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fbYouTubeWhatsapp頻道IG

Post76.hk

搜索
查看: 1827|回覆: 0

[討論] 音頻擴大機 - 文章分享

[複製鏈接]

37

主題

1942

回帖

0

精華

銀級玩家

Rank: 8Rank: 8

積分
30301
發表於 2013-12-17 15: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如果想睇到更多76師兄嘅分享,快啲登入成為會員啦!

您需要 登入 收看或下載更多內容。還未成為會員?成為會員

x
來源自 http://www.ac-dc.com.tw/dpage02.htm
一台擴大機在音響系統中的音質優劣表現,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有時是預熱不夠,有時是搭配錯誤,甚至是因不同空間環境造成。若單純就器材而言,電路設計、元件選用、機箱材質…等,也會造成各廠牌擴大機有不同的表現。

機器愈重愈好聲?

君子不重則不威,雖然此重非彼重,但用在音響上似乎有些道理。有人購買器材前會先撚撚份量,Kg數低的就不考慮。如何讓機器重?機箱和變壓器是兩大要件。Hi-End機常用鋁質機箱,一是陽極處理(高污染)比較漂亮,二是不導磁;或是面板用鋁材,其它部份用鐵材。真要比重量,一定的體積,鐵比鋁重得多,而且鐵箱的處理(通常是烤漆,少部份是鍍鉻),較不污染,費用比鋁箱便宜。但就是因為有「不導磁」這個特點,鋁質機箱還是到處可見。

銅箱也不導磁,遮蔽特性也優於鋁箱,重量更是讓人尊敬三分。但銅板的不氧化處理很困難,若是電鍍,就會失去銅的特性。故你看日製高級機,銅板或鍍銅板常隱藏在機箱內部,絕對不能電鍍。筆者製作機箱,都是全鋁式,沒有鐵板。

前級擴大機比較輕,因為沒有大散熱片,而且電源變壓器功率容量也不大,所以很少有超重量前級擴大機。後級擴大機就不同,因輸出功率高,所以電源變壓器大,再加上濾波電容及兩側寬寬厚厚的散熱片,就真的很雄壯威武了。

輸出功率相同,但品牌不同的兩台後級重量必然不等。有些設計師很注重電源變壓器的功率容量,常安排在輸出功率的六倍以上。例如100W輸出的單聲道後級,歐美機器至少會採用600W,甚至800W大變壓器(大火牛)。日製擴大機就絕對不會如此費工增本,同樣的機器,最多只用400W變壓器。這一來一往差了200~400W,重量當然不同。

濾波電容也是要素之一,大體積電容俗稱大水塘,其份量自然比小水塘足。純A類後級更是免不了巨型散熱片,再加上大火牛、大水塘,自然就是威武真君子。千萬不要忽略小功率真空管機,單端輸出立體聲300B雖然只有7W×2,但它比晶體機多出兩只輸出奧斗,若再算上choke及鐵箱,幾乎一定比60W×2晶體機還重。

被動式前級既無大火牛也無大水塘,故份量最輕,有時旋轉波段開關,機箱還會跟著晃動。增重之法,是加上銅板或鉛塊。別懷疑,確實有人這麼做。機器重,有時一個人抬不動,樓上樓下若無電梯,還可順便鍛練身子骨。它的聲音好不好是其次,但擺在家裏很讓人放心,除非是專業大搬家,一般闖空門的小偷絕不會動它。

環形、R-core及EI變壓器

若說擴大機是整組音響系統的心臟,那電源變壓器絕對是擴大機的心臟。早期的變壓器都是EI式,後來逐漸有R-core、Cut-core雙C式、UI式,現在則是環形torodial變壓器的天下。有人誤以為台灣不會製造Cut-core變壓器,其實十六年前國內就曾生產並外銷過,筆者也曾採用過。只是工廠後來全力生產環形變壓器,故知道的人並不多,特別是資歷較淺的音響迷或製造商。

