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樓主 |
發表於 2012-1-21 04:03
|
顯示全部樓層
Nicknick 兄 :
多謝 Nicknick 意見。在我的赤度裡, 我不會因為想改變音色而去更換器材, 我只會從整套系統中, 不滿意或想加強某效果而更換器材, 由於我的工作之便, 在幾處聽歌的廳房中, 可以配搭出很多不同的音色組合, 有時我甚至會去匹配一套用來播某某錄音特別好聲的配搭。Hi-Fi乃玩物, 點玩都得, 大致上, 對於大部份發燒友來說, Nicknick 兄的說法非常正確, 甚至有啟發性, 準確無誤, 高分析力, 通透的前級, 是一整套音響的命脈, 由這個部份作為主幹, 實是不錯的提議, 但個人就會選音樂感重和濃郁味高的前級, 全都是個人口味而言。
但說改變音色的工作, 就要看看整套系統的優劣處, 不能單單從更換 DAC 或 喇叭就能獲得, 更換喇叭是一項重要項目, 舉例說, 小弟一個朋友對其組合的低音不夠, 好明顯就去更換一款低音更勁的喇叭, 初聽非常滿意, 低頻明顯好了很多, 但聽了一個星期, 他發現原有的所有音色項目都有所改變, 就連他過去喜歡的音色都變了, 原先他是想保留原有音色下, 加強低音效果而已..., 最後連前後級都要更換去遷就該喇叭。或許很多發燒友都忽略了一件事, 強大的低音, 刺激兩極延伸, 的確是聽得人好舒服, 但細心想一想, 我們人類的耳仔只能覆蓋 20Hz - 20kHz, 而日常生活裡遇到的事物, 例如和朋友對話、街上的嘈雜聲、巴士經過的車聲、家中電視、隔離屋BB哭聲、老闆罵你的聲、老婆打牌的聲..等等, 全部都是中頻一帶的聲響, 而消防車身旁經過的鳴笛、道路打樁聲、打破玻璃杯等等, 才偶爾超出中頻範圍, 但相對前者所遇到的事, 比例少很多很多。在人類慣性基因遺傳下, 我們大約 20 - 50歲的發燒友, 對中頻是最敏感, 洞悉此頻段細節亦最強, 而我們聽歌, 大部份時間, 大部份錄音都是中頻後段居多, 所以選的器才首先以中音夠靚, 真, 如果能做到, 其他音色環節都不會差到那裡去, 一對紅足半世紀, 每天都有人上網找的 LS 3/5A, 由幾千不斷升值到幾萬, 就是全因它中頻厚潤嬌美, 但從數據上, 它甚至差過一套微型組合的喇叭。點解這麼多人都仍尋找西電 755A ? 點解這麼多人只聽 Cello( 特別是綠底板版本) ? 點解仍有人用著 SP3A 不放 ? 全都是因為"中頻"。
我有一個音響前輩朋友, 在音響圈很有名, 各大雜誌主編都認識他, 當年他用全套 Cello Suite + Paltette + Performance II + TAD 4001/1601, 聽各類型錄音都有很高層次之傳真度, 男聲雄壯有力, 人聲表達像真度疑幻似真, 去年中, 我再到他家, 他已轉用 Accuphase 前級 加 Denon 後級... , 我問他因何會有 Cello 轉用 A+D, 他說 Cello 的高音越來越差, 所以轉用 A+D, 但我聽時覺得高音太多, 而至中頻一帶單薄了, 再看前輩的面容, 已找到惜日不見的歲月痕跡, 現年已70歲的前輩, 因聽覺在高頻一帶已開始退代...。
一天小弟帶著小兒到朋友家中吃飯, 離開後小兒對我說, 朋友家中不斷有些很微弱的 VV 聲, 改天問及朋友原來他家中有多個插市電的蚊蟲滅聲器, 要知道這類滅聲器跟本就是一個超超高頻, 頻率超越人類聽覺, 但小孩就會略略聽到 ...
Jadi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