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rickwong
發表於 2018-1-5 10:34
本帖最後由 patrickwong 於 2018-1-5 13:47 編輯
其實如果一個人要用很多的試音碟去測試自己的音響系統是否合適自己, 而不是用自己一向聽開的音樂去作測試, 就只怪那個人的耳朵不夠靈敏或聽覺有點問題, 甚至他蜝本上是聽音响而不是聽音樂的。
我以前的一位小提琴老師, 他測試自己的音響系統時只需要聽一些舊的小提琴錄音,例如 Kreisler 或 Heifetz 的一些唱片便可以,
我相信現在很多的音響系統當聽到 1812 覺得可以的時候, 不一定可以放出美妙的人聲或小提琴聲,
如果自己一向是聽人聲或室樂例如四重奏的作品, 怎會用到 1812 或鬼太鼓去測試自己的系統, 當然能放得好 1812 或鬼太鼓代表了他的系統在某方面是可以過關的, 但反過來不代表他能放得好自己最喜愛的音樂, 如果自己的耳朵夠靈敏及能把聲音的特性記下來, 聽一些自己一向聽開的音樂其實已經足夠聽得出那系統是否合適自己, 但我們的耳朵大部份都不算是非常靈敏, 而更難的是一般人很難把聲音的特性如文字般記下來,
用上一些特別效果去幫助自己做判斷也是無可厚非的, 但不可以本末倒置, 用一堆所謂試音碟去代替自己慣常聽的音樂。
kl122002
發表於 2018-1-5 13:42
patrickwong 發表於 2018-1-5 10:34
其實如果一個人要用很多的試音碟去測試自己的音響系統是否合適自己, 而不是用自己一向聽開的音樂去作測試,...
老說話 (不知現在還有沒有人說) : 多聽, 聽多了就會明白怎樣分辦, 怎樣去設定自己的hifi
當然這老說話對一班只求音效而不是音樂內容的人並不適用.
patrickwong
發表於 2018-1-5 17:20
kl122002 發表於 2018-1-5 13:42
老說話 (不知現在還有沒有人說) : 多聽, 聽多了就會明白怎樣分辦, 怎樣去設定自己的hifi
當然這老說話對 ...
> 多聽, 聽多了就會明白怎樣分辦, 怎樣去設定自己的hifi
{:1_326:}絕對認同, 有些唱片已經聽了幾十年, 也經歷了自己的 hi-Fi 不斷改變, 當系統有甚麼改動變化, 那種感覺非常微妙, 是要經歷過才明白的。
patrickwong
發表於 2018-1-5 17:22
今天找出了幾張 Decca phase 4 stereo 的唱片, phase 4 stereo 的錄音比較鮮明、帶點誇張, 最初聽古典的時候是幾吸引的, 但當自己的收藏越來越多, 留下來的 phase 4 唱片便越來越少了。但久不久拿來聽聽回味一下都很好的。
kl122002
發表於 2018-1-7 13:49
某日行街, 聽到有人說 <抽煙的女人>, 聞說不易找也不便宜
家裡找了一找, 找到了. 因為覺cover 幾得意而入手,仲有張收據 , 當年(11/1986)只賣 HK$26
然而事實是這個$%# 膠套以前就無乜事, 今日縮晒入去 張 紙皮都取唔出
當年係邊個諗出呢個design 的!?!?!{:6_199:}
kl122002
發表於 2018-1-14 12:11
比起平時說的hifi 發燒黑膠碟, 有時找回這些舊日的錄音一樣好聽 .
歐洲Decca 有Mantovani, 美國CBS/Mercury有Cugat , 個人是偏好Cugat多少少. Cugat 的音樂加入了少少拉丁的風格, 聽起來有點鬼馬.
對比之下Mantovani 的對原曲的修潤有不少 , 不是我本茶.
早兩日家裡的豆丁帶同年紀友人到府玩Switch. 當時我就是在播此張黑膠, 那位後輩步入門第一句就說 "首音樂幾好聽wor!" ,
他在遊戲中途休息時找了youtube, 用手機+app+名貴耳機在找在聽,
佢忍不住問左2個問題 : "點解無出過CD? 點解網上聽唔同聲?"
我說,
哈, 這說是hifi了.
kl122002
發表於 2018-2-4 09:46
笑看市值
最近有位老朋友找了一套舊的任白3寶之一的 帝女花 , condition 麻麻. 因府遇上有意外要急週轉而出讓, 卻是不停撞板.