EI變壓器有空氣隙air gap,易造成高磁阻,使密集磁束容易外洩,R-core鐵心就能消除空氣隙。環形更理想,不僅損耗低、效率高,體型也比較小,故Hi-End機差不多都採用環形變壓器。你可以不喜歡環形,但必得承認它是目前晶體機的主流。不過環形也非零缺點,它的「抗磁飽和力」較低,故容易引發高頻干擾;若從另一個角度說,環形變壓器對交流市純淨度要求較高。因此許多環形變壓器都外加隔離金屬罩,或是將它獨立裝箱避免干擾。

在香港,曾有人做過這種實驗,故意將環形變壓器的金屬外罩拿掉,發現擴大機的音質有明顯改變,拿掉前聲音比較平淡,拿掉後聲音比較鮮活;實驗機種是美國Mark Levinson No.23後級。

變壓器在工作時也會振動、會發熱,若異常發熱就非好現象。但要先確定熱源何在,以免冤枉好人,例如有時是因機箱傳熱所致。環形變壓器的振動相當出名,甚至十數萬元的進口機,如Audio Research、Aragon,一公尺外都能聽到變壓器振動聲。消費者的態度是:振動聲理應沒有,即便無法消除,此振動聲絕不可被放大電路撿拾,再經由喇叭散發出來。

輸出變壓器和電源變壓器不同,電源變壓器沒有阻抗的要求,輸出變壓器卻有。真空管輸出變壓器,特別是單端輸出,幾乎都採用EI形,因EI有空氣隙。所以管機的世界,仍以EI變壓器為主流。晶體機後級99%沒有輸出變壓器,McIntosh是唯一的例外,並且堅持採用。

前述環形變壓器對AC電源的純淨度要求較高,要如何量測府上AC電是否乾淨?三用電表是量電壓,完全無意義。至少要用示波器觀察AC電壓60Hz的正弦波波形有無失真?相信我,可能會有肉眼可看出來的失真。

電流設定與工作類別

請務必建立負載load的觀念。不考慮線材,前級的負載是後級,後級的負載是喇叭。前級驅動後級,後級驅動喇叭,都要送出足夠的電壓。前級要提供多少電壓才足以驅動後級?大約2V就可讓後級滿功率輸出,很少會超過3V,誇張一點,就說4V好了。後級是高阻抗輸入,有多高?一般都設定在47K左右,再與前級輸出阻抗併聯,也有23.5K(電阻併聯阻值降低,串聯則阻值增加)。OK,我們可以想像,將4V電壓接到一只23.5KΩ(歐姆)電阻上,那流過此電阻的電流就是4V/23.5K=0.17mA(I,電流,A,安培)。依照A類的條件,必需是峰值電流的一半,故0.17mA×1.414÷2=0.12mA;寫成純中文就是:零點一二毫安。

1A=1000mA,所以0.12mA的電流太低了,甚至1mA都還不到,因此胡亂設計,前級也都是A類的。Pass的後,其輸入阻抗只有10K,與前級輸出阻抗47K併聯,也有8.2K,依歐姆定律計算,4V/8.2K=0.49mA,所以純A類的條件也不超過是0.49mA×1.414÷2=0.346mA。

但實際設計時,不到1mA的電流是不行的,因為電晶體可能會因電流太低無法導通,晶體不導通就不能正常工作,有時還會引發雜音;故前級擴大機可以說都是超-超A類。

你一定注意到前級擴大機從未標示輸出功率,因為無此必要,但卻會註明最大輸出電壓。前級的輸出是電壓,這與後級大不相同,後級的輸出是瓦--W(V×A)。於是當後級接上喇叭,問題就多了,因為不單是阻抗,還受效率高低的影響。現在暫且拋開效率因素,我們只談阻抗。為方便說明,以單聲道機種為例。若是200W輸出,就表示接上8Ω喇叭時,擴大機最高會送出40V不切割電壓,40V/8Ω=5A,故5A×40V=200W;倒過來算,也可以知道200W的輸出電流是5A。

