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erxeshowie
發表於 2021-7-2 08:14
xerxeshowie 發表於 2021-7-2 07:42
全面解決電源十大問題: increcable iSupply GBC-6電源淨化器
根據美國increcable的研究發現 ...
{:6_130:}
Pearl Consequence (analogue interconnect)⠀⠀
⠀
find out more: http://bit.ly/2L8I8R0⠀
⠀⠀
www.audiomica.com
xerxeshowie
發表於 2021-7-2 08:15
xerxeshowie 發表於 2021-7-2 08:14
Pearl Consequence (analogue interconnect)⠀⠀
⠀
find out more: http://bit.ly/2L8I8R0 ...
{:6_130:} https://youtu.be/EdhHrZE5LiI
xerxeshowie
發表於 2021-7-2 08:21
xerxeshowie 發表於 2021-7-2 08:15
{:6_130:}
The Black EX Integrated amplifier is an all-in-one component designed in a custom plated high-grade aluminum chassis that combines high-level DAC performance and our custom amplification. The EX Integrated has the versatility to connect to any source with simplicity and ease, including MQA, Roon, DSD, and includes an internal programmable phono stage.
xerxeshowie
發表於 2021-7-2 12:08
xerxeshowie 發表於 2021-7-2 08:21
The Black EX Integrated amplifier is an all-in-one component designed in a custom plat ...
{:6_130:}
限量 500 套是殘酷的
Naim Solstice 黑膠唱盤
英國 Naim 從 1960 年代誕生以來,從未生產過全套黑膠唱盤,僅有 Aro 唱臂問世,五十多年後才首度推出 Naim 黑膠唱盤 Solstics,不過殘酷的是全球限量 500 套,想擁有可能要提前排隊預約。
Solstics 是完整的黑膠系統,包括 Solstics 唱盤、新版 Aro 唱臂、Equinox MC 唱頭、Solstics 唱頭放大與專用電源供應,每一套 Solstics 還會附上紀念專書與 Naim Records True Stereo 黑膠唱片。
其實 Naim 創辦人 Julian Vereker 從創業以來,就想設計一部 Naim 黑膠唱盤,可是在 2000 年英年早逝之前,始終未能讓此一計畫實現,不過他在 1989 年設計了 Aro 唱臂,則延伸到 Solstics 上面,新的 Aro 唱臂保留原始設計,不過在材料部分進化,加入了鎢與碳纖維,並且加入了精準的 VTA 與方位角(Arzimuth)調整功能。
Solstics 搭配的 Equinox MC 唱頭,唱頭殼由實心鋁合金 CNC 車製,針尖採用 microline 形狀,取其最接近原始刻片刀的形狀,可以精確再生高頻細節,搭配 Solstics 專用唱頭放大 NVC TT,使用與旗艦 Statement 擴大機相同的差動放大級,而專屬 NPX TT 電源供應,實際上包含兩個獨立電源供應,分別為 Solstics 唱盤與 NVC TT 供電。
