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雜文 : 疫情, hifi , 新手
話說這個2020年真是... 起初是3-4個月, 之段來來回回, 到發文的今天還是這個樣子 .
於是真的多了人在家中, 也於是多了人找hifi , 不難怪這裡的新手入門hifi 是真的比之前熱鬧了.
有太太對我說過,
寧願留個老公係屋企搞機(hifi) 都好過去出街唔知去左邊
的確, 量力而為地玩hifi係可以怡情養性之餘, 對電聲學, 音樂也是多種學習和培養.
現在網上的資訊量大, 多得可以說是犯濫的地步 , 好的和不好的文字都很容易找到 . 加上content farm 的誕生也令些是積非成是的文字很容易被掘出來, 如此良莠不齊的資訊是有一定的危險性.
網上文字, 如交友圈, 群組等都時不冒在share 一些各自引以自傲的事 .... 看看也無妨, 只是跟不跟就是另一回事 .
很多時候細心少少就會留意到大家都是報喜不報憂 : 失敗不出聲, 原本成功後來發生意外的事也不出聲, 人家跟著做而失敗了後那個原發的人也不見了 ....之餘此類.
月初就是我有位朋友自己搞電 (但他對電沒認知) 受傷, 進了院, 現在已康復回了家. 問他還搞不搞, 他說 "一定唔會再信住個網去就甘搞! "
所以在近排就是連我都搞電有些敏感.
有不少文字是過去積落, 到了今天還是會被人找到, 於是就是有些錯誤重復又重復, 事件發生又發生, 真是叫人一額冷汗.
所以還是如果對那些如電工, 電子方面沒認知的話, 不妨在動手前先找多些文章認識一下.
我主張的是簡單地用hifi 聽音樂 .
因為音樂本身就是一個有限價值的娛樂物品, 數十至數百多元一張唱片 , 現在可以網上申流的如CAS, NAS 的更是便宜 . 那些貴得嚇人的唱片就算了罷.
那麼是不是一定要用大筆錢去搞起東東西西? 不一定 ;
但又是不是只要很便宜的隨便一下就可以? 也不是.
Hifi 是一個一分錢一分貨的世界, 但當日子久了後, 到了一個位置之後會發現那個金錢和表現的比例不成正比, 會發覺 有些hifi 器材或用品其實是用錢買口味, 玩音效 / 音色, 因此能知道在什麼位置停下是一種幸福.
偶有得意的事發生: 買了很貴的器材後得出來的聲音表現, 還是不如買一個多合一的器材出入無異 <--這種故事我真的經常聽到. ( 最近某個認識了很久的富有朋友最近入手了 Naim 的 Mu-so Qb 2 之後, 據他的太太說那個四四方方的東西使用率仲多過那些百萬元組合...成為了我朋友間的佳話 )
如是說, 新手不難發現問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反應, 也有時問了和買過之後發現原來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所以在問和買之前一定要搞清楚的是你對你的付出的金錢是有著如何期望.
買了新的東西一定和舊的會不同聲 (音色, 分析, 反應等等) , 但一定要問自己這結果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如果不是就不如早早換走, 再找個新的, 不要在那裡糾纏不清下買一大堆配件法寶去調聲.
皆因有時買配件法寶的錢比買台新機的仲多出幾倍 --- >也於是偶會遇到一些有人抱著一種 "我用這種不配的組合搞得到就是目標" 的怪異達標心態去搞hifi.
那種心態不健康, Hifi 不是原野森山等人去開發的地方. Hifi 是講配置, 如衣物服飾的襯配. 不夾就是不夾, 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 不要把自己塞入一個死胡同裡.
有些人的確是不知自己想聽什麼類別的聲音, 平生數十載也遇過不少 . 如果是這樣, 就不如先不必急著用錢, 先去試聽一下, 或者多讀一些文章看看. 然而相反的是有更多人因為同樣地喜歡某牌子, 某種音色就更易聚成一群.
事實不是什麼問題, 唯一問題是有些人的當成了一種宗教式的在狂熱, 支持者也變成了狂熱分子, 也有些是加入了偽科學的成份去令增加對"宗教"支持.
在過去的10-20年內有不少, 比如加了那個木方或銅杯會"好", 但當中沒太多支持說明怎樣"變好" 和 改變聲音的過程.
要明白 Hifi 不是宗教, 不是玄學, 只是用科技重現藝術的工具. 這工具的組合有不少, 出來的效果千變萬化, 與其一味祟拜, 不如學習分辦和欣賞更為實際.
在此只想寄語新手在hifi 路上碰少一些釘, 少一些陷阱 . 買Hifi也是為了聽音樂, 不然就是一堆電子零件在玩自己的金錢已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