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d8woman
發表於 2018-8-8 17:59
黑膠唱盤是最一分錢一分貨的器材,歷來從未有"又平又靚"(像擴音機NAD 3020)的例子
二三千元永遠是二三千元的聲音,一和二三萬元級數的比較,高低立見
kl122002
發表於 2018-8-8 19:08
koalaau 發表於 2018-8-8 11:43
模擬音響製作確係已冇突破,八十年代已經十分成熟,製作亦比今日足料認真。
現在好多所謂入門器材,郁下都 ...
家下的手提電話都只是手掌大細, 都要賣幾千蚊,
生果牌, 三叔牌的更可以過萬,甘你又信唔信科技? {:6_136:}
old8woman
發表於 2018-8-8 19:48
kl122002 發表於 2018-8-8 19:08
家下的手提電話都只是手掌大細, 都要賣幾千蚊,
生果牌, 三叔牌的更可以過萬,甘你又信唔信科技? {:6_13 ...
我有保留.............
hi fi和科技未必成正比,為甚麽擴音機要用電子真空管(膽)做放大元件???
那不是半世紀前的產品嗎?原子粒早已經普遍應用多年
高科技產品一粒"IC"已經做到很多功能,就是原子粒(集成電路IC)無法取代真空管的聲音
為甚麽黑膠唱片不死?原因更不用多說................
至於錄音技術,不少"天碟級"唱片都是6-70年代的錄音..............
koalaau
發表於 2018-8-9 00:09
kl122002 發表於 2018-8-8 19:08
家下的手提電話都只是手掌大細, 都要賣幾千蚊,
生果牌, 三叔牌的更可以過萬,甘你又信唔信科技? {:6_13 ...
手提電話隨身攜帶,由大水壺變細係進步。
但黑膠盤要轉要避震,愈靚愈厚重,天價盤個個鑽油台咁,底座薄餅咁真係好打有限。{:6_138:}
kl122002
發表於 2018-8-9 07:14
本帖最後由 kl122002 於 2018-8-9 07:15 編輯
old8woman 發表於 2018-8-8 19:48
我有保留.............
hi fi和科技未必成正比,為甚麽擴音機要用電子真空管(膽)做放大元件???
那不是半世 ...
唉, {:6_194:}
石機/電腦機中, 現在已有D類的amp , 聲音不差, 當然聲音走向與昔日的膽機不同,
這裡有不少人說過不同的D類amp, 自己也聽過一些牌子(Hegel, Primare, Cyrus ) 的表現, 唔差的. 有機會可以去一聽.
它們是在進步中, 只是我們夠不夠時間去做評價.
問題來來去去只是一個, 用家想聽的是什麼形式的聲音 ? 膽機做唔做到現在的dolby atoms 聲?
黑膠復興....事實我一點都不看好, 留意一下現在買賣的成交是如何集中就知了.
粵語區來來去去都只是在80年代, 70年代的已很少人買賣. 50-060年代的國語唱片只是當古董買賣.
聽英文的在70年代之前已少之又少.
網上一些吉典名盤依然是有人在找, 不過價位已一步步回落.
多少人會如你我等會聽50年代的錄音? 一提mono 就人人嚇走. 就算好聽belafonte, Elvis , Perry Como 也把人嚇走.
現況是多人找, 多人取出來, 於是也覺是幸運地一買一聽.
有時一些產品, 就是要包裝得賣賣給只想用高價的買家. 賣的就是賣心理, 買的都就是買心理.
一只火柴仔錶 幾萬蚊, 一只精工 5 錶只是數百, 同樣大家都是機械報時, 點解要火柴唔要精工?
old8woman
發表於 2018-8-9 07:58
黑膠唱片復興,對一直未有放棄玩黑膠唱片的人始終是好事,
雖然今天的新版黑膠已經不能跟6-70年代的比較(聲音)但由於多了人玩多了人買
令黑膠唱片週邊產品(唱盤,唱臂,唱頭,唱針水,唱片刷,洗碟機,唱片套)重生,
至少可支持黑膠愛好多人士繼續玩下去
old8woman
發表於 2018-8-9 08:59
koalaau 發表於 2018-8-9 00:09
手提電話隨身攜帶,由大水壺變細係進步。
但黑膠盤要轉要避震,愈靚愈厚重,天價盤個個鑽油台咁,底座薄 ...
至少我這幾十年來從未見過有"輕飄飄"的唱盤可以出到靚聲?
一個黑膠唱盤如果只看外表可能未必知道是否靚聲,
但一托上手如果"重量十足"的話則一定吾會差,記得老公某好友曾經說
"唱盤愈重,避震就愈好,D聲就愈靚.........."
kl122002
發表於 2018-8-9 13:41
old8woman 發表於 2018-8-9 08:59
至少我這幾十年來從未見過有"輕飄飄"的唱盤可以出到靚聲?
一個黑膠唱盤如果只看外表可能未必知道是否靚聲 ...
較輕身的唱盤都有, 如Rega是其中一員, Project (非厚身盤)也是
即使是比較輕, 出來的聲音也不錯
其實我覺是多多少少來自唱片的問題. 很多人說以前的唱片好聲一點, 所以出現了 "頭版效應"
早年(50-60年代)的唱片是厚身,紋路深而疏少少,耐磨 (以前的針壓是不只2 g)
到了70年代尾時已變成非常細密, 碟身很薄, 近乎2張當時的唱片才等於一張早年唱片 , 如是這樣, 來自機身的問題都由薄薄的唱片傳了出去.
koalaau
發表於 2018-8-9 13:53
黑膠復興好呀,買碟雖然冇末落時咁平,但軟件硬件都易搵左,九幾年黑膠係唔值錢,但跟本好少人賣,想搵都難。
koalaau
發表於 2018-8-9 13:59
乜野時候搵乜野碟,現在搵廣東碟梗係貴啦,但現在都仍有平價碟,我喜歡搵六七十年代冷門/過氣rock/blues,幾十蚊隻就有交易。
另外好平的就係外國cd,黑膠復興,現在cd唔值錢,低至十蚊廿蚊我都執唔少正野。{:6_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