假設喇叭阻抗由8Ω降至4Ω,40V/4Ω=10A,而10A×40V=400W!你看,雖然擴大機還是同一台,但負載阻抗降低一半時,它的輸出功率卻提升一倍。但我們要關切的數字不是輸出功率而是電流,由5A至10A,看似簡單,卻非每台後級皆能如此。再假設喇叭是2Ω,那輸出電流會高至20A,若後級擴大機的電流驅動能力不足,就無法避免電壓切割的產生。所以大電流擴大機就成為目前Hi-End機主流,甚至有些巨無霸進口機,8Ω負載300W,而接上1Ω負載,輸出功率就有能力提升至2400W!

喇叭阻抗降低有兩種情形,一是換用阻抗不同的喇叭,一是同一隻喇叭,在動作時隨著頻率改變阻抗,某些喇叭更是明顯。請特別注意:擴大機的輸出電流和擴大機的消耗電流是兩回事,不可混為一談。以前述擴大機為例,接4Ω喇叭輸出電流是10A,但這台擴大機的消耗電流還不到2A。消耗電流是看AC電源這端,喇叭是後級擴大機的負載,後級則是電源插座的負載,消耗功率除上110V才是消耗電流。

輸出電流大、消耗電流也大,百分之百不是真空管機,而是少數需要幾個人才能抬的電晶體機。輸出電流高,宜接用粗壯喇叭線以降低阻抗;消耗電流高,也不宜選用太細的電源線。同一台後級,在歐洲地區使用可以用較細的電源線,但賣到日本就應配粗電源線,因日本的交流市電是100V。或許你又說:真空管燈絲要吃很高的電流,所以很耗電。一支6922的燈絲電流要330mA,三支就接近1A,故管機變壓器,燈絲電壓要用粗線,屏極電壓用細線即可。正因燈絲消耗電流高,所以電路板上燈絲電壓銅箔要寬,否則有可能會引發哼聲。

但真空管輸出電流極低,還不是普通的低,常以mA做計算。而電晶體,只要是功率放大用,隨便都有7A。由於喇叭是低阻抗負載,以電子學的立場言,真空管並不適合做後級。有人用250W管機推Dynaudio喇叭,但發現推不好,換成150W晶體後級就一切搞定,原因就是管機後級沒有輸出電流這種規格,它是電壓控制元件。當然,管機後級有輸出變壓器,它可以將高電壓、低電流轉換成低電壓、高電流,但以電流負載傳輸,還是以半導體元件直接。

再談純A類擴大機的電流設定,其條件也與「負載線」有關,比較通俗而實際的說法是:輸出峰值電流的二分之一。比較學術性的說法是:在無訊號或訊號週期,集極360°均有電流。聽起來似乎很簡單,做起來卻非易事,你得先解決散熱的問題。

有兩個疑點可探討,一是有沒有純A類線路?二是純A類能否將失真徹底消除?以技術者自居,筆者常會說放大線路沒有A類或AB類之分,當靜態電流設定在峰值電流一半時就是A類,反之就不是A類。再以上述200W後級為例,8Ω負載輸出電壓是40V,輸出峰值電壓就是40V×1.414=56V,故輸出峰值電流是56V/8Ω=7A,故A類之電流設定是3.5A。

不過是3.5A,看起來也沒什麼。但A類200W要施加約±75V的工作電壓,3.5A×75V×2=525W!200W輸出,卻超過500W的消耗。

因電流大、熱度高,所以A類後級一般都在50W輸出左右,以免弄成龐然大物。AB類的電流設定就小得多,幾乎都不到1A,熱度方面也溫和許多。但AB類偏流低,那也是指靜態偏流或無訊號偏流,它是最低設定點,在工作時,其偏流也會隨著輸入訊號的增高及低頻出現而上升;但是當無訊號輸入時,偏流又會回到設定值。

