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 Kong Pop Is Dead (文章轉載) (已補貼全文)
本帖最後由 ant9284 於 2015-10-22 14:19 編輯(原文短版刊登在二零一五年十月十八日明報副刊星期日生活)
將那些被保佑的DJ吊起來 Hang the blessed DJ 因為他們常播的音樂Because the music that they constantly play 說的都與我的生命無關It say nothing to me about my life
這是The Smiths 其中一首單曲Panic的歌詞,說出了很多所謂social misfits的情懷。說The Smiths 是英國最重要的樂隊,與你爭論的人相信也只能舉出The Beatles來跟你爭辯——因為The Smiths 可說是Indie獨立音樂,又或是更仔細說是結他主導的獨立音樂的始祖,九十年代打後的大部份獨立樂隊都受The Smiths 影響深遠。在衣著、歌曲主題、設計美學甚至意識形態上,都是獨立音樂的精髄所在。當代香港獨立音樂最重要單位My Little Airport 當然亦是其中一受影響單位。
香港社會講求磨掉稜角,不要出眾不要扮與眾不同,成為「祖與占」——但事實上確實不是每一個人都一樣,喜好品味意識形態,其實有無限的可能,香港就是有一種迫你「同類」,接近令人窒息的保守意識形態,聽一樣歌,睇一樣戲,著一樣衫。外國社會一樣有主流,然而次文化counterculture等通常亦並排發展,抗衡主流文化的洪流。所以在外國不是亦不願做「祖兒占」的總能在不同次文化或counterculture裹找到共鳴及自我身份肯定,正如獨立音樂就提供不一樣的意識形態,不是那些刻意造情的情歌,又或是講來講去都一樣的愛情或人生道理,正如以上提到的 The Smiths,就是獨立音樂反建制,不信奉主流價值的獨立音樂的先鋒及終極代表。
香港樂壇已死
討論了七八年,我敢寫香港音樂是名存實亡了,沒方向,沒新聲音,能夠勉強走紅的還是那些一式一樣的情歌格式,這不是主流音樂的死亡,我不知什麼才是了。這次要展述的樂壇死亡的原因是主流音樂欠缺獨立音樂的養份。這次執筆長篇大論,是想以獨立音樂與主流音樂的關係來解釋香港音樂死亡的原因,並加以筆者卑微的個人音樂經歴,為樂壇的討論提供一個新觀點。
作為一個八十年代香港土生土長的音樂迷,我不是沒有為香港廣東音樂感興奮過。我的音樂青春期有幸始於九十年代尾二千年頭,正正是香港音樂創意上的活躍期。那時候打開電台,你可以仍聽到八九十年代活躍的歌手的新作,張國榮、張學友、王菲、黃耀明甚至難頂一點的黎明;同一時間你可以聽到古巨基、盧巧音、陳奕迅、楊千嬅等的新聲音;甚至是獨立的 AMK、Huh!?、阿龍大及往後的有耳非文或The Pancakes。當然,你打開的不能是任何一個電台,是推動獨立音樂的商業二台903。
香港音樂成也903敗也903
說起香港音樂,903是不能忽略的。商業二台在九十年代更新其定位及形象,標榜為年輕人電台,改名為「叱咤903」,推動原創華語音樂,打破香港改編音樂的情況,進展為原創音樂作主導。903 叫自己做年輕人電台,口味上及眼界亦確實年輕獨到,與無綫及港台等都有不一樣的取向。無拿過無綫最受歡迎獎項如林憶蓮 、倫永亮及方大同,都在903奪得過男女歌手寶座;而在無綫稱覇的劉德華更是從沒有拿過903的男歌手金獎,可見903的次文化定位,有逆行文化Counterculture的企圖。
903的90 年代全盛期幫了不少獨立樂隊推廣,扶助過不少新晉歌手,推廣過不少小眾音樂,是不少好音樂的溫床,是大紅歌手成名前的試金石,是流行音樂的探熱針。他們不同時期充滿個性的口號及宣傳,如鼓勵DIY自家創作等亦教育了年輕聽眾。陳奕迅華星時期能冒起,全靠903;楊千嬅的傳奇音樂事業,亦多得903;或是獨立單位如The Pancakes、林一峰和at17能獲得強大的聽眾層,亦不得不多謝903,903以一個權威機構給予了這些新晉歌手一定的權力肯定。
不過,香港樂壇可說是成也903敗也903,二千年中期開始903開始忘記了「年輕人」定位,被「商業」完全取替,推廣的歌手或歌曲與其他電台開始大同小異,不是陳奕迅就是容祖兒,大台播呢首佢地又播呢首,逆主流文化的定位崩壞,標誌著香港唯一肯推廣年輕次文化、教育聽眾的電台亦失守,令新晉音樂人及獨立音樂人的上遊平台都喪失掉。