原本他一花開價近萬, 發覺市面上的承接力不足. 於是漸降, 也隨之如昔日的我一樣在家家拍門叫賣,
朋友說店方的開價如我所料真是不高, 只值七至八百, 最多的一家才 一千.
於是找上了我並問我可不可以友誼接手,又問我到底市值又何. 眼見朋友之急, 我於是給了一筆無償錢.
網上發現交流量也不如想像中的大,
當中隱約地看到懷疑是同一人在不同的地方登post賣同一盒唱片,價位有高有低, 意在走貨, 而且也有了一段時間.是有種已經炒燶了, 又或者是已有貨沒市的感覺.
民間中的唱片鋪老世是不停地在時有說說自己賣過多貴的版本給某人, 這個故事...老實說, 自4-5年前我已聽到, 重覆再重覆, 當中有了一點變型, 不過也離原本的不遠
是不是有水魚被釣所以流傳至今? {:6_138:}
事實這類唱片在賣的一方想一個大數字, 大得令再有錢的發燒友也不一定感興趣, 而賣的一方也還是決意不退, 於是漸漸變成了民間傳說.
2手黑膠唱片我覺價錢上不少已一一摸頂. 也於是在前者摸頂時找下一個, 不停地將一個接一個推上去(最近聞說是Lola 和 Ida Haendel ?)
有種笑話的感概, 似是吃不到曹白就找馬友 ?
old8woman
發表於 2018-2-8 21:36
由於今天的新版黑膠聲音差過原版本,所以令個部份"AAA"原版黑膠炒至天價
是否值得買見仁見智.......{:6_194:}
kl122002
發表於 2018-2-8 23:40
old8woman 發表於 2018-2-8 21:36
由於今天的新版黑膠聲音差過原版本,所以令個部份"AAA"原版黑膠炒至天價
是否值得買見仁見智.......{:6_194: ...
3A的唱片其實是還有不少, 問題是現在的人是以怎樣的心態去聽.{:6_146:}
像是帝女花的, 我覺是人傳人效應. 我八過, 似乎整件事是發生在固定的幾個人的身上. 報紙公開了, 其他人知得更多, 以為按時大量升值,
事實有時候做生意, 就是先囤貨, 做新聞, 然後才做生意.
所以我一直說我對一些黑膠價值的看法是 : 我不覺 + 不會輕易認同.
以前很流行拉丁, 輕音樂, 簡單地說, 以前的一代人是識跳社交舞(望望年輕時的蕭芳芳, 胡楓等人) , 這些輕音樂是跳舞的基本配樂.
比如在以前的北角麗池酒店, 如果你聽到這些音樂, 又有女伴在場問你走出舞池而你又唔識即興一下, 是很尷尬的.
以前行日資百貨, 我也會留意日本的傳統音樂唱片, 當中不缺具有藝術地位的錄音, 比如宮城道雄的 春之海 錄音, 未知大家聽過未? 仲有高槁竹山的 津輕三味線等等
更不用說日本的代表演歌, 唔知有沒有人收藏?
在沒有CD的年代, 自然會特別專注黑膠的重播. 時至今日, 黑膠唱機在一些人的眼裡只是 "為了令唱片發出聲音" 的 機器而已.
如今有些人只是對唱片覺好奇, 大多還未聽得出當中與別不同的奧妙.
其他地方有人曾說過, 聽黑膠/analogue, 在一切正常運作裡, 你扭幾大vol 都好少拆聲,最多只是聽到了唱盤運轉時的摩打聲,
反而數碼的一扭大就好快拆. 特別是A->D 化的錄音; 今日用舊母帶出重出的就一扭大少少甘多就聽到一陣磁帶的斯斯聲, 而且越聽就越發現聲音少了一種樂器大小分明的層次感.
上述這一點, 不假.
我不喜歡CAS, 有人說方便, 免費...之餘此類,
找了同一支舊曲 比如由 Peggy Lee 唱的 Heart! , 在youtube發現不少上載, 有的反相, 有的是mono, 有些播慢/快了, 沒有一個錄音是接近原本我上的黑膠.
在如此連音源處理也錯誤的情況裡, 給我方便又何用? 與其讀錯書, 不如不讀書 ?
old8woman
發表於 2018-2-9 22:20
據說現今黑膠唱片再次流行,原因是多了一班年青人捧埸
但為甚麽他們不怕麻煩要玩黑膠?竟然有人話:"玩黑膠唱片先至夠型".......
而且據知道他們並非真正追求靚聲,只是追潮流..........
但對資深的愛好音樂/音响人士,黑膠收藏的就是音樂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