電晶體後級輸出,目前幾乎都是互補推挽輸出結構。若推挽輸出功率晶體不施加任何偏流─0 bias,其輸出端會產生交越失真,以示波器觀察,輸出波形的上半波與下半波不能完美結合,會錯開接不上。A類固然可消除交越失真,但設計妥當的AB類也絕對有此功能。而且擴大機的失真成分不只交越失真一種,因此千萬不要將A類捧為萬靈丹。

現在的消費者愈來愈聰明,已經會問輸出電流是多少?這很難準確的回答,有些進口機在說明書上印的數字是海闊天空。輸出電流可經由實測知道,絕對不是將功率晶體的集極電流當成輸出電流,這是欺騙。例如英國Audiolab 8000A綜合擴大機,宣稱輸出電流17A,它是將2SA1494/C3858功率晶體的最大Ic當做輸出電流,這是誤導消費者,最多只能宣稱10A。

若不是大電流擴大機,接低阻抗喇叭會燒嗎?可能性很低,在測試時,接低阻抗純電阻可能會燒,但接喇叭卻不太會,因喇叭是抗性負載。

B類擴大機就非常少見

在電子學上,效率甚高的B類放大是不適合音頻擴大機使用。由於輸出級在無訊號時工作於截流點,完全沒有偏流,故絕對不發熱,也絕對不振盪,但交越失真就不能避免。按理,音頻擴大機是不會採B類設計,但音響市場上曾經出現過,而且還人人說好聽。

此產品是英國製造,Naim的Nait綜合擴大機,設計者為了消除因交越失真引發的刺耳高頻,只得將正常高頻大量衰減---1KHz就開始衰減,犧牲高頻細節換取永不發燙。此綜合機也內置散熱片,但純為增加重量用。 很多滿腦子只有A類的人,聽到這台英國機器也都讚美好聲,但卻不知它是工作於B類。

單端、推挽及差動

通常我們談論擴大機的電路結構,經常是看輸出端及輸入端,特別是輸出端。晶體擴大機輸出結構,目前幾乎都是SEPP-單端推挽,這是全對稱式結構。而真空管後級,則是推挽及單端兩大類。你可能會覺得奇怪,真空管的推挽和單端是兩樣東西,為何電晶體能夠將單端和推挽搞在一起,成為一種電路結構?這就是電晶體和真空管先天性性之不同,電晶體有互補對稱元件,真空管卻沒有。

真空管後級,特別是國產品,能看到的幾乎都是單端single-end的天下。單端的輸出功率低、頻寬窄,但搭配高品質輸出變壓器,細節很豐富。單端的輸出變壓器要有空氣隙,故環形不適用。推挽的功率較高,兩端延伸較佳,但細節稍差。

Push-Pull推挽管機後級的輸出變壓器不需空氣隙,但有人想到:若是推挽管機採用具有空氣隙的輸出變壓器豈不兩全其美?美國似乎也有這種產品上市。單端好,還是推挽好?只要設計得當都有好聲,不良的設計都只會帶來衰聲。國外管機名廠,有的單端及推挽都做,有的只做推挽,甚至連超級管300B都不用,例如Audio Research。

晶體機原本都是單端推挽全對稱式,但最近卻有人吹縐一池春水,此人即是頂頂大名的尼耳頌‧帕斯-Nelson Pass先生。Pass自組新公司後,推出的前、後級都是單端輸出放大,而且採用全MOS FET,線路結構也很簡單,讓很多管迷暗自歡喜,因為不但是單端,也是simple is the best。

單端頻寬窄,不是隨口說,而是可經由數學公式驗證。至於線路的簡單或複雜,也絕非簡單就是美,或少隻香爐少隻鬼一句話帶過,因絕大多數Hi-End機,其線路設計仍走複雜路子。Pass的高級機種不採單端,又走回差動放大結構就是明證。其實Pass單端MOS後級擴大機在美國上市已超過10年,但賣不出去。有位聰明人接手銷售,他專挑管機打,十打九贏,所以很快就聲名大噪。Pass後級與真空管後級相比,自然是贏面居多,但與Brumaster相比,就輸一大截。