香港獨立音樂缺乏環境、有心人及資源
音樂的發展講乎很多元素,環境及周邊配套是新音樂能成功發展的必備元素。以英國為例,主流電台像BBC Radio 1播放的歌曲都是主流悶蛋歌曲,不過,它們卻出了個John Peel,可說是非主流音樂教父,在傳統大台推廣獨立音樂及非主流音樂,邀請新晉樂手現場表演,音樂教育了無數聽眾,令無數年輕人聽到更多非主流音樂。同時他們又有Tony Wilson,傳奇傳媒人,創辦Factory Records,推動Manchester曼撤斯特的音樂文化發展,將Factory 視為文化投資而不理經濟回報。他們又有Geoff Travis,創辦獨立音樂唱片行及廠牌Rough Trade,與主流唱片行抗
香港不是沒有有心人嘗試推動獨立音樂發展,在九十年代尾就是二千年頭香港的音樂豐盛期,就有黃耀明在1999年成立人山人海這音樂廠牌,在主流樂壇活躍並影響了當時的音樂風格發展,彭羚、楊千嬅以及簽約東亞後的何韻詩都是由人山人海的陣容及內涵發展出來;AMK主音關勁松在903當DJ之餘,亦在2004年成立維港唱片,一系列結他及shoegaze樂隊活躍一時,My Little Airport就是當中的成果;又或是由媒體人BFSH成立的廠牌、唱片行89268都在獨立音樂界帶來了一陣春風,旗下的假音人在獨立音樂圈亦締造了短暫的legacy。可惜的是近十年的香港就是沒有已成名的傳媒人敢於或願意帶頭做不一樣的音樂,再沒有新動力帶動音樂發展。
近十年獨立音樂成果,就僅有在獨立經理人公司Ban Ban Music處理下,音樂監製周博賢主導下的謝安琪在2005年以半獨立女歌手身份跑出。謝安琪取得商業成功,迅速在零六年簽上新藝寶,同時保持以周博賢作音樂軍師作音樂,僅用主流音樂人擔當單曲及少數作品,成功在零八年推出音樂代表作【Binary】,成為在容祖兒、何韻詩後成功走上一線的女歌手;周博賢不謹成為熱門監製,其民謠pop rock及草根社會題材亦成為樂壇新潮流。
獨立音樂是推動主流音樂發展的動力,簡略分析八十到千禧年代音樂發展
獨立音樂與主流音樂是不能分割,相生相益。獨立音樂的發展往往推動主流樂壇,而獨立音樂單位正正是主流唱片公司的挖角對象,成為日後成功的主流歌手。香港主流流行音樂死水一潭,正正就是因為沒有獨立音樂的小流泵入新鮮水源;香港主流音樂人只有商人沒有像英國一些一心為音樂發展的人,業內人士思維守舊不進取,正正就是令潭水越變越瀆的原因。
八十年代香港樂壇的成功是來自一班年輕、西化的音樂人從不同流行音樂取經而創造出來的音樂成就,是可與世界流行音樂接軌的各式音樂。中式小調民謠、簡單直接而精緻的日式流行、歐美的新浪潮、或是像林子祥的世界、藝術流行甚至是流行搖滾及日後的R&B,你都可以在八十年代的音樂地形裏頭找到。
到九十年代初的流行音樂是香港唱片業營運的成熟期,不只張黎劉郭四人的定位名確立體,當時歌手的定位及聲音亦相對地分明,商業成功。九十年代音樂當然不能不提王菲,王菲的傳奇及成功不只是她的優美聲線及獨特唱功,而是王菲向歐美搖滾、獨立及另類音樂取經,在音樂內容、音樂個性甚至歌手性格都展現不妥協、與世不容的態度,令「王菲」這兩個名不僅定立了華語新聲音,更是一種音樂態度。
九十年代尾到千禧年代香港音樂創意蓬勃期
九十年代尾隨著香港主權交移,整個香港創意工業亦經歴了一次大震盪,不只八十年代的幕前人減產外,不少以前活躍的媒體人亦移民淡出,包括音樂工業,這亦造就了一班新音樂人冒起。九十年代尾可說是新音樂人嶄露頭角的時刻,亦是香港另類、獨立音樂正式與主流音樂正式合流的時候,不只主流新音樂名字像伍樂城、王雙駿及雷頌德崛起參與新歌手的音樂外,大部份新晉歌手都有獨立音樂人參與製作。
獨立樂隊Black & Blue出身的盧巧音與由浮世繪的梁翹柏成合作夥伴、古巨基有Black Box的林健華及張佳添、莫文蔚亦在1996年因音樂監製郭啟華及一眾獨立音樂人的合作而在音樂上成形——以及,當時的華星唱片,幾乎是以獨立音樂廠牌精神與美學運行的唱片公司。
