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yssey 個peak 😪
其實每次做完audyssey 之後,subwoofer 個條curve都會出現peak (+10) 係40hz 個度, 之後就好快急降 ,其實呢個peak代表咗我嘅聆聽空間啲乜嘢? 如果audyssey eq磨平咗之後 對整體聲音 又會有什麼影響呢?🤔 本帖最後由 MDLP 於 2025-1-27 06:54 編輯師兄,唔好太執著啦。睇下面嗰段YouTube片,你會見到人哋玩得咁老練,都覺得autocal出嚟嘅效果其實未必係最好,唔需要日日都做一次autocal。
再者,唔好再執迷右邊嗰幅圖,嗰個只係一個target,並唔係真實修改後嘅情況。其實拉直條線可能仲衰聲。
音響的好聲效果主要取決於環境、器材質素和喇叭擺位。如果僅僅依靠軟件來拉直響應曲線就能達到理想效果,那麼所有參加音響展的兩聲道音響工廠早已經收檔了。
師兄日日做autocal,冇人比你自己更清楚聽得出嘅分別。人生苦短,不如花啲時間睇多兩套戲、聽多兩場演唱會,會更開心。
https://youtu.be/w7YXQ1uPZoQ
講多個事實你知師兄,嗰個autocal系統冇你諗到咁聰明。無論你將地面五隻喇叭疊高成一直線,還是將佢哋嘅位置調亂,甚至反轉超低音相位,佢都會照cal到出嚟,而唔會話畀你知擺錯位。
MDLP 發表於 2025-1-27 07:14
講多個事實你知師兄,嗰個autocal系統冇你諗到咁聰明。無論你將地面五隻喇叭疊高成一直線,還是將佢哋嘅位 ...
依個我認同呀。👍😊 基本上擺得啱唔啱位係好靠自己去評估及家居環境。而autocal 就盡量以你目前的擺位去調教及量度。 本帖最後由 cakecake 於 2025-1-27 13:43 編輯
MDLP 發表於 2025-1-27 06:47
師兄,唔好太執著啦。睇下面嗰段YouTube片,你會見到人哋玩得咁老練,都覺得autocal出嚟嘅效果其實未必係最 ...
似駐波多過似真係低音出40Hz, 呢D情況其實可以試下升下個crossover, 試下用90 or 100, 條線可能會平D, 不過就要用REW check多次結果睇下work 唔 work
之前好似有師兄提議換隻好D既低音, 但樓主無換反而加多隻更加入門既超低音
其實我個人覺得只係幫倒手
(50-60Hz果位跌成差不多10個db, 一係位置or調教係超級反相, 一係超低音唔夠力)
認同MDLP兄, audyssey 個幅修正結果只係用來打飛機用, 佢測到果度有個坑好似有1米咁深, 咁米預計倒返1米水泥落去, 咁米填返平(拉直條線), 合理丫, 但係個坑其實係無底洞佢又無覆檢....
所以有D野真係無得慳(包括器材和調整), 唔夠就係唔夠, 覺得ok只係妥協 MDLP 發表於 2025-1-27 06:47
師兄,唔好太執著啦。睇下面嗰段YouTube片,你會見到人哋玩得咁老練,都覺得autocal出嚟嘅效果其實未必係最 ...
最近都有人 send 尼条片比我睇..
我睇完覺得佢成套機都夾得好好....花左好多心机機...{:6_128:} 多左係因為疊加可以減番
但少左既因為canceling 你加大果個頻率既輸出只會cancel多d 所以加既效果會冇你移位咁有效 cakecake 發表於 2025-1-27 12:57
似駐波多過似真係低音出40Hz, 呢D情況其實可以試下升下個crossover, 試下用90 or 100, 條線可能會平D, 不 ...
師兄,你講得啱,右邊嗰幅圖其實我都唔想用打JJ嚟形容。假設autocal可以填平個坑,都只係局限於cal level,即75dB以下,但睇戲唔係單一個level。超低音一爆起上嚟,突起嘅40Hz會更加誇張,而凹陷嘅頻段只會更加凹陷。
其實樓主有樣嘢要知道,平價subwoofer最多只係畀少少錢買到量感,但超低深潛、分析力、乾淨無箱聲等都欠奉。你有40Hz咁大幅突起,應該更加珍惜,當作20到30Hz一段冇咗,用40Hz突起嚟補返嗰量感。
本帖最後由 MDLP 於 2025-1-27 21:08 編輯
講到對AutoCAL的務實態度,首先,我們要理解技術本質。自動校準系統如Audyssey和Dirac,主要是透過麥克風測量後,用DSP強制拉平頻響曲線,這是一種數學修正的妥協工具。然而,「平直曲線≠好聽」,這一點就像錄音室監聽與家用音響的取向不同。
但也要注意物理限制。軟件無法解決空間聲學問題,如駐波和早期反射。過度依賴EQ修正可能導致相位失真和動態壓縮。因此,拉直條線可能仲衰聲這說法一針見血。例如,低頻駐波如果只靠EQ削減,反而會損失能量感。
再來說說環境與擺位的重要性,遵循「70/30法則」,音響系統70%的表現來自空間與擺位,30%才來自器材與校正。與其每日進行AutoCAL,不如測試喇叭的toe-in角度(微小調整會大幅改變結像),使用簡易房間處理(如厚窗簾、地毯和低頻陷阱),以及手動調整分頻點(因為AutoCAL常低估超低音的分頻需求)。心理聲學告訴我們,人耳對頻率缺陷的容忍度高於人工修正帶來的不自然感,這也是高級兩聲道系統很少使用DSP修正的原因。
關於「儀器派vs.聽感派」的永恆辯論,回應中提到的「音響展工廠早收檔」雖然有些戲謔,但也反映了一個真理:頂級音響追求的是「感性說服力」而非數據完美。例如,英國老牌喇叭常保留中頻隆起(讓人聲更親近),真空管機的諧波失真被認為「更有音樂性」。平衡之道在於先以AutoCAL取得基準,再「以耳調音」微調,如適度增加高頻衰減和手動提升環繞延遲。
最後,說到對發燒友的心理層面觀察,不斷追求「最佳化」反而讓人失去享受的本質。就像攝影發燒友糾結MTF曲線卻忘了構圖之美。實用建議是每月只做一次AutoCAL(除非大幅更動擺位),建立參考片單(如《波希米亞狂想曲》演唱會片段)作為調試錨點,並將80%的時間投入在欣賞內容,20%的時間優化系統。
總結來說,追求「夠好」的智慧,音響是科學與藝術的平衡。AutoCAL如同自動白平衡,能快速修正明顯色偏,但真正觸動人心的畫面,往往需要手動微調色溫與飽和度。與其執著於儀器數據,不如培養「金耳朵判斷力」。當你能聽出某段爵士樂中Double Bass的擦弦質感,或電影Dunkrik中懷錶滴答聲的空間殘響時,才是真正掌握了音響的趣味。 cakecake 發表於 2025-1-27 12:57
似駐波多過似真係低音出40Hz, 呢D情況其實可以試下升下個crossover, 試下用90 or 100, 條線可能會平D, 不 ...
呢個好似好好玩,好燒腦
[https://youtu.be/3EFLkKCcpi8?si=EPwxDJdSRPMhXJAw
https://youtu.be/m6V7Hc6P-W8?si=eUChb1cJaN9vww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