輸入結構,晶體機以單差動及雙差動為主流,屬於電壓回授;少部份採用推挽。自從John Curl首次在JC-2前級上採用FET單差動,往後FET單差動或FET雙差動就被大家習用。

Push-Pull Input推挽輸入很少人用,屬於電流回授,頻寬較寬,元件要嚴格挑選配對,否則問題百出。在台灣,只有筆者在用。推挽輸入,並非正確名稱,應該是「非差動式全對稱輸入」。推挽輸入沒有共模失真,但設計困難度較高,故一般人不敢輕易嘗試,筆者慣用全對稱FET推挽輸入。可能是筆者用此名詞已有一段時間,故很多人也跟著用,將「推挽輸入」也掛在嘴上。由於筆者常會公佈線路,故最近似乎有國產廠商推出「FET推挽輸入」前級上市銷售。

一般常用的電晶體是bi-polar雙極電晶體,它有NPN及PNP互補對稱元件,場效應電晶體FET及金屬氧化膜場效應電晶體MOS FET則有N-ch及P-ch互補對稱元件,這是真空管完全不具有的特性。雙差動是全對稱互補放大,單差動就不是。有些設計者只用單差動而不用雙差動,考慮主因是NPN及PNP的特性並非完全相同,Pass的單端擴大機,全採用N-ch的MOS FET,除配對容易外,也顧及P-ch的特性比較差。

精確的挑選配對非常重要,不論電晶體或真空管皆是如此。很多進口機的功率晶體配對非常隨便,誤差甚高。因精確配對很困難,為了降低成本,只好提高誤差率。

音量衰減器的阻值及品質

前級擴大機具有音量調整功能,所採用的音量衰減器又位居訊號路徑上,故對音質表現有直接的影響;大致上音量衰減器可分成傳統旋轉式、馬達驅動式、電阻級進式及數位控制式幾種。

旋轉式音量以日本ALPS最多見,其材質是碳膜(或金屬皮膜?),品質穩定價格也低廉,日本東京光音TKD及英國P&G則都是導電塑膠式conductive plastic。導電塑膠音量價格較高,英國P&G價錢更貴,一只音量衰減器有時可以買一台CD唱盤。歐美進口機常用一種白色小型音量衰減器,其材質是陶瓷,但也有導電塑膠式,外觀完全相同,得依型號辨認,美國Dale及法國Sfernice都有這種產品。馬達驅動則是配合遙控,與材質無關,據筆者所知,好像只有ALPS生產馬達帶動式音量。

級進式音量是用波段加裝電阻製成,音質優劣,除取決於電阻外,波段的段數更是重要。個人認為23段的級進式音量是個安慰劑,十多年前日本Sansui早就證明一定要71段以上才有實際效能,沒71段至少也要49段。多年前,英國Hi-Fi News&RR雜誌上有人做實驗,以電阻分段式與P&G相比,結論是要128段才可以!

數位控制式音量已逐漸出現在高價位歐美機種上,它具有兩個意義,一是數位控制精度大幅提高,二是即使純聽音樂不玩AV,遙控操作勢必不能避免。

音量衰減器有阻值及曲線之分,用於音量大小調整,不論傳統式、級進式或數位控制式,都應該是對數型,通常是A type。有些國產品故意用直線型B type做音量衰減,轉一點角度音量就很大,讓消費者誤認擴大機推力十足,其實是音量在搞鬼。對數型A type在某些國家是S type,這並無統一標準。但音量衰減器如同相機的鏡頭,不要最大也不要最小,若轉至中間附近位置,比較容易得到較好音質。

