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精選方面﹐取自首張專輯“各師各法”的有“青春少年時”及“青春熱潮”﹐雖然唱片上沒有註明﹐但兩首歌經常在劇集“青春熱潮中”出現﹐那是一套集許多當時初出茅蘆年輕演員的青春劇集﹐現在重溫卻會發現許多都是後來爆紅的男女主角﹑大牌歌星或獨當一面的演藝人。改編自美國樂隊Wild Cherry的Play That Funky Music的“青春熱潮”﹐阿Lam用“鬼佬”唱腔來唱廣東歌﹐確很別樹一格﹐但這前衛也花好幾年時間才廣為樂迷接受。阿Lam演譯這歌很Rock﹑很Funky﹐也很黑人﹐真是讓人超High的。
取自第2張專輯“抉擇”﹐沒有挑選這首讓林子祥“入屋”的劇集同名主題曲﹐卻選了3首改編歌。“我要走天涯”改編自Peter Paul & Mary成員Peter Yarrow作品的“Tall Pine Tree”﹐雖然當時許多人都很喜歡這首歌﹐但卻很少人注意這首歌的出處。“原野是我家”改編自電影獵鹿者 (The Deer Hunter)的主題曲音樂Cavatina﹐這首結他音樂一推出就已經成為經典了﹐雖然林子祥的改編版不算怎流行過﹐但收錄精選中是可以讓大家多一個機會認識這滄海遺珠。“成吉思汗”改編自德國樂隊Dschinghis Khan的“Dschinghis Khan”﹐這麼快節奏的廣東歌在當時很罕有﹐不過那時香港不流行用廣東歌作跳舞歌。“成吉思汗為阿Lam開闢了一條獨有歌路﹐之後他也改編這樂隊的“Rom"”﹐成為單曲“世運在莫斯科”﹐還有改編Pappy'Ion的Disco歌“1001 Nights (Ali Baba)”而來的“阿里巴巴”﹑又或者改編俄國歌曲Moscow Nights的“美麗小姑娘”﹐都有一種或爆趣鬼馬﹑或很異於英美主流的外國風。“阿里巴巴”與“美麗小姑娘”均取自阿Lam第3張專輯“摩登土佬”﹐這大碟另一大熱就是“分分鐘需要你”﹐它讓大家發現林子祥的寫作才華﹐流行了34年﹐仍然不時再度流行﹐又經常成為翻唱歌的熱門之選﹐真是Solid Gold的金曲。
至於1980年“一個人”專輯﹐只選了這標題歌﹐卻沒有選另一大熱“在水中央”。 “一個人”跟美國民歌隊Peter, Paul & Mary有關﹐因為這原是他們1966年的法文歌“Mon Vrai Destin”。若大家細心注意林子祥在EMI年代的歌﹐他唱過不少跟PP&M有關的翻唱歌的﹐包括上面提過的“我要走天涯”﹐也有稍後的“三人行”。
回說這張Abbey Road Studio Remastering版本“我的挑選”﹐整張專輯音色很有透明度﹐也再次突顯了EMI錄音的明亮音色。樂器的Details明顯了﹐卻沒有被放大﹐很忠於原錄音﹐主唱及音樂的配合怡到好處﹐音量也沒有被調到爆燈﹐致使音色很有空間感﹐推薦歌曲包括“心裡有個謎”﹑“龍虎雙霸天”﹑“全為愛”及“讓我奔放”﹔比較這裡的“共你覓理想”跟“城市生活節奏”復黑版的版本﹐兩者同是取用母有製作﹐但這個版本音色有更明顯改善。至於聽音色的深度﹐請聽“十三太保”那Percussion的樂器聲﹐簡直就在你面前敲打一樣﹐而且會聽到輕微左右走的現場真實感﹔“紅棉”Intro的弦樂簡直有讓你起雞皮的感覺﹐再聽那中樂樂器聲及結他聲﹐你會驚訝那是33年前的錄音麼﹖還有“好歌獻給你”的弦樂極具立體感。
Ian Jones於艾比路錄音室後期製作團隊工作,已超過25年。早年他於EMI唱片公司中的版權部工作,80年代他轉職於艾比路錄音室,成為錄音工程師。在CD母盤製作開發初期,伊恩參與開發音樂數碼化。從中,他學習了母帶傳輸和有關CD的專業知識,並掌握了母盤製作及重新編制的經驗和技術。
Ian Jones年少時曾於皇家音樂學院接受古典音樂訓練,並學習大提琴及結他;對此的激情,他一直保留至今。
他於職業生涯裡參與了好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大型製作及錄音,如Cliff Richard and The Shadows、The Hollies、The Beach Boys、Steve Harley、The Stranglers、Belinda Carlisle 及 Mansun。 他的工作主要為母帶重新編制、母帶製作和復修;當中包括CD和SACD的製作:如Maria Callas、Herbert von Karajan、Janet Baker 及 John Og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