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knick
發表於 2013-5-7 20:00
t1174 發表於 2013-5-7 19: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googleli 大你對喇叭是我夢想之一呢.......
絕對認同,C4喎,同炸彈一樣咁勁,勾起我想買又冇錢買喇叭的悲哀...... {:6_191:}
t1174
發表於 2013-5-8 00:19
錢, 當然是問題, 但那個SIZE, 你想想如何安置已經至貴重的問題了......{:6_203:}
googleli
發表於 2013-5-8 00:32
nicknick 發表於 2013-5-7 20: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絕對認同,C4喎,同炸彈一樣咁勁,勾起我想買又冇錢買喇叭的悲哀...... ...
師兄你對JBL都唔弱喎{:6_190:} 聽歌睇戲兩相宜{:6_193:}
googleli
發表於 2013-5-8 00:33
t1174 發表於 2013-5-8 00:1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錢, 當然是問題, 但那個SIZE, 你想想如何安置已經至貴重的問題了......
但在head fi上跟師兄你學習的地方仍很多呢,話時話師兄部BHSE 而家用緊乜野膽?
t1174
發表於 2013-5-8 00:37
本帖最後由 t1174 於 2013-5-8 01:24 編輯
真是唔敢當。耳機我不過是跟大圍,叫幸好欣賞過大家的好東西。
EL34, 近日用回原膽, 因為之前SET NATIONAL 有一支給換了, BIAS 問題真是大, 只有用回原膽了.
t1174
發表於 2013-5-8 01:56
剛多睇一次大家的發言,先知自己完全離提了。樓主的問題是 budget 分配。到至後 eyebyeye 的說明先叫我清楚 ~
budget 我個人想法第一步是問本金多少吧,本金不多下,比如 budget 只有一萬,要投資家用 headfi, 又真是苦事呀,但有5萬以至10萬,家系統就開始多選擇。反而portable. 10萬budget 只可以買一set 系統,而且只可以一只耳機,那就十分大機會餘下budget.
當然,有10萬budget. 其實已經可能考慮同時投資兩個系統了,一個 portable. 一個desktop. 但多少同時投資,就分薄了資源。如何分配就只有看用家使用要求同生活習慣。比如說,好用家是開車人士,portable要求可能是近乎零。如用家是住得遠又同公交的人,portable 自然要求高。
hifi, 其實真是一個投資,只是,回報不是金錢,而是你期望聽到的音樂同感動。
hiyori
發表於 2013-5-8 13:01
nicknick 發表於 2013-5-7 19: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其實我好欣賞eye兄,我聽過一句話:態度決定高度,eye兄一直都堅持發燒的態度對待hifi的每個細節,小弟即 ...
先向eyebyeye師兄說聲抱歉,如言語間引起誤會,還請見諒,其實小弟是覺得討論一直很和平的,而小弟很認同nicknick兄所說的一點,就是大家在發燒這個關鍵點上的見解不盡相同。當中的關鍵大概是主觀聽感和客觀分析之別。
這令我想起上年5月在inner fidelity上的一篇討論客觀和主觀評價耳機的文章,inner fidelity的網主Tyll在國外的headfi界頗為德高望重,除了因為他本身有聲音公程師的背景和評論的精妙,也因為一直以來他對發燒(aduiophile/ headphile)的觀點之一,是重視各種數據的量度。不同於網上某些對數據理解不周全的測評網,Tyll有能力理解每種圖表代表的意思(畢竟是他的專業) 經典例子,所以如果要量度一隻耳機客觀上有多high fidelity (真實, tyll用的字眼是neutral),那數據某程度上是可以反映到出來,如果發燒的最終態度是追求客觀的真,那Tyll的方法可說是一個最為客觀也是一個的代表。
不過Tyll提到一點很有意思,「客觀數據是反映耳機有多中性自然(neutral),那主觀聽感就是反映你有多喜歡這種聲音,還有是如何去喜歡」
Essentially, I think measurements can tell you how close something is to neutral, and to what extent it deviates from neutral. Subjective testing allows you to know how pleasing something is, and in what ways.
Tyll以工程師的角度提到一點很重要,就是我們人耳其實沒有像Audio Precision (AP)這些專業器材的能力(甚至只能說遠遠不及)去客觀的量度耳機是否表現得真實自然,但同理,即使最精密的AP,也沒有意識,不能感受和體驗我們所聽到的,所以即使這世上真的有一位金耳,受過專業聲音工程訓練的發燒友,而他有著AP的精確,但他的真實也不單只有客觀的事物,也有他主觀對音樂的感受,而客觀感受和主觀感受其實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去量度和體現發燒,他的發燒一定同時包含兩者,而且每一個發燒友也是這樣子的,其實這沒有衝突,因為兩邊都很重要。而選擇那一邊,偏重那一邊,都是發燒的一種體現。個人覺得力求平衡兩邊是最好的,但不平衡卻也不代表不認真發燒的。
如同Tyll在文中所提到,他知道HD800在量度數據上是差不多最完美的,但他卻很享受使用客觀數據上不太完美的B&W P5,因為P5在一隻耳機來說有很多值得欣賞的地方,那些客觀的不完美,反而會令人不去在意。Tyll不去高求音質的完美是因為他不發燒嗎?我覺得不是的,反而,他是有持一種開放和多角度的態度去欣賞器材,我覺得這樣的發燒是會好玩、有趣而開心的。這也是為什麼會千百種不同的Hi-end廠,推出不同型態,不同聲音的產品,也是看大家在網上分享感想,分享體驗吹水的樂趣。
音響發燒沒有標準的答案,但只要大家可以抱一種認真而開通的態度,那大家都可以一直燒得高興,燒得盡情,而且保持熱情。
p.s. Tyll最近有一篇關於耳機線材的測評,有他的量度方法和精彩分析,雖然是英文的,但還是很推薦對耳機線材有興趣的師兄參考看看。
eyebyeye
發表於 2013-5-9 12:01
hiyori 發表於 2013-5-8 13: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先向eyebyeye師兄說聲抱歉,如言語間引起誤會,還請見諒,其實小弟是覺得討論一直很和平的,而小弟很認同 ...
{:6_193:} {:6_193:} {:6_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