晶體機前級的音量衰減器,阻值都不會很高,大概在10K左右,其值與後級負載阻抗有關。日本YAMAHA曾發表過白皮書,聲稱音量衰減器阻值以8.2K為最佳,但此阻值勢必要訂製。真空管前級之音量衰減器,阻值比較高,有時高到100K以上。能不能用低一點阻值的音量?國內管機製造商雖多,據筆者瞭解,他們只是依照前人做法,根本不敢嘗試低阻值音量衰減器,其實用10K絕無問題。

10K沒問題,是指阻抗匹配沒啥問題。但當訊源機器有DCV直流輸出時,10K的音量衰減器就比較容易引起雜音。假設某CD唱盤有2V直流輸出,它會在10K音量衰減器上流過0.2mA電流,造成2mW雜音。若2V直流輸出不變,當音量衰減器改用100K,則只會造成0.2mW的雜訊。

音量衰減器是可變電阻,阻值誤差比固定電阻高出許多,大約是20%。立體聲前級通常只採用一只兩層式音量衰減器,此時就要考慮連動誤差的精確度。阻值誤差和連動誤差是兩回事,不可混為一談,故以三用電表測音量阻值沒有什麼特別意義。連動誤差以dB表示,一般品大約在3dB左右,高級品是1dB,若特別要求訂製,可以降低到0.5dB。

連動誤差高,在實際使用上會不會一聲道聲音大、一聲道聲音小?音量衰減器,左旋到底及右旋到底,這兩段區域的連動誤差最高,愈往中間位置轉就愈平順。向左旋,音量最小,但衰減率最高;向右旋,音量最大,衰減率最低。這兩段狀況很極端,應避免停留。所以「九點鐘位置聲音就很大」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十一點鐘位置才比較好聲。

關於音量衰減器的阻值,雖然10K沒問題,但考慮衰減量,我的看法已與以前不同,20K似乎比較理想。因為5K~10K的衰減量大約是70dB,20K~50K是80dB;衰減量應該不低於80dB。

平衡式輸入的目的

Jeff Rowland曾發表過一篇文章,說明平衡式的好處,可消除共模失真,提高共模拒斥比CMRR。其實降低CMRR的方式有很多種,例如施加穩壓,或採用高阻抗恆流源,根本之道是不要採用差動放大以徹底消除共模放大。前述非差動式的推挽輸入就不會產生共模放大,Jeff Rowland似乎也逐漸瞭解,在最top前級擴大機上,反而改用變壓器做平衡式接續。

目前最流形的RCA端子,最被人垢病的是拔插時產生脈衝,以及高頻響應不夠,不適合數位及視頻輸出。但這幾年RCA插頭插座也進步許多,高級品都是鐵弗龍teflon絕緣,電容量都比以往低,所以CD及DVD的同軸數位輸出不一定非得採用BNC插座。但BNC及三端Cannon/XLR平衡式端子都可以鎖或扣緊,比RCA接觸確實。BNC插入時是負端先接,拔出時是正端先離,故不會產生脈衝。有一種具專利的RCA插頭,也是插入時負端先接,拔出時正端先離,也不會產生脈衝。

平衡式接駁,除正相訊號及地端外,還要多出負相訊號。正相訊號是Hot,負相訊號是Cold,地訊號是GND。純平衡式前級,其放大電路應有四組,每聲道兩組,此時音量衰減器為四聯式。由於純平衡式前級製作不易,故一般具平衡式端子的前級,常採用簡單的反相電路,將正相訊號反轉為負相訊號。不用反相電路,用變壓器也可以,因此時是1:1傳輸,不需電壓增益。但質優變壓器不便宜,例如Jensen,比反相電路還貴許多。後級的平衡式輸入有時音質不佳,主要的原因是未做阻抗修正,因為正確的阻抗補償也非易事。但長距離傳送,確實仍以平衡式訊號線接駁較佳。

