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R-C被動型RCA/RIAA電子管唱頭放大器【原創】
本帖最後由 Gautau 於 2009-12-13 02:53 編輯小弟在這幾個月才開始接觸中文字的音響論壇,期間卻發覺國內的中文論壇普遍有一现象,都很少會提及和討論關于RCA/RIAA唱頭放大器(當然還有AES 和Columbia 。。。),個人感到似乎可能是错過了黑膠唱片(LP Record)的輝煌年代吧?
而在那時,香港這彈丸之地卻掌握了時代的脈搏,更貴的器材都可找到﹔當時大家都可玩個不亦樂乎 . . . 不過,近年黑膠唱片(LP Record)系統確已少了人玩,看來似是明日黃花矣!
可是,反觀歐美各大小廠家仍十分踴躍,嶄新的觀念層出不窮,線路亦有別于傳统的設計,更大量引入了膽石结合的概念(Audio Research可算是始作俑者),宛若百花齊放,令人耳目一新。
黑膠唱片系统確實使人既愛且恨 . . . . . .
< 1 > 浪費金錢﹕初始的投資極大,唱盤、唱臂和唱頭皆價值不菲,全套的中價設備便足可購買一部很不错的高價CDP(CD唱盤)了。還未計算前置放大器/唱頭放大器呢!
< 2 > 浪費時間﹕單是學習調校唱臂便虛耗不少時間。日後還是要調校、調校、再調校。
< 3 >損耗極大﹕雖然唱頭/唱針有一定的壽命,但如偶一不慎將唱頭 “鋤” 在唱片上時更會兩敗俱傷 . . . . .唱頭可不平宜呵,但绝版的天碟更屬無價之寶也!
< 4 >指標偏低﹕一切的技術指標都比平價CDP差,加上唱片、唱盤和前置放大器/唱頭放大器所產生的噪音,確實令人烦燥不安。
看到黑膠唱片系统的缺點後,不知大家對這系统還會動心不?
遲點會引一段 中、港、臺 颇流行的文章過來,好讓大家參考、參考。
究竟黑膠系统有何優點? 架仔(日本人)說﹕「原音の重现」 . . . . . .一語足矣!
一部小小的唱頭放大器,除了售價令人咋舌外,其內容更足以使人神魂顛倒 . . .
元件方面﹕有電子管、晶體管和集成電路等等。
線路方面﹕單是電子管便有很多不同的設計,若再輔以晶體管或集成電路的話,更感花多眼亂,使人無所適從!
網络方面﹕有被動型和主動型等等。
電源方面﹕有用電池和市電,當然還有不同形式的電路設計和穩壓電路。
元件﹕
除了間中會選用OP-Amp(集成電路)外,個人大多會採用電子管作主力,偶然也會將晶體管加插在線路内,以彌補電子管的不足(主要是節省成本)。至于纯晶體管電路,则玩玩便好了。
線路﹕
一些簡單的設計(如共陰電路),雖然只用上了三支電阻,但如經過細心計算的話,其實效果也會很好。
對噪音有要求的,會選用共栅電路,例如MC頭的前-前置放大電路(Pre–pre Amp)。
共屏電路多用在低輸出阻抗/大電流的地方(陰極輸出),或用在重電容量負載的地方(SRPP)。
由于SRPP的設計本為電話系统所用,隨後用于有線廣播、再為有線電視而設(英國麗的呼聲). . . . . . 當時仍在二戰期間,英國的電臺都會被德軍炸掉,為免通訊再被切斷,便只有採用有線系统。并非如一些簡體字論壇所言,屬日本大師所創 . . . 因他們(日本大師)亦從未提及有此創作一事(他們當時可能尚未入學)。
在1000W或以上的有線系统中,SRPP可算是獨領風骚,但若將SRPP作小信號電壓放大時,缺点便較多,故隨後有 µ-Follower(µ-跟隨器)的出现。
µ-跟隨器的失真較少,抗干擾能力也較强,但可惜多了一支負載電阻關係,電源供應的電壓也较SRPP高,此乃美中不足之處。
ß-Follower(ß-跟隨器)引入了晶體管作有源负载 . . . 個人認為胆味減少了,須要小心計算才會好點。
至于串叠式(Cascode),線性很好,但其輸出阻抗较高、訊號的擺蝠不夠大(與SRPP比较),及易受米勒(Miller)效應所影響。
其實單是陰極輸出(Cathode-Follower)的線路已是五花八門,若加上如上述的各種不同設計,還不頭大如斗?
