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
|
發表於 2015-3-1 08:1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kl122002 於 2015-3-1 17:42 編輯
cwyip 發表於 2015-3-1 00:09
留名睇報告 我寧願聽音質差少少的經典大師演繹 都吾想聽得hifi味的RR碟 ...
這次的報告比想像中更難打 (自已因聽聲而分神居多) , 手上真的沒有太多舊盤/錄音可以對比, 只能憑現在的聽感打字, 是有少少吃力.
我翻看了介紹書, 發覺不少選輯都是第一次出CD, 在之前從未出過.
然而出過的CD 都是在Double Decca 中以一個盒2張的CD 出沒, 又或是2-3年的一些大師的經典box set (如Ruggiero Ricci)
有些選曲是來自另一張專輯, 好似砌完一張CD而定.
選用的專輯都是在1950左右出品的. 最早的我見是1945, 最晚的是1955. 介紹書上說那個時候用的已是錄音帶而不是蠟盤的東西 (原來如此!), 那麼到底今次的boxset 是不是用了母帶, 還是它的clone? 真是好奇.
Stravinsky: Petrouchka; Le Sacre du printemps (L’Orchestre de la Suisse Romande (OSR)/Ansermet)
這是一張很好的組合, 在94年的double decca 中出現過, 有人對我說在之前的<雄辯>系列中出沒過.
事實Ansermet當紅的年代, Solti還是很年輕, Toscanini, 福伯等人在生, 在古典世界而言那是一個非常盛大的年代, 還有傳說指Karajan 因納粹身份在被迫禁後台出沒.
<Petrouchka> 是一首速度快的古典小品, 描寫3個人偶的三角戀愛故事. 開首的速度是很快的, 也就是在宣傳片中用過的. 而< Le Sacre du printemps> (春之祭), 也不用我多言了, 是不少hifi 友用來試機的古典作.
94年的那張初出時曾隻手可熱了一段很小的時間, 不過隨著這20年內不但翻出而變得沒了什麼價值. 同樣地翻出再出之下聲音而不值一提. 94年的那張初版是德國印, 和現在boxset中的一樣.
< Le Sacre du printemps>的鼓音很吸引人就是了, 最後的一段好比是希治閣電影配樂.
自覺得95年版的聲底厚少少但偏模糊; 今次的boxset版聲底俏淺, 動態和細節位明顯, 之不過如果貼近少少喇叭, 會聽到少少的"絲絲"聲 (少許吧, 也算是可以接受). 即是說重新添音時把電平提高了一些?
94年版的樣子
Paganini: Violin Concertos Nos. 1 & 2 (Ricci/LSO/Collins )
又是另一張精彩的音樂, 即使只是mono, 也不覺有遜色的地方. Ricci 長命, 最有名的是他的Paganini錄音,
這張是他年青時的作品. 可惜只有這一張, 如果其他的都有就好了.
在錄音上, 我大體上找不到可以批評的地方. (或耆coverart上應在當年用黑房技術弄走Ricci臉上的暗瘡?)
本以為沒有"爆硼"的挑戰, 卻被我發現了一張Beethoven: Symphony No. 9 “Choral” WP/Kleiber
Carlos Kleiber 有才能又好看的指揮家, 卻不怎樣喜好製作錄音. 不過這裡說的是他的老爸, Erich Kleiber.
Erich Kleiber 有實力, 只是是名聲打不響. Erich Kleiber 只是在decca公司下錄過少量唱片, 在今天也不容易找到.
今次的 <貝9>是在死前4年錄下的.
男聲沒有事, 女聲在最高音的位置時有少少拆, 大合唱時的混音控制得很小心, 盡最大的可能令樂聲與人聲同時出現, 而又阻止及生"全聲攻發"的 仕何一個機會. 真是佩服當年, 還有今日的混音師.
也許真是控很得很小心, 所以音量也較其他的細少少??
當年(1949)指揮排練的段片在youtube找到 : VIDEO
Britten: The Young Person's Guide To The Orchestra 充滿了色彩, 我很難信這是mono作.
指揮者是Eduard van Beinum +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of Amsterdam. 除decca之外, 在philips也有錄音.
Decca在過去有出過個人專輯的CD, 只是當時聲音好似沒有認真的地處理....?
今次翻出了黑膠, 以音色而言是很應該的說.
===========
我可以說, 音質不會差. 如果想著"mono = 差"的話, 那麼一定會令你很意外.
以前的mono CD / 黑膠一入stereo hifi重播, 左加喇叭出同一樣的聲, 然而今次我做了少少實驗, 發覺都是要同一對喇叭才可以令聲音完整地重現.
Mono一樣有低音和高音, 只是"闊度"不及立體聲的廣, 今次的boxset, 令我甚至質疑自已是不是在聽stereo聲 (明明是mono!)
比起EMI的mono 錄音(當年正是Decca的對手) , 自覺EMI 的mono聲真是與decca 有出入.
EMI 最mono最強之一, 福伯指揮的 <貝9> 聽到炒豆, "絲絲", "tak tak"聲;
好一點的是Reference 系列中的Chopin/Rubinstein, 總算是清潔一點.
但論清晰, "立體感", 由這box set中看, 還是Decca的偏強.
我聽到有些似是被刻意地重調每一個電平, 令聲音原本高的變得低少少, 使另一方的樂器聲可以拉高.
Mono聲如果太多種聲音同時以高音量走出一定拆聲, 有少少調整可以令大體上平均一點.
只是今次的調整是不是好事, 還真是有待思索...
未知老環旗下的其他的子公司會不會出mono? 我心另一個有望的對像是Philips.
又從書仔中得知, 歌劇/人唱的主題一輯會在遲少少發表, 這即是意味還有Decca Sound Mono 2?
評分時間:
Packing : 7/10 (只有卡紙packing, 但用上了original artwork, 補了少少分)
選曲: 7/10 (就是不夠喉, 好聽的Ricci 只有一張Paganini? Ansermet早年的<三角帽>和<火鳥>呢?)
音質: 8 (就是不時出現非常小的"hiss"聲 , 有些碟沒有, 還有刻意的混音上扣走了. 基於是mono的原故, 沒出現炒豆雜聲, 是可喜的事. )
收藏意義: 9/10 (真是古典音樂在Hifi的歷史)
價位: 8 (我入手價是HK$800)
不過真是一再提醒, 以入門古典的還是找Decca Sound (藍紅 / 黑白) 兩大盒
這個mono的...歷史感 > 音樂, 然而驚喜感還是有的
我期待後續的 歌劇/人唱的主題.
本帖可能會有更多會員優先看的內容
您需要 登入 收看或下載更多內容。還未成為會員?成為會員
x
評分
查看全部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