惱人的哼聲與絲聲

許多英國製擴大機,或是大多數真空管機,在無訊號輸入時就會透過喇叭發出哼聲或嘶聲。這種多出來的聲音理應避免,它絕對會對正常樂音造成不良影響,消費者應養成基本判斷能力。方法是:先將CD唱盤電源切掉,將前級音量旋鈕左旋到底,然後貼近喇叭聽高音及低音單體有無異聲發出,人耳距離喇叭30公分時應該聽不到任何哼聲及嘶聲。可是喇叭效率有高有低,高效率喇叭的嘶聲hiss-s-s-s及哼聲hum-m-m-m都比較明顯;這也與環境(背景)噪音有關,用儀器實測比較準。

第二步,將前級音量慢慢右旋至最大,若哼聲及絲聲仍聽不到,是優良品;若哼聲及絲聲隨著音量轉動變大,就特別小心。有人一生伴隨哼聲聽音樂,但聽到的並非正確的music,自己卻渾然不知,還到處吹噓。

不僅哼聲及絲聲,早期有些擴大機在切換訊源時,還會因脈衝發出「碰」的聲音,這絕對是設計不良所導致。有些機器以繼電器做切換,根據莫非定律,表示原設計可能有問題。

大功率後級在開機時,常會因主濾波電容器瞬間充電讓屋內電燈「暗」一下,有時也會帶來電流衝擊,而且開機、關機次數多,也容易燒毀電源開關,因此都有保護措施。少數前級擴大機未設電源開關,電源線接上就永遠處於工作狀態。此時千萬不要以延長線來關機,那是很危險的。

低輸入阻抗的優缺點

真空管及FET、MOS FET都是高阻抗元件,但與電路的輸入阻抗無關。Pass單端採用MOS FET,但輸入阻抗僅10KΩ,而Cello則高至1MΩ,1MΩ=1000KΩ。將輸入阻抗壓低,阿貓阿狗都會做,但將輸入阻抗拉高,然後又不會出問題,就很困難。從純技術觀點來說,降低輸入阻抗是保護自己,也就是說,若該機提高輸入阻抗,放大器工作可能會不穩定;故以技術能力言,Cello優於Pass。

後級的輸入阻抗低,前級會比較難推,但影響還不是很大,而且低輸入阻抗後級也不多見。高輸入阻抗,最明顯的缺點是雜音大,若能做到完全沒有noise,那就是本事高。

電源分離及電池供電

進口高價前級擴大機,差不多都是兩件式,多出來的就是電源供應機箱。由穩壓電路到放大電路的連線,絕對是愈短愈好。因此電源箱應只有整流及濾波,其電壓送入放大器機箱後再做精密穩壓。有某國內廠商銷售真空管前級,電源獨立供電,但哼聲依然無法去除,就是穩壓與放大器相距太遠。電池供電也是一樣,電池特性更難掌握,更應再經穩壓。

穩壓電路有簡單也有複雜,某些電路並不要求精密穩壓。一般說來,前級都有穩壓,後級大多沒有穩壓,如果有,也不含輸出級在內。因為整台後級都施加穩壓,那穩壓比放大器還複雜。

其實電源不一定要獨立裝箱,將放大器和變壓器裝在一起,只要處理得好,一點哼聲都不會有;若處理不當,電源分離也依然毛病百出。此道理很簡單,就如同有些綜合擴大機,其音質比前、後級分離還要好聲。

採用電池做主電源,音質表現通常會比較好,但市面上能買到的鉛蓄電池,體型都很龐大,而且也需要充電電路。真空管機的高壓比燈絲電壓重要,但高壓幾乎不可能採用電池供電。另一種選擇是電腦不斷電系統,但要選購On-Line在線式,它的輸出是正弦波而不是類正弦波。

被動元件的選用

若是國產品或套件,類似電阻、電容這些被動元件,很少人會用台製品,因消費者會排斥。其實國外很多銷售發燒電容、鍍金端子、發燒線材的公司,常只是擁有品牌及辦公室,工廠就在台灣、印尼或馬來西亞。德國Restek就採用台製電阻,但音質並不差,整體表現比Holco還棒!