Solstics 是 Naim 全新研發的黑膠唱盤系統,其中 NVC TT 唱頭放大與 NPX TT 電源供應在 Naim 的 Salisbury 工廠手工生產,而唱盤、Aro 唱臂與 Equinox 唱頭,則是依據 Naim 的規格,由德國 Clearaudio 手工生產。
xerxeshowie
發表於 2021-7-2 12:10
xerxeshowie 發表於 2021-7-2 12:08
限量 500 套是殘酷的
Naim Solstice 黑膠唱盤
{:6_130:}
小個頭也有29Hz的深沉
Spendor D7.2 落地喇叭
英國Spendor喇叭的D-Line系列,訴求在現代居家空間裡,帶來高解析、大音場的聲音表現。現階段,該系列共有兩款落地喇叭,除了系列旗艦D9.2以外,就是體積更嬌小、售價更可親的D7.2。
Spendor D7.2雖然是一對高度不足1米的落地喇叭,卻擁有29Hz到25kHz的寬廣頻率響應。高音單體採用一顆22mm的絲質軟半球高音,這顆高音性能相當出色,高頻延伸可達25kHz。高音最特別的地方在於高音前方的金屬導波器,那是一個其上有網洞的蓋板,透過精密計算的不銹鋼孔洞帳板,達到相位校正的目的,並且構成阻尼效果,使高音單體在工作時,振膜各部位承受對稱的壓力,有助於提高工作的線性。
中音單體和低音單體都是180mm,但材質不同、設計不同。中音單體採用他們最新的聚合物配方EP77,中央有一個子彈型的相位錐,負責3.2kHz以下的全部頻段。下方的低音單體,中央無防塵罩,振膜則用上質量輕且硬度高的Kevlar複合材質,用以補足900Hz以下的低音,搭配箱體技術,低音可達29Hz之譜。
D-Line系列喇叭都採用了自家的Spendor Dynamic Damping Cabinet Technology動態阻尼箱體技術,這包括了箱體結構強化、低頻氣流導流、擴大機與喇叭介面等多方面的系統化設計,藉此達到高動態與純淨、準確的聲音表現。搭配方面,原廠表示,D7.2很好驅動,可適應於各種擴大機,不論是管機或晶體機、低功率或大功率,都沒問題。
箱體表面有5種選擇,包括黑橡木、核桃木、橡木、櫻桃木和緞白。
器材規格
型式:3音路3單體低音反射式落地喇叭
單體:22mm絲質軟半球高音x1;180mm中音x1;180mm低音x1
頻率響應:29Hz-25KHz
分頻點:3.2KHz、900Hz
阻抗:8歐姆
靈敏度:90dB
建議擴大機功率:25-200W
尺寸:980 x 192 x 333mm (HxWxD)
重量:21kg
xerxeshowie
發表於 2021-7-2 12:14
xerxeshowie 發表於 2021-7-2 12:10
小個頭也有29Hz的深沉
Spendor D7.2 落地喇叭
{:6_130:}
輕巧提升音樂鮮活度
Origin Live Gravity One 唱片鎮
玩黑膠唱盤,肯定少不了黑膠唱片鎮,純類比的黑膠,幾乎任何變動都會對聲音產生影響,所以靠唱片鎮的材料與質量來影響黑膠重播,是玩黑膠的人都知道的事,可是怎麼樣「鎮」才會變好聽,那就是音響廠家的學問所在,而我這次試聽英國 Origin Live Gravity One 唱片鎮,當然有原廠的不宣之秘,而其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少見的輕質量唱片鎮。
少見的輕質量唱片鎮
為什麼輕質量唱片鎮少見?大多數唱片鎮都講究重量,靠唱片鎮的質量去引導振動或抑制振動,所謂「君子不重則不威」,感覺似乎唱片鎮越重,「鎮壓」諧振的效果就越好,而且唱片鎮做得重,感覺起來可以賣貴一點,所以相對少人會想設計輕質量的唱片鎮,就拿 Gravity One 來說,重量才 67 g,您願意付多少錢?假如重量變成 670 g,可以賣得更貴吧?
可是 Origin Live 怎麼會違反潮流,偏偏要設計輕質量的唱片鎮?這可是老闆 Mark Baker 花了二十五年的時間,才想出 Gravity One 的絕妙配方啊!
從造船投身音響產業
