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l122002 發表於 2020-3-14 16:11

淺說電源

最近為了CD機而換了數次電源線. 在號稱最中性的Supra 線材中也聽出了不同的音色變化.電源線在我而言, 是好也可以是壞.
良好的電源線可以為機器提供足夠的電力. 你不會為一台 功率達300W 的mono block 插上一條電腦用, 只得0.75 sqmm 線芯的黑色線.
昔日試過近似的事, 會發現線身那裡會有點暖熱, 這是意味了電流過大而且不適合, 甚至在電器安全上也出現了問題.

不同人對選擇線芯的粗幼有不同的見解.
有些人會打開機內, 用卡尺去量機內IEC後的芯的粗幼來決定.
而我就是由power consumption 來決定. 比如依我的Luxman DN 150 來說是 13W, 根據物理法則 P =VI 的計算, 電流 I (A) 即是 13/220 = 0.06A 左右.   
我假定有時候要大一倍的電流也只是0.12A, 事實0.75 sqmm 的線芯是很夠用, 不過hifi 中用的線材最閉找到的幼身線材也是1.5 sqmm , 所以也不得不用 1.5sqmm .

而為什麼有時候 2.5 sqmm 聽起來好似好多一點? 但再大多一點時就很厚聲底不同了?
粗芯粗多一點點時, 也意味了可以給多一點電流經過. 事實當中的也因為粗芯粗而同時當的電容, 電感, 電阻等數字一同改變, 一台數百元的電工用Fluke 萬用錶去一測就可以知道.
(*在自已想測試前是要你要認識一切的電力和相關的安全知識才進行, 不認識的最好先學習*)
不同的線材質料, 織法都可以有不同的數字.
除了負載外, 粗芯粗幼和電阻是相關.電線越長,電阻會增加, 電壓在受用端也就會下降. 之不過hifi 中很少多過數公里的長度, 因此大多時候是可以不理.
所以我比較上還是更信是電感和電容的地方. 然而這些data是很技術性而且敏感的,一般大多的hifi線材廠家也不會提供.
故此同樣是 1.5 sqmm , 2.5 sqmm 粗度卻不同牌子的電源線都有不同的效果.

有些人在裝修新家時, 會把牆內的電源線, 牆蘇都換了.
我反而覺最好還是用最簡單的電源線和牆蘇為最佳, 不然電源就是天生偏了聲, 會令日後在夾線上有點麻煩.

kl122002 發表於 2020-3-21 00:18

豆丁問起了一個我都唔太識答的問題

如果唔電源線/插頭都有唔同聲, 甘的話, 唔同年代的牆蘇會唔會都唔同聲?

kl122002 發表於 2020-3-26 07:37

又講少少煲線
用了Supra 一些日子, 大至上如果你話要煲, 都煲都差不多了. 有人話貴線要煲數百小時才好聲, 對於煲線我都是信D唔信D.
線材唔係陳皮, 陳皮同普洱雖說要是東代才好味, 不過陳得太久就只有香無味. 如果你平生有幸試過一些七十年起的老陳皮同老普洱你就會明我講的是什麼.
又同樣地煲線材就好比你著對行山鞋做break in , 即是平日著住行入行街, 等對鞋墊鞋底軟化而舒服.為了減輕呢個過程, 有人會用煲線機.

之不過比起上面, 有些地方要留意的係
如果你屋企附近有垃圾收集中心, 你只會習慣了氣味而不是垃圾收集中心變香左
好多人錯覺以為煲線越唔妥就越要煲, 事實係你條線唔夾就係唔夾, 條線差就係差.
只有用家在求神心態才拼死去煲, 也順道避一下以為"唔妥"的錄音.

kl122002 發表於 2020-3-31 22:15

Rega 最新出品 IO
http://www.rega.co.uk/io-amplifier.html

之前在外國的hifi show 中已有 的影子, 當時還被叫做 ONE 的 東西. 如今正名叫做IO

IO 比 BRIO 的樣子更簡單, 輸入3組 , 而當中一組是 mm phono . 輸出是 30W (8 ohm)
依然是 Made in England .

