是以前上過, 後來沒出沒了, 今日再出而再登,
又或者是不是出過了CD登榜, 而又reissue 黑膠所以登榜???? (這樣去猜疑好似有少少過份....)
這令我對TAS 公司在當今古典錄音的評價方式有少少保留.看來以後如果要聽古其, 都是看Gramophone , BBC Music 兩本比較好.
同場付加 TAS 2016, 如果你覺得有用的話
http://www.theabsolutesound.com/articles/tas-super-lp-list-2016/
patrickwong
發表於 2017-11-20 11:52
本帖最後由 patrickwong 於 2017-11-20 11:57 編輯
kl122002 發表於 2017-11-20 07:34
最近經常被人問借 Bernstein / Bizet / Carmen 一套LP
印象中是很久以前出, 聽過, 想不起有什麼特色. 每張 ...
我一向都不看 TAS 榜的, 記得你不只一次的提到 Bernstein / Bizet / Carmen 這套 LP, 顯然這套並不是你杯茶。
Carmen 是古典入門曲, 我開始聽音樂時便聽了不少版本的 Carmen, Bernstein 這版開始時我是聽選曲的, 但之後也買了整套 Box Set, 我自己一向喜歡 Bernstein, 連這套有那麼多超強對手的歌劇, 我也認為這是值得保留的版本(雖然聽歌劇指揮不是主角)。
這版本應該在不同音響雜誌有提過, 原版也早上過 TAS 榜(雖然我不是看這些才買的), 錄音方面真的是不錯, 並不是與你所說的「每張碟都很薄」, 可能是不同版本的差別 (Box Set 我有過德版原版, 但最後我都是比較喜歡英版, 現在只保留着英版的 Box 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