面對著所有已成名的歌手如鄭秀文及梅艷芳等離開或淡出,華星由Evi Yang帶領的A&R部門則背城借一,積極採用獨立音樂界的單位,旗下歌手如何超儀、楊千嬅與陳奕迅,就是用獨立音樂式包裝及製作,製作出不一樣的流行歌手。楊千嬅的音樂事業成功正是香港樂壇的一個變數︰她在華星的音樂絕大部份音樂都由獨立音樂人及新晉音樂人打造,不只人山人海、AMK的四方果及關勁松或Slow Tech Ridden,還有Eric Kwok 及改變香港音樂環境的陳輝陽。楊千嬅的Play It Loud Kiss Me Soft 仍然是香港樂壇其中一張最具實驗性而取得商業成功的大碟。Evi Yang 的奇妙A&R風格不停留於華星年代,她往後轉到EMI後主理的Shine及薛凱琪亦充滿個性,在香港樂壇留下印記。
全球化音樂流通底下,香港音樂人忠於自我,尋找獨特聲音
在資訊開放全球化的世界,除了歐美流行,J Pop或 K Pop外,還有近年樂壇發展得更好的台灣,樂迷選擇眾多,基本上本地音樂的重要性已被淡化;香港樂壇亦注定像全世界大多數地方的本地樂壇一樣,給國際流行佔據了大多位置,商業成功再不是必然事。港音樂工業不能再獲大利已是不能改變的事實,香港音樂要生存,除了要保留香港音樂的獨特音色及個性外,或者更重要的是能夠放下迂腐的運作模式,不再迷戀於市場或公式化的流行旋律或主題。若然一些經過計算的音樂都不能取得商業成功的,那就證明這些商業音樂是失敗,沒有存在價值的——這就是現在香港主流樂壇的可悲情況。
香港樂壇現在面對的問題,首先是獨立音樂不健康,令主流音樂沒有任何衝撃及新方向。主流樂壇而言,音樂流水作業,每個歌手都是倒模餅印;唱片公司的人迂腐沒視野,除欠缺音樂知識及自省能力外,更沒有方向沒想法;更甚的是沒有已成名的行內人敢擔當大旗,打破樂壇彊局。獨立音樂而言,雖然這兩三年已見大量有潛質的獨立單位冒起,但大前題是沒有健康環境成長;同時獨立音樂人亦嫌不夠個性,與主流樂壇的意識形態及音樂品味相差無幾,同時亦不思進取,未能用音樂觸及大眾,製造能夠傳唱的流行大作,攻入主流。
個性是音樂或任何藝術的重要元素,香港樂壇無論是主流又或是獨立音樂,個性總是被克制及不鼓勵,令到大多數音樂單位都是以世界仔女圓滑懂事的作風處世,都是迎向所謂「大紅大紫」的紅館意識形態進發,正正是香港樂壇變得悶蛋的原因。觀及世界流行,英美的流行音樂仍能有不錯成績,仍能有歌手走出,還不是有賴歌手的個性,英國的Adele、Paloma Faith或Sam Smith,美國的Lady Gaga、Nicki Minaj或Taylor Swift,全都不再僅是唱歌了得的「歌手」,而是真實、敢言、代表著自己或某一種社群聲音的流行歌手。再者,主流樂壇一直都有固步自封,悶蛋的趨勢,全因錢作怪,視音樂為商業從來就不是一件健康事,就算外國樂壇其實一直都是靠獨立音樂人來推動主流樂壇發展。
香港樂壇已死,但不代表沒有重生的空間。痛定思痛,香港音樂人若然敢忠於自我,誠實製造音樂,有改變創新的音樂思維,香港音樂還是有機會再次蓬勃,建立獨一無二的HK Pop聲音——至少這是我的希望。
(文章是筆者看罷BBC Four 最新音樂記錄片Music For Misfits: The Story of Indie而撰寫)
By Damon 未死得住,有好多冷飯未炒,豪華boxsets未出(20-30 年前果D歷史歌, 好多離世歌手果D),仲有SACD,K2, BlurayCD,LPCD, 黑膠,ADMS, 編號版,限量版,口水番唱碟,發燒口水碟,遲D又可以繼續再出SACD boxset,BlurayCD boxset,冷飯幾多元化!肯定有市場嘅{:6_193:} ☆★ 仲有 而家D《電視劇》主題曲... 怕怕{:6_192:} 讓小弟補充一句,老餅歌手未必交到貨,新進歌手亦未必冇料,真係有音樂才華自己作曲,把聲好好,舞步台風吸引又跳得,entertaining 有創意勇敢求變,自我, 不跟主流但自己創造潮流,又有質素交到貨嘅,好似Lady gaga 為例, 香港有幾多個{:8_373:}? 成功係非僥倖,要付出代價同努力嘅, 娜姐Hard Candy大碟後呢幾年嘅人氣同支持率急速下跌, 可能也是同樣嘅原因... 遲吓會唔會有人寫Hong Kong Pop is still alive
小弟硬係覺得遲啲廣東歌會一洗頹風 psb 發表於 2015-10-22 19: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讓小弟補充一句,老餅歌手未必交到貨,新進歌手亦未必冇料,真係有音樂才華自己作曲,把聲好好,舞步台風吸 ...
