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5-6-21 11:4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kl122002 於 2015-6-21 11:45 編輯
ernietse 發表於 2015-6-21 10:11
I see, thank you for your sharing.
As we all know, everytime the new recording of first edition ...
我聽到不少歐美的都說日本出的CD是snake oil. 日本是玩得最多花巧野的地方方. 以前有24bit, 後繼有 HQCD, SHMCD, blu-spec CD , 唯一例外是SACD.
我自已都覺得有不少都有這情況: 不太好賣的舊錄音加一種技術希望令它們好賣少少. 然而事實走出MK WW 望望, 不少日版錄音都被放在角落等賣. 唯有少量好賣少少的, 如UMG和EMI出的單層SACD .
我推測是唱片公司的出售策略有關. 不少的錄音最先是歐美出, 到最後是慢走到日本. 錄音去到日本出時, 事實不少人都已入手, 自然日本出的CD售出量一定少 (同一只新CD也很少人會入兩次). 既然如此, 日本仔不得不加一些功夫到CD上, 令CD和歐美的對比起來有不同的地方和吸引力. 如比之前Warner Classic 出Maria Callas 的CD 是以沒packing的paper pack, 不過去到日本就變成了有膠盒又有書仔的SACD. 到底好唔好就是真見人見智了. 兩版我都有, 對比聽過還是可圈可點的.
"First Press is the best" 定律, 在我聽過Warner Classic 出Maria Callas, 和Decca 的Mono years 系列中打破了. 聽過Warner Classic 新出的 <卡門>之後才知舊的西德版把Callas 的唱腔有圈舌的感覺, 而Decca 的mono years把同時也有一把聲音tune 回應有的感覺.
90年代的唱片公司實在太快把CD的價位拉底, 變相令人覺得原來錄音可以好平的同時, 也顯得唱片公司不重視每一個錄音. 然而可笑的是這些珍貴的錄音把唱片公司一次又一次救回和令自已公司變得有價值. 有見及此, 不少知名樂團如BPO, LSO, Mariinsky theatre 都改變了由自己主導出CD. 除了可以在選曲, 品質上有自決性之外, 最重要是可以keep得住錄音的價值, 不必再被傳統唱片公司左右.
另一些以前比較細小的唱片公司的冒起, 如HM, BIS, stockfish, 也令舊的大唱片公司受到了挑戰.
新的電腦格式與起, CD是否必需是一個疑問? 在翻出CD不被討好情況下, 這也是對傳統大唱片公司的一大打擊.
未來的世界, 我自覺CD機不是最便宜便是最高檔次的物品. 而CD本身的進化或者在SACD層面上已到中結位置了. 然而新SACD 會不會大量取代SACD 還是一個疑問.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