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kl122002 於 2017-9-5 21:57 編輯
台方出 <<調聲唱片聖經>>在今日終於有得賣了. 書有平裝和精裝兩版. 我入手的是平裝版. 不貴, 才一和一張新出的古典CD 加多少少錢而已.
真心希望不會有人把我這篇長文當成了線稿... 我是去買這本書回來, 花了好幾小時讀完打出下面文字.
記得之前在說古典時, 被問有沒有書可以做參考. 如今, 我覺這本是基本上可以的. 之前好似是出過一本近名的<<音響調聲學>>, 用了100張CD. 始終不是以唱片錄音為主, 所以內容也比較簡單.
打開書跳走廣告, 前文是講筆者對調聲的哲學. , 之後是CD, 最後是黑膠. CD 有200張, 黑膠有100.
我少讀台方的hifi雜誌, 因真是很不習慣當地的文字描寫, 有時覺實在太多抽像的形容詞, 讀起來令我有種在聽太太們的閒聊感覺. 其實本地的對hifi 的音評描寫(舊) 是很精準, 這一點至今都有保留, 有時候也可讀到, 可悲的是在今日已成為線稿.
此書中理念的部份是有一些可以參考的地方, 不妨一閱當中關於<<器材搭配>>, 而又<<聽音響的態度>> 等文章中可以一窺主筆者心中的理想, 還有由<<卡拉揚與卡拉絲>>分析一下怎麼有些曲目聽起來是差, 但人人都說好. 實況的確如是, 有些用家不是用家, 只是一個買了回去就覺OK 的購買者而已.
這本書令我諗起一同類近似的本港出品, 可惜當中使用的是難找而且又舊的錄音, 真是覺不便. 邵些書很多都已被我棄置了.
由此比對, 台方的這本書親民且細心得多, 當中的古典錄樂不少都可以在市面/網上找到, 而且不貴. 有個別數張的版本比較舊, 可能難找一點吧? 不過我印象中拍賣網上都有售過 不太仲懷是重出品的話, 我覺是可以借代也.
其實當中有不少CD都是具有一點心得的文字, 可以閱覽每位演出者的生平和該樂曲作品的背後.
至於是不是一定要跟主筆者的文字去聽那個演釋版本, 從而去實驗書中的調聲理念? 其實從中找一些來一學一試也無妨, 不然又怎樣知主筆者大量文字中表達的理念?
我覺得如果是一位有一定資歷的古典迷, 所收藏的或者已有一些可能已被書中介紹過, 所聽所聞也一定不會只局限在所引用的版本 / 演釋, 而且甚至還知當中更好的版本去調整自己的hifi.
然而這是主筆者的觀感, 所希望讀者在這些錄音中找到主筆者的調聲理念.
比較演釋/版本的地方就已是超出了此書的原意.
這主題為什麼我用了古典分類? 因為此書中的CD部份真是古典最多, 黑膠部份就有一點古典, soundtrack, jazz 等等, 而且也是以再版的為主.
只是我覺黑膠的部份是介紹的成份為多, 不似CD 有說明當中每張的難位, 而當中個別有一二張也已是市面上鮮見, 如果想一窺錄音的魅力, 就不得不找代替品. 是不是因為之前已出過一本黑膠的專輯, 所以在此簡單少少?
又可能因為是台灣出品, 所以一定有一些台灣的當地民謠/傳統音樂在當中. (其實換成了是香港的話, 也說不定會有一些流行金曲)
其實整本書, 如果不是以調聲為主題, 那麼當中介紹的200張CD 可以說是當代古典曲目的資料參考本.
常聞說 "都是以前的大師好" 的人或者應一讀, 看看自己對現代指揮認識多少. 講真以前當這些今日的大師未被傳奇化之前, 因為資訊有限, 不是人人知誰是Szell, Abbado. 以為這些都是報紙佬吹出來的promotion .
這個年代的這類書已不及當年的起指標性的作用, 事源網絡真是非常方便, 而且不同人可以發表自己不同的心得/見解.
見解的文字價值也因而變得非常便宜, 而且喜好則近, 不好則離, 可以隨變, 成為了一種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感覺.
和網上的交字對比, 書是一種實在的見證, 也因此在今日既然有書道出主筆者的見解, 變得更是值得一閱.
至於是不是一定要用黑膠 / CD 調聲才是正道? 還是CAS ? 其實我覺沒有什麼出入. 重點還是用家對音樂的認知, 音響的正確知識, 錄音的認識有多少.
無論用什麼載體, 理論上音樂的本質是不會變的 (除非因為載體的缺憾改變了音樂的完整性, 比如是被壓縮的音訊).
Hifi是應盡善盡美地還原音樂內容, 也因此"中性" 有它的必要存在.
又不過每一個用家的喜好不同, 令當中有自己喜好的加減, 這我覺還是可以接受, 不過就一定知這是有用家自己的色彩存在的系統, 而不可以堅稱這被添加的系統為"中性"
是不是一定要用古典曲目去調? 其實不妨找數張用來參考. 到底要多少張? 是不是一定要200張? 20張? 我不會說, 因為這是閣下的修行.
不過如果只是1-2張, 而且是被添改不少的"發燒版本" , 那就真是不太好了.
用來參考的古典錄音應是來自一場良好的演出, 聽起來高中低三頻分明, 音像是有層次的平衡和完整.
只有良好的演出才會自然有良好的錄音. 世上或者會有良好演出卻錄音平平, 但就很少見"演出極差卻有良好錄音"的怪事 (<--我都想見識一下)
(雖事實有不同名帥下非常不樂意的合作成品, 但聽起來還是依然具有火氣的)
古典本身的複雜性是數一數二, 我不會說 "只要set 好古典, 那麼任何曲目都行了" 的說話.
之不過如果古典聽起來古古怪怪的, 那麼就真是應回望一下自己在器材, 看看有沒有要改進的地方.
如果問我, 我會建議至少有十數張, 當中有不同種類 (獨奏, 室樂, 大型組曲, 歌劇, 聖詩大合唱) 的錄音. 而且不是節錄, 而是一個完整的專輯, 最好是在初出時入手的版本.
最後希望...書中的錄音不會因為被介紹過而炒起吧?
暫時, 這份讀後心得就打到這裡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