話說 Origin Live 的主事者 Mark Baker,家傳行業是造船,他從小耳濡目染,放假都在工廠幫忙打造玻璃纖維的船身,大學還去 Southampton 大學讀船舶科學,儼然就是要接班,可是他大學畢業之後,跑去參與英國獵雷艦打造計畫,當時他應徵工作的競爭對手,幾乎都是研究生,可是才剛大學畢業的他卻雀屏中選,他說可能因為與獵雷艦有關,因為獵雷艦與一般軍艦不同,必須完全不感磁,這樣才不怕磁吸水雷,而他有製作玻璃纖維船隻的經驗,所以就打敗其他研究生,參與獵雷艦建造。
不過十年之後,他離開了造船行業,因為英國縮減軍費支出,公司沒拿到英國國防部的造艦計畫,只好捲舖蓋走人,這時候的 Mark Baker 思考未來的出路,決定投身自己最喜歡的行業:打造音響器材,從 1986 年創業至今,Origin Live 雖然不算是大公司,但也走過了三十多年歷史,且其所生產的唱盤與相關配件,有 80% 外銷到全球超過四十個國家。
失敗為成功之母
不過剛創業時公司不叫 Origin Live,而是 Cable Deign,一看就知道是做音響線材的公司,當時 Mark Baker 設計了特殊的單芯線,他說聲音很棒,但產品卻很失敗,因為導體太粗了,不耐拔插,端子很容易壞,於是 1978 年以 Origin Live 為名,推出黑膠音響周邊產品,希望大家可以聽到「原始且活生的音樂」,所以把 Original 與 Live 這兩個字合起來當做品牌。
多年下來,Origin Live 推出了黑膠唱盤、喇叭,還有多種黑膠升級相關產品,因為價格不貴,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又是英國本土品牌,所以英國音響媒體對 Origin Live 多有著墨,不過黑膠唱盤的升級配件,包括唱盤軟墊、驅動皮帶、唱盤軸承油、唱頭墊片......等等,真的是很難寫評論,所以我只挑 Gravity One 來聽,可是聽了之後,真想把這個唱片鎮留下來,專門給 Linn LP12 Klimax 用。
從 Shun Mook 神木唱片鎮引發靈感
根據 Origin Live 的說法,他們嘗試設計與製作唱片鎮很久了,但是一直沒有找到讓他們滿意的試做品,他們認為高質量唱片鎮,雖然可以有效增加低頻量感,或者讓低頻的形體更穩固,可是經常降低音樂的活生感,聽起來比較呆板,所以就沒讓不滿意的產品問世,直到有一次音響展上,Origin Live 與 Shun Mook 神木唱片鎮的代理商共用展間,這才發現 Shun Mook 神木唱片鎮的效果極好,完全沒有高質量唱片鎮降低音樂活生感的問題,全面提升黑膠唱片的音樂表現力,樣樣都好,但卻有一樣不好:太貴了!一個唱片鎮要價 2,000 歐元,可是這引發了 Origin Live 的靈感,開始實驗各種木頭材料。
常說「江湖一點訣,說破不值三文錢」,如果只是單純用木頭來做輕質量唱片鎮,那就小看 Gravity One 了。師法 Shun Mook,開始實驗木頭材料,Gravity One 還有許多自家學問。圓形唱片鎮的黑色外殼,其實總共有三層,感覺有點像壓克力,但光憑手感實在不太準,中央有橡木夾層,底部還有三角形的阻尼墊片,用三個塑膠螺絲鎖住,外殼的三個黑色環另有三個塑膠螺絲鎖定,可是螺絲沒有鎖死,唱片鎮拿在手上可以發現三層結構,與橡木層中間有些許空隙,呈半活動狀態。
只有中央阻尼接觸唱片
假如把 Gravity One 擺在黑膠唱盤上面,可以注意到唱片鎮只有中央三角形的阻尼墊片,真正接觸黑膠唱片,整著唱片鎮就像浮在唱盤中央,印象中我用過類似設計的唱片鎮,只有日本 Harmonix 的產品,他們的唱片鎮底部有木頭,實際上是木頭接觸唱片,金屬部分完全沒有接觸,不過 Harmonix 的唱片鎮頗重,與 Gravity One 的原理又有不同。
技術的訣竅藏在哪裡?Gravity One 的任務並不是「鎮」住唱片,或是把唱片壓實,密切貼合轉盤,而是利用阻尼墊片與橡木的接觸,將軸心轉動時的振動,引導到 Gravity One 上面,改變原有的諧振,所以,Gravity One 的三層結構並沒有鎖緊,而是半活動的狀態,這樣接觸點才能引導諧振,原廠特別強調,螺絲鎖定都是使用特定扭力扳手,使用者千萬不要自己動手鎖定螺絲。看來學問不光是木頭,還要加上材料與結構的搭配,才能有效引導諧振。