網络(Equalizing Network)﹕
主要分 Passive(被動型、衰減型)和Active(主動型、回輸/反饋型)兩種,但亦有混合型。
Passive Equalizer(被動型)的線路约有四、五款。在重播音樂時,其定位、三維(3D)、空氣感和速度反應等等的表现為最好–即使RC電路的計算可能并不精準。另外,因沒有了负回輸的介入,故唱頭輸入端的阻抗十分穩定,加上前後兩組放大電路都沒有環路负回輸,相移便可減至最少,致定位、音場、3D等等的優點都可表露無遺–但被動型的最大缺點只是訊噪比略為差點而已!
Active Equalizer(主動型)可分串連負回輸和并聯負回輸。個人比較喜歡并聯負回輸,因其音色比較接近被動型,但可惜其輸入阻抗受到環路所限制,不能太高。英國Quad 的 22、33、44 . . . 便採用了并聯負回輸這一線路設計。
Quad 除採用并聯負回輸外,亦發展了前饋(Feed–Forward,正回輸,如 405 → 909 的Current Dumping)。
混合型則取長補短 . . . . . . 但卻很易便會成為三不像。 本帖最後由 Gautau 於 2009-12-12 06:50 編輯
電源﹕
有直接使用電池供電,亦有採用太陽能供電(須另設光源),以減少從市電引入的干擾。
曾用 NiMH AA 充電池10只,供應與燈絲(要串接電阻或恆流器件),及經升壓電路–整流及濾波後(EB = +400V)供應至 4 x 12AX7 所组成的唱頭放大级。可惜效果不太好(只能維持三兩小時) . . . . . . 但此法確實可行。
除了上述稀奇古怪的意念外,主要仍須靠市電作電源供應。
電源牛(變壓器)很難買到稱心滿意的成品,訂製吧?在英國如要訂製一只40VA牛,價錢絕不平宜(抽頭越多則越貴,雖然品質很好)。所以本人的機器大多用雙牛,外面用一只低壓牛(如12-13V,20~30VA,通常會用12V的檯燈牛),機內用一细功率電源牛(6–15VA左右)反接,將12-13V的低壓升高至115/230V,再用不同的電壓和整流组合,便可取得所須的高壓,供應唱頭放大级使用(此法最少可節省一半以上的金錢,也较安全)。當然,在有須要時,間中也會用到英國的Sowter牛。
整流管與膽機本為絕配,但造價較高,直熱與旁熱的音色又有不同,5Y3 -直熱 與6Z4–旁熱 的分別,只有兩者都用過的才知道。
用整流子嗎?硅(矽,Silicon,Vf=0.7V)、鍺(Germanium,Vf=0.2V)、硒(Selenium,不知Vf為多少,只知Knee Voltage為0.5V)又應如何選擇?
硒堆的線性度較佳,可惜壽命不長(發熱量頗大),也難找到。
未知國内肖特基二極管(Schottky Barrier Rectifier,Vf=0.3V)的發展怎樣?因高壓的仍然非常昂貴。
鍺質二極管的音色與肖特基二極管有幾分相似,較潤,但更難找到 . . . 不似矽質二極管般惡形惡相﹔矽質二極管中,超高速的會好點。
扼流圈(AFC、Choke)有常規的單組,也有雙組繞製。可以的話,盡量採用扼流圈,因其儲能特性頗強,用之不會令人失望。若不打算用穩壓電路、而EB電壓又過高時,採用LC 接法(電感輸入),既可獲得较低的EB,又可起到穩壓作用,更有較高的電流可供應用。
穩壓電路方面,大致可分串連和并聯兩種。若有可能的話,盡量選用并聯電路,效果會好些。
燈絲供應方面,因唱頭放大電路的總增益已超過 60db,若用交流電供應燈絲而沒有交流聲(Hum)出现的話,那麼,這位仁兄便算是高手中的高手了! 本帖最後由 Gautau 於 2009-12-12 07:30 編輯
Passive RIAA Equalizing Network(RCA)
RCA 均衡網絡(又稱RIAA / Orthophonic Equalizer)的線路設計在五、六0年代便已出现﹕RCA 電子管手冊 的附錄中也有實例記載 。。。不過,近年卻忽然被稱為Tweety(Cartoon中的金黃色小鳥) !!??
RCA / RIAA Equalizer的計算方式與AES Equalizer中的Lipshitz算法不同,很難一擊即中,即使其近期被稱為Tweety,但仍未能夠完全掌握到計算的方式。
幸好手頭上有一些AES的文獻,將RCA / RIAA的結果列出,利用其僅有的四個零件數值(但完全沒有文字及算式)不停的推敲,總算將具體的計算方法找了出來應用。不過,過于嚇人的算式若展示出來的話,便只會雞飛狗走,使人趣味頓失!