https://www.hifigear.co.uk/rega-io-integrated-amplifier.html
光是這樣看, 英磅價換港紙可能都只是4-5K 吧? 這比原先已覺平的BRIO更平 ...
我想這更是挑戰入門hifi 或者個人小型hifi 市場的佔有率
令我很好奇其他廠可以怎樣應對? {:6_141:}

kl122002 發表於 2020-4-4 09:56

本帖最後由 kl122002 於 2020-4-4 10:11 編輯

淡說膽機與功率管的看法

我不知為什麼現代有那麼多人吹奉300B .
事實在以前都有人用來做hifi, 但對比起其他功率膽不算完美. 在聽大場面, 猶其古典時, 可以說是 跟一支細膽的出入不大, 或者一支 EL84 跟上好線路時還好過一台300B.
用300B 去聽Stravinsky 的 The Rite of Spring 會發覺不夠張力,   貝九等都都是不夠細緻.

300B 問世的時代是戰前, 當時連hifi的定議都未有, 當時也只是用來當電話線路用.
Hi-fidelity是在1945過了二戰之後還是 mono時代, 不過因為戰時錄音技術進入民間使用才有hi-fi 定議, 錄音室, 民間於是用多了 KT66同近的東西.
在那個stereo 問世的黃金50-60年代中就用多了KT88 , EL34 等這些同近年代的產物.
後來是小型化, 出了 EL84給收音機用, 還有電視和車用如 "PCL" 起頭的功率管, 直至一切原子粒取代.

在昔日如50-60年代, 你用什麼膽的型號其實也是對人說明了你喜歡的是什麼聲底, 由無線電到hifi的玩家彼此是知道的.
於是看著現今不斷的吹捧非當年的Hifi 常用膽時, 我也真是有點覺奇異. {:6_136:}
唯一可惜的是一些hifi 功率管已不生產, 也令一些沒法用文字描繪的聲音變成不少人的回憶.

一斤花生@G 發表於 2020-4-5 21:13

kl122002 發表於 2020-4-4 09:56
淡說膽機與功率管的看法

我不知為什麼現代有那麼多人吹奉300B .


師兄想問問Elicit-R 側邊散熱位 好多塵~我用棉花棒都清唔到~

想開蓋清...但係上網睇番開左上蓋都係清唔到~ 我睇人地開上蓋 側邊散熱位都係唔直通.入線部機入部......都係有層野隔開左~ 請問可以濕小小棉花捧清下D塵嗎?

kl122002 發表於 2020-4-5 21:34

本帖最後由 kl122002 於 2020-4-5 21:37 編輯

一斤花生@G 發表於 2020-4-5 21:13
師兄想問問Elicit-R 側邊散熱位 好多塵~我用棉花棒都清唔到~

想開蓋清...但係上網睇番開左上蓋都係清 ...

你甘快有甘多塵...??
我果邊因為塵唔多. 是有少少的, 平日用除塵掃掃一下表面就OK了.散熱剛看過, 是佔了少少但唔多, 所以暫時無打掃過....{:6_123:}

Elitic-R 的開蓋圖我都在網上見過, 但果度真係去唔到散熱區 (左右兩旁) .
**同時我不認為拆開部機是合理的舉動. **
因為你我都不是Rega 工廠的人, 手上沒有組裝圖, 也沒有被訓練過如何組裝.
何況 amp 是一個用交流電的東西, ***所以沾了水的棉花棒都是不應該使用*** ,萬一發生意外是非常不好的事.

我建議有 3 個:
1, 你可以先打去代理問問怎樣處理, 他們一定有答案, 何況你的機還在保養期內. 不要破壞保養.

2, 或者可以用罐裝壓縮氣 (就是什麼都沒有, 只有壓縮左的空氣) 用紅色伸出來的幼管探入散熱位吹下?   吹走D塵?{:6_141:}
罐裝壓縮氣好像是這樣子的:
https://www.poor.hk/products/hakuba-nf350

方法(2) 只是我想出來的,建議你可以一同問下代理得唔得.

