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ceric
發表於 2019-3-11 16:30
本帖最後由 ericeric 於 2019-3-12 04:15 編輯
大家現在都不約而同說現今出的新膠不比舊膠好聲和少噪音(包括啪啪聲和㡳噪),這或許正是有部分放棄重投玩黑膠或不喜歡黑膠的原因,所以世事無絕對,有好多嘢不是非黑即白,你啱也不代表我錯,討論分享總比硬要別人認同或一定要判斷誰是誰非來得開心和容易{:6_142:}
kl122002
發表於 2019-3-11 22:18
ericeric 發表於 2019-3-11 16:30
大家現在都不約而同說現今出的新膠不比舊膠好聲和少噪音(包括啲啲聲和㡳噪),這或許正是有部分放棄重投玩黑 ...
我覺有少少地方要說清楚
不一定是新膠不比舊膠好聲,舊膠在當年新出時一樣可以衰聲 (有時還有退碟事件) , 所以 問題還是回到錄/混音的製作中. {:6_146:}
製作不認真的唱片一定差.
有些新的錄音出黑膠是好聲,
我買過的DG 出的Destination Rachmaninov - Departure /Trifonov, Pink Martini, Buena Vista Social Club 等都不錯, 也沒CD聲感, 也沒有noise, 是很好的出品.
反而比較易中伏的, 就是那些故意在今天重出來賺錢的唱片, 這些唱片的包裝上也顯得薄, 圖樣偏色, 就是感覺中最易發生意外.
patrickwong
發表於 2019-3-11 23:15
ericeric 發表於 2019-3-11 16:30
大家現在都不約而同說現今出的新膠不比舊膠好聲和少噪音(包括啲啲聲和㡳噪),這或許正是有部分放棄重投玩黑 ...
對我來說, 如果重投玩黑膠, 不是為了聽新出的黑膠, 而是要去享受多到不得了的舊黑膠, 演錄皆精, condition 又還好的有大量呢!
kl122002
發表於 2019-3-12 07:40
本帖最後由 kl122002 於 2019-3-12 07:45 編輯
如果聽黑膠, 會發現香港的音樂與外國是有了明顯的分岔位, 約略就是在70-80年代的時候.
以前不少人都會聽古典, 英文歌, 即使本地有仕白戲寶, 灰諧曲, 國語等都沒什麼問題.
70年代起都有不少是本地樂團唱/改英文歌, 大馬歌手, 台語歌等等, 同時又許氐兄弟之下帶起了廣東歌潮. 這時已與外國已流行的搖滾出現了分岔.
80年代受日本文化的影響不少, 不少歌手是用了日式的風格演出, 也流行了電視主題曲.
90年代是4大天王.
反觀外國, 在60年代時已由貓王步入Beatles,中間有jazz, 又有Latin, 之後又有Bee Gees, ABBA 等組合,又有Marvin Gaye, Led Zeppelin 等等,步入了多元化的發展 ,
現在流行的rap, rock, EDM 等都是基於這一方面上的發展.
唱片就是很好的一個記錄證明.
patrickwong
發表於 2019-3-12 10:50
kl122002 發表於 2019-3-11 22:18
我覺有少少地方要說清楚
不一定是新膠不比舊膠好聲,舊膠在當年新出時一樣可以衰聲 (有時還有退碟事件)...
是的, 很多東西都沒有絕對, 不一定是新膠不比舊膠好聲, 要看不同條件下怎樣去制作出那新膠, 我買的那「悲情城市」黑膠, 我已有第一版的 CD, 以新膠出的「悲情城市」比 CD 好聲, 可惜的是可能是制碟或生產做得不好, 使新膠都有噪音及 sleeve 黏合到封套的問題, 如果這黑膠在當年黑膠黃金時期生產, 效果應該會更好。
對於你提到 DG 出的 Destination Rachmaninov 新黑膠好聲, 我又重提我的一個推論, 我比較過很多早期數碼錄音的黑膠與CD, 絕大部份是黑膠好聽過 CD, 以 Telarc 及 Denon 兩大數碼錄音先鋒為例, 它們的黑膠都好聽過 CD。
我的推論是早期數碼錄音的 format 與 CD format 不配合, 例如 Telarc 用的 sampling rate 是 50k, 好似由 50k resample 到 44.1k 是易事, 但其實絕對不易, 可能由當時廠方的 DAC 轉為 analogue 再保留到黑膠更「存真」。
而新的數碼錄音最少是 96k-24bit 吧, resample 到 44.1k-16bit 相對是可以的, 但亦可能利用黑膠去聽回原本的 96k-24bit 會更好。
我自己相信數碼科技明天會更好, 如果解決好現時數碼播放的一些問題(例如 jitter), 應該直接播放原本的數碼 master 檔案會更好。
(現在其實數碼播放已經很好了, 只是非常好的亦是非常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