難得遇到 LP12 合用的唱片鎮
目前有兩部現役黑膠唱盤,一是 Elac Miracord 90,一是 Linn LP12 Klimax,一硬一軟,這是我刻意蒐羅,要讓編輯了解兩種唱盤的差異,這樣才不會人云亦云,也可以從中了解兩種唱盤調整設定的差異所在。使用 Miracord 90 的時候,我會使用 Clearaudio 金屬唱片鎮,重量大約 300 克左右,不是特別重的唱片鎮,但也不算輕,可是用 LP12 Klimax 的時候,幾乎都不使用唱片鎮,因為重量有可能讓三點支撐的懸浮偏一邊,而且,我的經驗當中,LP12 加上唱片鎮不一定會比較好,和 Origin Live 的說法一樣,可能低頻多一些,密度高一些,可是中高頻的活生感就弱了。
所以,好不容易遇到輕質量的 Gravity One,我同時讓 Miracord 90 與 LP12 Klimax 一起上陣,比較 Gravity One 在硬盤與軟盤的聲音效果差異。在 U-Audio 試聽的時候,Miracord 90 用 Goldring Legacy MC 唱頭,搭配 EAR Phonobox,LP12 Klimax 則是全套 Linn 組合,包括 Ekos 唱臂與 Akiva 唱頭,加上自家 Klimax 電源供應器與唱頭放大器。擴大機使用 Soulnote P-3 前級與 EAR 509 II 真空管後級,喇叭則是 Wilson Audio Alexia 2。
鋼琴更顯滑順流暢
先從鋼琴聽起,選了 Anne Queffelee 演奏的「Satie: Gymnopédies, Gnossiennes & Other Piano Works」,聽「Trios Gymnopedies」,這首曲子有人音譯為「吉諾佩第」,也有人翻譯為「裸體舞曲」,三拍子的曲子,鋼琴左手和弦緩緩進行,三拍子只有兩個音,一短一長,右手疊上漫步一般的旋律,Anne Queffelee 的詮釋不走誇張路線,而是緩步地呈現音樂當中的寧靜情緒。
讓 Miracord 90 率先登場,鋼琴的音像穩固,左手低音部的和弦與右手的旋律,層次分明清晰,然後把只有 67 公克的 Gravity One 放上去,從頭重新聽過,咦?不錯,鋼琴的左手和弦部分厚度更好些,右手音符的光澤更明亮,鋼琴觸鍵的表情更為鮮活,中頻段更為圓潤一些,整體聲音更為滑順。
不會影響軟盤的重量平衡
再來,換 LP12 Klimax 登場,在沒有使用 Gravity One 的時候,軟盤的 LP12 本來就有相對比較柔和的聲線,鋼琴音符的圓潤度更好,這樣的鋼琴聲線,我已經很滿意了,這 Gravity One 還能更好嗎?起身走向唱盤,舉起唱臂,移回 B 面第一軌的位置,放上 Gravity One,準備再聽一次「Trios Gymnopedies」。由於 Gravity One 質量很輕,擺上 LP12 時,不會讓轉盤往下沉,應該不會影響三點避振的支撐平衡。
加上 Gravity One 之後,LP12 Klimax 還有進步嗎?我很想說沒有,這樣我就不會掙扎要不要把 Gravity One 留下來了,但是音樂的表情真的更為鮮活了,我想說,Gravity One 其實沒有改變特定的頻段量感分配,但是 3D 音像更為集中,相對音場拉得更深,鋼琴低音部和弦的進行,增添了些許濃郁感,對比右手旋律的輕盈迴盪,薩替的音符總是恣意流轉,加上了 Gravity One,音符之間連結的綿密感更濃了,音樂表情的起伏也感覺更為親暱。
其實,我試聽唱片鎮的時候,幾乎都只用硬盤,很少搭配軟盤,因為大部分的唱片鎮都是靠質量變化改變聲音,放在軟盤上,很容易因為彈簧而減少質量的影響,可是 Gravity One 夠輕,我才用 LP12 來試,可是試過之後,卻是讓人心癢難忍了,過去從來不會想為 LP12 找唱片鎮,現在是不是該用 Gravity One 了?