電阻的選用,重要的不是誤差低,而是雜音低、電感量低,某些時候特別要求是無感電阻。因電阻引發雜音的機率並不高,擴大機發出嘶聲,常是因變壓器、接地不良、高輸入阻抗,及電流設定不當所引起。在擴大機中,電容也很常見,有平滑濾波、反交連、旁路及交連幾種作用。生產電容器的廠商也很多,品質及價格也不同。我知道國內有某位評論員極度厭惡日製電容,但試聽採用日製電容的英、美進口機,卻每次都是滿紙讚美;完全在欺騙自己、消遣讀者。

有一陣子在台北光華商場地下二樓可買到Avalon、Infinity、McIntosh喇叭分頻器中使用的名牌電容,它們都是台製品。你會憂慮它的品質嗎?無此必要,因為台商是根據國外列出的規格製作,品質絕無問題。現今資訊發達,時日一久,消費者終究都會知道真像。

改機及自己裝

有人專門做改機生意,但決定改機前請做好心裡準備:就算是只更換電源線,也會喪失代理商提供的售後服務。改機有不同的層次,低手只能換換電容、電阻或焊錫,常是改變而非改善。高手是先瞭解電路及電壓、電流的設定,然後才動手修改。由於廠製機是大量生產,為降低成本難免有所妥協,故改機也有其道理。但改機應尋求高明,否則花了錢只能換取不一樣的聲音,那不如不改,還能保有售後服務。

高手不多,低手卻不少。電路搞不懂,就只會改保險絲、電容器。我曾經改過英國Cyrus 2綜合擴大機,它的MC唱頭放大器有哼聲也有嘶聲。若是交給低手改,一定是把電容器加大,似乎這是唯一途徑。我不是低手,檢查過後發現是電流設定過大,將1.5mA弄成15mA;也就是說有一只恆流源電阻裝錯了!應該是12K,原廠插上1.2K,故電流值提高10倍。將正確電阻裝上後,哼聲及絲聲都不見了。所以高手改機,一定是從電路下手,而不是從元件更換下手。

自己動手裝也是方法之一,國內各式音響套件品質也不差,也有完善的組裝說明,非科班出身的入門者也能一次就成功。但現在的自己裝,已不是為了省錢,有時比買進口機還貴,它可以提供高音質及滿足你的成就感,例如本公司供應的套件,比日本原裝進口還貴。當然在品牌形象上,購買進口機還是遠比自己動手裝有面子。

一個小小的測驗

入門篇及進階篇看完後,希望你能將高阻抗負載與低阻抗負載分清楚,後級是前級的負載─屬於高阻抗負載,喇叭是後級的負載─屬於低阻抗負載。文末來個小小的測驗,很簡單,用想的就行,不必動用紙筆。

假設你有前級、後級、喇叭,但聆聽室很深,深到20公尺。而為了連接此三件器材,此時閣下只有兩種選擇:一是18公尺長訊號線配2公尺長喇叭線,二是2公尺長訊號線配18公尺長喇叭線;請問你選哪一種接線方式?




 



正確答案是第一種,訊號線可以長,但喇叭線要短,因喇叭是低阻抗負載,連接線愈短愈好。我使用的前級至後級訊號線具方向性,公司裏的訊號線長度是5公尺,家裏更長到7公尺;放心,no problem!                                                        
─本文完

 
<font color="Silver">Source: CDM9pro/CDPRO2/LX55/XMOS
DAC: 雙ES9018/雙TDA1541A/雙TDA1547/
雙AKM4399/雙WM8741
Pre: DIYMarantz/DIYAudionote M7
Amp: 300B/ICEPOWER250A/UcD400 dual mono
SPK: MEZZO6[/colo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成為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允許回帖郵件提醒樓主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Post76玩樂討論區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 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Post76玩樂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 。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權利。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