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patrickwong 於 2019-3-17 12:45 編輯 
黃牧先生的書我差不多全都看過, 以前類似的中文書不多, 黃牧的新書毎次出版我都買來看, 有一次我把他多本的書借給了朋友, 但一借便不回了!
黃牧的書比較易看, 對古典入門是很好的, 但對資深的樂友相對得益不大。而中國內地有一位筆名「辛丰年」(Symphony 的音譯)的書(有多本,可在公共圖書館借閱), 我認為看後得益更多, 很值得看。				
			
		台灣有個Blue97專寫綱上古典文章, 黄牧又叫古鎮煌專寫一些金錢世界系列,楊金耀仍在發燒音響寫文章,其實每個樂評也有自己喜好,這些分析只當參考				
			
		我覺得樂迷有兩個極端, 一個是以眼代耳, 盡信樂評, 而另一個極端是盡信自己。
評定一個演奏很複雜, 例如其中關於技術性方面的評價, 用高台跳水作比喩, 從起跳到入水不到十秒的時間, 普通人最容易看是入水的水花有多少, 但專業的評判要看的東西就多很多, 這都是普通人看不到的, 回到音樂演奏, 例如小提琴的演奏, 普通人都聽不出演奏的音是否真的準, 但小小的不準對普通人聽來沒有問題, 但對那方面專業的就覺得不好聽。雖然說音樂喜好是很個人化的東西, 但如果一個演奏在技術性方面過不了關(但對普通人可能不是最重要), 我們又如何評價那個演奏呢? 這亦是為甚麼有時樂評人與一般樂迷對某些演奏有頗大的不同評價。				
			
		我喜歡看鄭延益老師的樂評, 其中有一點是他能夠寫清楚他為何認為那演奏好與不好, 特別是技術性方面的東西, 以他寫過 Walter Gieseking 演奏的皇帝協奏曲為例, 詳細的解釋了他為何認為 Gieseking 的演奏那麼好, 並不是像很多所謂樂評人的評論是基於非常空泛的言詞, 他是有非常確鑿有力的理據支持的(無論你贊不贊同), 只看其中一頁便知道:
				
			
		 本帖最後由 patrickwong 於 2019-3-17 14:31 編輯 
TKMMKT 發表於 2019-3-16 21:53
身為一個外行人,看過這個視頻都完全感受到西貝流斯小提琴協奏曲的“難”。
西貝流斯小提琴協奏曲之“難”在鄭延益老師的樂評中經常提到, 這是其中一篇:
				
			
		patrickwong 發表於 2019-3-17 14:28
西貝流斯小提琴協奏曲之“難”在鄭延益老師的樂評中經常提到, 這是其中一篇:
LSO九月來港,指揮是Rattle,上二次他帶柏林愛樂來港,都買不到票,今次可能有望				
			
		名指揮家+著名樂團難得來香港,值得捧場{:6_142:}				
			
		old8woman 發表於 2019-3-18 20:29
名指揮家+著名樂團難得來香港,值得捧場
只怕好快賣完...
賣完也不要緊, 但當看港台重播時看到那些不識聽的人在睡時, 心裡真是.....{:6_140:} 				
			
		kl122002 發表於 2019-3-18 21:33
只怕好快賣完...
賣完也不要緊, 但當看港台重播時看到那些不識聽的人在睡時, 心裡真是........
聽現場很講機緣的,但錄音卻永存在世上,聽往LSO止吓痕先				
			
		kl122002 發表於 2019-3-18 21:33
只怕好快賣完...
賣完也不要緊, 但當看港台重播時看到那些不識聽的人在睡時, 心裡真是........
這種情況在澳門更甚,因為門票比較香港平……{:6_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