單聲道也能增添鮮活感
繼續用 LP12 搭配 Gravity One 聽了幾張唱片,走向都相同,音像凝聚力提升,音場深度與寬度拉大,音樂的表情變得鮮活,好,來個難表現的,聽 Busch Quartet 的「貝多芬晚期弦樂四重奏」,聽第十六號弦樂四重奏第四樂章。弦樂四重奏哪裡難?不太難,但這是 1937~38 年的歷史錄音,還是 Mono 版,雖然是 2020 年的 Remaster,但是單聲道版本要變得更為鮮活,仍是難題。
在 LP12 上面先聽一遍,單聲道的 Remaster,還是脫不開歷史錄音的樣貌,音像凝聚龐大,但音場深度不夠,畢竟是單聲道錄音,但是重新製作的新版本,背景噪訊少很多,弦樂的力度相當飽滿。
接著加上 Gravity One,很好,四把弦樂器的堆疊層次更為鮮活,在導奏進入第一主題之前,小提琴拉長音的指尖變化,表情更為清晰,單聲道很難有音場相對位置,可是四把弦樂器還是有高低層次的音色變化。我很少遇到搭配 LP12 會更好的唱片鎮,這 Gravity One 是其中之一。
音樂鮮度有感提升
Gravity One 帶來的變化,並不是刻意著墨在某個頻段的改變,而是音樂鮮活度的提升。我想舉慕特與約翰.威廉士合作的「Across The Star」,因為是 45 轉唱片,我把 Miracord 90 與 LP12 Klimax 都先切換到 45 轉,聽電影「星際大戰:原力覺醒」主題曲「Rey's Theme」,硬盤的 Miracord 90,聲音線條比較硬朗,LP12 Klimax 相對柔和,味道走向不同,可是加上了 Gravity One 之後,音樂的鮮度都更好,中低頻的 Q 度更為彈跳,小提琴的表情更為昂揚。
而且,Gravity One 並沒有改變原本 Miracord 90 與 LP12 Klimax 的聲音個性,硬盤依舊帶著清晰的線條,軟盤則是多一分 Q 軟,但是兩者的音樂鮮度都提升了。
爵士樂的流暢度更好
古典音樂聽完一輪,換爵士樂登場。拿出 Miles Davis 的經典錄音「Kind of Blue」,聽熟悉的「So What」,在 Miracord 90 與 LP12 Klimax 都聽一輪,加上了 Gravity One,音樂的鮮活感提升依然相當有感,樂器的相對位置相當清晰,低音大提琴中央靠右,鋼琴在左邊,隨著低音貝司彈奏主題,爵士鼓在右方浮現,薩克斯風與小號在左邊應和,爵士樂團的舞台感清晰又流暢。
Gravity One 在低頻部分提升的不僅是量感,而且是彈跳的力道與 Q 度,「So What」的低音大提琴撥奏,是音樂活力的來源,與明亮的銅管相互輝映,當銅管 Solo 吹得賣力時,低音大提琴不是照本宣科走著,而是跟著 Solo 一起變化,Gravity One 把爵士樂團高低對比,帶出更鮮明的表情,彷彿樂手更加賣力演出。
音場更開、音像更龐大有活力
再來一張爵士經典,聽 The Oscar Peterson Trio 的「We Get Requests」,這張唱片少說聽了二十多年,可是從來聽不膩,「Quiet Night & Quite Star」開場的低音大提琴撥奏,顆粒飽滿,鋼琴帶領著旋律,爵士鼓輕敲鼓邊,Hi-Hat 細碎的聲響帶出爵士的搖擺韻味,聽不膩的唱片,不光是音樂聽不膩,還包括經常遊走在不同音響器材之間的變化,用 Miracord 90 來聽,音符顆粒清晰通透,而 LP12 Klimax 則在中低頻多了一分 Q 彈。
加上 Gravity One 之後,音樂的鮮活感兩者都有加分,可以感受到音場向外、向後擴張的通透感,而樂器的形體更大了一些,讓整個音場的 3D 刻畫更為鮮明,好像與樂團距離更近了些,但是空間感拉開了,鋼琴靠左,鼓手離鋼琴比較近,敲打鼓邊的聲響都在左邊,與右邊的低音大提琴撥奏相互對話。Gravity One 帶出了樂器形體的「即視感」,樂手輕鬆自在的爵士氣氛,相當具有感染力,全身都不禁跟著節拍搖擺起來。
該留下來專門給 LP 12 嗎?
目前市場上的黑膠唱片鎮,類似 Gravity One 的輕質量設計相對少見,剛拿到手時確實有「怎麼這麼輕」的疑惑,不過,Gravity One 確實對音樂的鮮活感有感提升,不是簡單的頻段量感變化,而是音樂氣氛更為濃郁,而音場更為通透,讓音樂有厚度且清晰,而且,我終於找到適合 LP12 軟盤搭配的唱片鎮了,這實在讓人掙扎,Gravity One 該留還是不留呢?想想這 9,000 元的價格,不過就是幾張黑膠唱片的加總,可是跟 LP12 這麼搭,十之八九會把它留下來吧?
