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7-10-22 12:0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kl122002 於 2017-10-22 12:31 編輯
又來少少黑膠的碎碎諗...
最近幫左少少人去set盤, 好似幫完一個又幫一個, 發覺真是不太明白怎麼不少人(猶其新手)都是那個set 盤覺得好似洪水猛獸....
又在取碟落針的手勢如差, 到底是哪位傢伙教人可以成隻單手夾住張碟? 捽碟大師?
可能是真是出現知識斷層了.
同時發現, 新手們對買的唱片都認知不多, 好多已中左伏 ,
比如買了印滿袋印的黑膠, 錯手以過高價買了mono 版, 當年的一再再版 (不只轉label上的圖樣, 而是連series 都轉左的)
其實當時真的有時是mono為頭版, stereo 版是後期加工而加入, 所以一些唱片的stereo 版不是真的很值得入手.
又者以A 錄音初出時為 "頭版" , 之後是重印 (轉了碟上的label 圖樣, 比如有大Decca 轉 小Decca ) ,
再過了一些日子 (十年吧?) 之後會變成在同公司的另一個 產品系列 (series)中發行, 特別是包裝和 catalogue number 已轉變的,
按理是可以平易近日多少少.
再版有再版的好處, 比如以前的Decca LXT (mono)錄音因為是用 DECCA 格式收錄, 今日重播時如果是用 RIAA(今日的標準) 會聽起來有少少音節不足的地方.
但同一錄音在再版的時候, 已由 DECCA 轉成 了 RIAA 格式, 所以聽起來 會發覺比最早版好一點.
"頭版" 是可以唔一定 "好聲" . (因為太老久了, 有些已60年)
有些我今日由網上入的EMI 白金圈 "頭版" 的聲音也不少已找不回當年當日入手時的感覺,
外表好好看, 但一落針已沙沙聲, 一張再版CD 仲聽得過
有人對我說某某貴盤的立體聲錄音唱片好怪, 和同一個CD 版本比較有明顯的出入, 立體聲感比想像中差 , 又或者曲目的演出不似今日想聽到的形式,
其實CD 化的過程中其實是有時將以前的錄音改動少少, 比如音節聽起來sharp 少少, 快少少.
因此這不是set 盤的問題, 而是當年的錄音, 年代的取向就是如此.
有些貴唱片不斷地被人在網上來來回回買賣, 我有時都在疑惑是否的用家不習慣當時早年的立體聲錄音和演出風格?
最近不斷有人在找Bernstein 的 卡門 歌劇錄音, 連我自己找出來重聽都找不到什麼吸引力...
說是因為上過了TAS 榜 .... 因而發覺原來真的有人只跟 "上榜唱片" 比如TAS , 而且是不惜重金去買.
我不反對借一個指標讓人去跟一下, 然而只是那個指標 只是 "其中一個指標" 而已 ,
除TAS 外, 還有 Gramophone , 企鵝, 一些當年的報評, 學術文書等不同的資料去找找唱片
有時一些唱片看起來很平, 卻是非常地少見而顯得很珍貴.
買多了一套唱片其實除少少金錢損失之外沒有任何大傷害, 反而是多一個學習欣賞的機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