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tinsly 於 2013-2-15 03:23 編輯
小弟睇完leonspacey以下個POST有感而發.
許志安、何韻詩、王菀之賣碟唔過5千張, 東亞禁止出大碟
老實講,有邊間公司成立,係不是為了賺錢?
歌手簽得一間唱片公司,都叫係旗下員工.
你要公司出多D人工畀你,畀多D服利你,你就要畀D成績公司睇.
最容易令公司記住你,就一定係$$$$$$
你交到數係應份,你爆到數,公司賺到$,老闆就會記得你,就會放心畀更大權力和資源你.
這是不爭的事實.
因此,本地流行音樂歌手,根本不是以做唱片為生,唱片只是其演唱會、其外地SHOW,的一份宣傳品………
你要唱片公司能從出唱片中賺錢,選曲又會更配合市場,更大眾化;相反地,就少了另類,少了突破的音樂.
歌手都係一個藝術家,我相信每個藝術家都會有他的堅持;但藝術家都要生存,都要妥協.
出大碟成本高了,藝術家和公司都不會冒太大風險,選曲便會更保守,驚害怕大眾聽者,寧願不蝕當贏.
不過做單曲或EP,成本低了,就算蝕也不會太入肉,不過你會有機聽到些玩味重歌曲,談討主題也較偏門曲目.
例子:
梁漢文《E.d.M.o.N.D THE MYSTERIOUS ZONE》
如EDMOND新EP,為公司回本有《正氣歌》和《Never》,旋律順暢,歌詞正路.
不過就多了編曲歌詞內容都較有趣的《MMM》和《Delete》;
也可以有歌詞怪怪的《Di Ga Day》;歌詞極端的《反情歌》
還有另一個問題,英皇好喜歡幫歌手出大碟,多於出EP.因為可以分配到多D錢去做宣傳.
不過資源用於宣傳,多於製作,釀成很多大碟唱片質素參次.
若果用被分配的有限製作費,用來製作十首好壞參半的歌曲.
何不用預算做十首的資金,集中做出四至五首曲目???更確保所製造的「產品」一定有高水準,一定有高質素!!!
例子:
連詩雅《MOVIN' ON》
因得5首歌,選曲會更精挑細選,一定係最美最動人的旋律及歌詞,錄音也有水準,因此全碟絕無冷場!!!
總括來說,最好當然係出大碟,整體感強點.耐聽度高點.
不過出單曲或EP,只要音樂能達到高水準便可以了,我都會接受,都會繼續買CD.
用一個最佳例子作結尾:
王菀之《Atmosphere》
只得四首歌,但首首都係頂級作品.
做EP監製歌手選曲會更仔細,同時自由度也高了,因為無做大碟蝕得咁融………令到王菀之這EP,能爭取到藝術勝過商業,一個本地流行音樂歌手,竟用一首勁搖滾的英文歌《Made of Water》為首波主打,完全忘卻所謂音樂頒奬禮的遊戲守則.
EP得四首歌,製作費可以更集中投放於每首歌,除能夠重新編過《生命之花》,更令到做出神級編曲《留白》,做出如此細膩的《皇后餐廳》
做歌曲的成本集中了,可以投放更多資源去宣傳,造就得到三個極岀色的MV
[YoutubeHD]SW3y14rnwLY[/YoutubeHD]
[YoutubeHD]GlNDyGONsXI[/YoutubeHD]
[YoutubeHD]Q_qovInViZw[/YoutubeH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