3. 可以在 Twitter 問一下Rega, 佢地的 twitter ID 係 @RegaResearch
我相信佢地一定有辦法. {:6_165:}

一斤花生@G 發表於 2020-4-6 08:06

kl122002 發表於 2020-4-5 21:34
你甘快有甘多塵...??
我果邊因為塵唔多. 是有少少的, 平日用除塵掃掃一下表面就OK了.散熱剛看過, 是佔 ...

好~唔該~

kl122002 發表於 2020-4-9 09:17

本帖最後由 kl122002 於 2020-4-10 09:04 編輯

略說換膽

不知為什麼近年好多人都主張新膽機入手後要換膽
好似不換不行, 不換的話自然會被認為是不懂膽機藝術, 於是不論新手老手都一齊拔, 成了一種空氣的存在

我不知這是從什麼地方來的理論。
見過有新手(有多少少銀兩) 跑去買了一套套舊mullard 和gec 膽摸走原本新機上的全新膽。
起初一個月內是不錯且過癮(對他而言),
上個月就問我好似一邊大細聲,又有一點點noise,
於是又再入手一套 , 平息了一陣子後,
昨日又再對我說, 感覺聲音不對路不平衡。 說是當是用錶測過是一組組pair的。 他回去賣膽的地方再測, 果然一邊是跌得片預料中快。
於是我說, 在跟他人建議弄bias 等等前插回原裝膽看看。 如是者兩個月了也 一點事都沒有, 反而是耐聽左 。

只能說舊膽是很吸引人的陷阱。
一支舊膽有時比想像中壞得快, 有些壞了也不知的反而會增加其他機件的負載而提早壞 ( 電容, 牛等等)
而一台新膽機中因為廠方一早依跟機新膽set好了bias 等的原意是不必用戶操心, 不過卻不預用家會換膽的情況下於是年事變得復雜了。
如是者想在新機玩舊膽朋友請多多留意。

kl122002 發表於 2020-4-11 12:24

略說KOL

到了這星期我才大概知今天說的"KOL"是什麼. {:6_136:} 大概如果用以前的說法, 就是 "某某老師"吧?
"某某老師", 前輩的尊稱是在60年代起步有了. 昔日講Hifi 的人不多, 而且大多用字是英文的情況下更是少人研究 (除了修讀當年電工學 / 電聲學的一眾) . 於是當時的雜誌還是會尊稱對方為 "某某老師", 乃因這眾等前輩是真的為大家把原本的英文中找到了較佳的中文翻譯, 也分享了當中的心得.

近年的KOL也有點像是這樣子吧? 不同的是大家可以在網上各式各樣的發表己見. 人們的習慣也改了也讀文字變成了看有聲有畫的錄像.
事實上我不太願看近10分鐘的介紹片, 可以的話我想去讀一篇3分鐘讀完的文章比較好.

眾多KOL中有個別一兩個又倒是因為某本雜誌的週年展覽後留意一下, 只是都已失了興趣. 借人家的簡言:
由原本的"心機"已變成了"機心"時, 那的確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其實新手不認識聲音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問題是玩家有沒有自己去學習, 又或者主持人有沒有好好地去引導眾人去學習客觀地寧聽聲音變化.
比如說, 聲音在此組合 / 牌子中如何是偏重某一個方向?
現實中錄音曲目是不會改變, 改變的是由器材營這出來的效果, 也於是由追求不同"聲底"的玩家成了有不同"門派"下的主張.
我不在是說各家派對錯, 只是我認為學會客觀地看清不同門派才是重點. 情況就好公整原樣派的人也要欣賞音效派的超真華麗的聲音效果, 慢聲要明白快聲的重要性.

近年聽說得最多是人聲要好, 人聲 (之前是小提琴, 再早少少好似是低音大提琴? ) 只是其中一種standard.
人聲好不代表鋼琴聲會好, 不表示高音域(空氣感) 和低音會清而純同時, 複雜的曲目也未必可以很有把握地重現.
如果真的只求人聲要好, 那麼一套好的公眾廣播系統 (PA) 大多都已做得到, 而且相當出色, 不過我信沒人會裝一套這樣的東西在家吧? {:6_136:}
頁: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查看完整版本: hifi 平民區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Post76玩樂討論區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 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Post76玩樂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 。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