AES所提供RCA/RIAA的數值 按照比例而成下面的數值
R1 = 9.79KΩ R1 = 293.7KΩ
R2 = 0.789KΩ R2 = 23.67KΩ
C1 = 300nF C1 = 10nF
C2 = 103nF C2 = 3.4333nF
可惜在作模擬测試(Simulator, Spice)時,仍未及Lipshitz(AES Equalizer)那麼精準 – 只有將零件的數值逐少增减,再留意其頻率響應、直至滿意後才作推算。
下面是AES和本人(Gautau)的計算,零件數值的改變不大,但最少仍有跡可尋。
AES (RCA Network)
R1 ( KΩ ) =239.70=2937/C1
R2 ( KΩ ) =19.318=R1/12.40811
C1 ( nF ) =10=Input
C2 ( nF ) =3.4334=C1/2.9126
R1 / R2=12.4081
C1 / C2=2.9126
Gautau (RCA Network)
R1 ( KΩ ) =293.7=2937/C1
R2 ( KΩ ) =23.6699=R1/((2937+78.18)/243)
C1 ( nF ) =10= Input
C2 ( nF ) =3.4328=C1/(2187/(750+0.75))
R1 / R2=12.408148
C1 / C2=2.913087
這設計與胆機非常合拍,即使線路的準確度不太高,但其表现也會中規中矩。
近年,很多大師都嘗試用Tweety的數據來作計算,可惜仍未能有所突破,沒法找出精確的計算方法和數值,誠憾事也 。。。
經本人再三微調後,其結果總算好點﹕重要的關口為 75µS、318µS、2937µS(2187µS+750µS)和3180µS,已可做到誤差最少了。
利用RCA/RIAA的線路結構來作Pre-Amp時,重现出的聲底會较柔、暖,屬慢聲。它與Lipshitz的AES線路結構并不相同,聲底也有顯注分別–Lipshitz給我個人的感覺是冷艷,爽、"行",屬快聲。 本帖最後由 Gautau 於 2009-12-12 06:58 編輯
再付上一代宗師 Lipshitz 計算AES Equalizer的結果
請留意,下列三組數據的分別其實并不大 . . . . . .
放大電路與均衡網絡組合後,Equalizer 的數值會被改變﹕即理論值的均衡網絡并不能直接使用,須再將各零件的數值再作計算,以配合輸入级,才能使唱片中的訊號作正常的均衡和放大。 剛才嗰個表排極都唔掂,再上過截圖 . . . Sorry ! {:6_122:}
本帖最後由 Gautau 於 2009-12-12 07:00 編輯
【三極電子管放大電路】
通常12AX7/ECC83多被選用作電壓放大级,因其增益大,靈敏度高,線性度也好。但缺點是工作電流小、gm低、屏內阻(ra)高,致聲底偏慢和”軟”(但卻膽味十足)。
不過上述的缺點也不難解決:如在每级放大後加上陰極輸出(Cathode-follower)、選用SRPP或µ-跟隨器(µ-follower)電路也成 . . . 但聲音會偏快和”行”(可是膽味少了)。
從特性曲線找出合適的工作點﹕
( 1 )定出電源電壓EB和屏極電阻Ra ,再計算屏流 Ia 。Ia = EB / Ra = 250V / 100KΩ = 2.5mA。
( 2 )在特性曲線的水平方向(EB ,X-軸)找出250V ,及垂直方向(Ia ,Y-軸)找出 2.5mA。
( 3 )在250V及2.5mA兩點處劃上負載線,與曲線群相交的地方處,选取電子管的工作點-Eg(選1.5V)。
( 4 )在 1.5V 曲線與負載線相交處,可找到屏壓 Ea = 173V 和屏流 Ia = 0.77mA。
( 5 )在173V處繪一垂直線,在 -1V及 -2V處各繪一水平線,記下Ia的讀數(1.68mA及0.28mA)。此時,Ea保持不變。
計算﹕gm = d Ia / d Eg = (1.68 – 0.28) / (2V - 1V) = 1.4mA/V
ra = µ / gm = 100 / 1.4 = 71.43KΩ
12AX7 / ECC83 的基本數據
放大系數µ = 100 屏-柵容量Cag = 1.6pF
互導率gm =1.4mA/V (1.6mA/V) 潛佈容量Cstray = 6pF
屏內阻ra = 71.43kΩ (62.5KΩ)
12AX7 放大電路的基本計算﹕
本帖最後由 Gautau 於 2009-12-12 07:02 編輯
12AX7 均衡網絡與放大電路組合後的計算(Gautau)
( 1 ) Co及Rg'放在均衡電路之前
本帖最後由 Gautau 於 2009-12-16 20:28 編輯
12AX7 均衡網絡與放大電路組合後的計算(Gautau)
( 2 ) Co及Rg'放在均衡電路之後
線路圖內的第三行計算中,最後的R2漏了平方,現補回﹕ . . . R2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