器材規格
Origin Live Gravity One
型式:黑膠唱片鎮
尺寸:80 mm 直徑 x 25 mm 高
重量: 67 g
u audio tw
xerxeshowie
發表於 2021-7-2 16:44
本帖最後由 xerxeshowie 於 2021-7-2 16:46 編輯
xerxeshowie 發表於 2021-7-2 12:14
輕巧提升音樂鮮活度
Origin Live Gravity One 唱片鎮
{:6_130:}
DAC-60
https://www.audionet.com.tw/thread-13968-1-1.html
xerxeshowie
發表於 2021-7-3 08:10
xerxeshowie 發表於 2021-7-2 16:44
DAC-60
https://www.audionet.com.tw/thread-13968-1-1.html
{:6_126:} {:6_164:} {:6_157:} {:6_158:} {:6_159:} {:6_143:} {:6_222:} {:6_240:}
[[> 鑽石 <]] 玩家 =>> 最新 每日 發燒 音響 情報 日誌 ! ! !
https://twitter.com/xerxeshowie1
{:6_164:}已經 超過>> 4萬9千9百個49,900 Twittes ! ! !
xerxeshowie
發表於 2021-7-3 08:13
xerxeshowie 發表於 2021-7-3 08:10
[[> 鑽石 > 最新...
{:6_130:}
T+A Caruso R Review
https://www.audionet.com.tw/thread-13970-1-1.html
xerxeshowie
發表於 2021-7-3 08:18
xerxeshowie 發表於 2021-7-3 08:13
T+A Caruso R Review
https://www.audionet.com.tw/thread-13970-1-1.html
{:6_130:}
極黑的電之皇者: 日本Oyaide MTB-4 II、MTB-6 II電源排插
日本的工藝品質是有目共睹的,Oyaide專門生產各式發燒線材與配件,日前推出最新的MTB-4 II(4組插座)、MTB-6 II(6組插座)電源排插,這是Oyaide 15年前推出旗艦排插MTB的第2代版本,Oyaide將這些年的研究成果完全展現在其中。MTB II電源排插使用2mm厚的無磁啞光黑漆黃銅本體,2mm的4N純銀內部配線與MTB II專用的鍍銠與鍍銀的SWO-DX-ULTIMO插座,加上多種材質運用將各種振動消除。
MTB II電源排插為了將插座的震動減到最低,每一個插座從底部有金屬支柱支撐,在固定螺絲部份,Oyaide加入了不同的聚甲醛數脂(Polyoxymethylene, POM)吸收震動。
MTB II電源排插的配線方式,可看到每個插座的水、火線都是直接連到AC電源輸入插座(parallel wiring),接地部份則是串連在一起,接地配線為3398-14,為交聯聚乙稀(XLPE)絕緣之102SSC導體,102SSC具有102.3%的超高導電率,主要使用表層經過特殊處理的處女銅(SSC, Special Surface Copper)。
MTB II電源排插的IEC電源插座”Power Inlet PP”就固定在厚2mm的金屬本體上,導體採用鍍鉑+鍍鈀。在所有插座周圍,Oyaide使用自家電磁波吸收膠帶MWA-010T以去除電磁噪訊與減少接觸所產生的電磁失真。MTB II電源排插底部出廠時為4點避震,Oyaide有預留孔位,用家可以自己改為3點避震方式。對於想要升級的用家,INS-BS也是完全支持安裝更換的。MTB II採用發燒等級的SS-47的錫焊。
電源線需要另購,用家可選擇自己想要的搭配可能。
Oyaide MTB-4 II、MTB-6 II電源排插
● 2mm厚的無磁啞光黑漆黃銅本體
● 專用之SWO-DX-ULTIMO電源插座
● 各別插座之水、火平行配線(parallel wiring)
● Power Inlet PP電源輸入插座,鍍鉑+鍍鈀導體
● 4N sterling silver 2mm單芯純銀配線(skin pass processing)
● 接地配線: 3398-14, XLPE絕緣102SSC
● 多種材質混合導震與吸震
● 運用電磁波吸收膠帶MWA-010T
● Oyaide SS-47錫焊
● 黃銅角錐: 3點或4點避震可調
● Made in Japan, 日本設計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