香港記得陳奕迅有作曲底
不過佢作曲派台無咁多
時代曲佢同江港生一齊作曲唔錯
新生活我幾鐘意{:1_253:}
仲有謝安琪作曲嘅勢不兩立交到貨
其實 只是 娛樂圈 裡面 的樂壇 死咗。唱片業 久唌殘喘 也是真的。在今年內,如果冇收錯料的話,最好賣個張可能都是接近8千幾張。
如果有留意的話,香港的音樂 其實可能都已經轉往另一種形式存在,例如 街頭唱歌 或 以 band sound 表演 展示。
去到今時今日,如果 那些 青澀歌手 或 樂隊 仍是 硬要 以在香港出到唱片 兼且要 大賣 為目標 的話,眼光可能短淺了。
上年度 有套 電影 "一切從音樂再開始" ,劇中 女主角 也是 一位叫做未出過唱片的女歌手,最後她錄成了一張唱片,但她卻最終放棄以CD 形式 面世,改以 網上形式 下載出售,而且是 大特價 1元美金 便可以將全碟下載。最後 好像是 超過有一百萬人下載。所以 唱歌 是 唔一定 出唱片的。
另一方面,現在香港的樂壇 不應再 只是焗限唱 廣東歌了。國語 和 英文 才是廣泛的語言,如果唱此兩類語言的歌曲,歌手的心血結晶品才可以去得更遠的地方。
不過,講就容易。每一位歌手都是 藝術家,藝術家 有自己的脾氣,那有這麽容易妥協。第二 是 錢從何來?
所以樂壇並非是因為冇咗個平台而死,而是因為 可能是 故步自封。 本帖最後由 kl122002 於 2015-10-27 06:24 編輯
{:6_146:} 原諒我變身做一陣惡人,{:6_124:}
即, 甘Q自命自命清高, 到底知唔知咩叫曲高和寡?
香港人聽歌的水平, 小弟自已唔敢點評太多. 心照了! 大家睇得到呢度個少冷飯現象 : 真是得個炒字, 另上小菜"抄"字.
曲同詞,聽得下的, 又有同感的, 大多都是在70-80年代.聽50-60年代的國語歌真是不是怕被上了年紀,就被人話你是強國人.
咩事搞成甘, 咪又係我地o.當年60年代起有日本歌手, 又有歐美歌手, local就跟形象跟曲目, 改左做中文就當係自己. 何來自我創新同進步?
好了, 不過D果市又受,連創作為生的前輩都好受落.甘樣點解唔去跟?大佬! 香港行的是搵食主義, 97前用最快的手法搵多少少銀兩去外國好過了. (都唔知有幾多人去左加國, 家下有些只是回來見無事身痕, 又或者無錢回來再搵過.)
如是者有咩人有資格講音樂者? 兩大天皇一個死一個老; 天后又死Q左 ; 老少少果D唔係死左, 就真係只會識唱自己當年的成名作, 新的曲目一支都無. 成場的推動力爛過爛燈.
後斷無人, 前無明燈之下, 大家不是見到出左D咩出來? 又話跟外國rap, 又話要點樣 乜乜乜 style, 香港就跟到足, 不過唔係lose job, 不道德, 就是被彈沒文風 風氣太保守, 現在外國的氣象就是不合香港果套又外表open但內裡強過ISIS式的禁欲市場.
有些新歌手,唔係Frank Sinatra 但講到自已好有外國成長歷史; 唔係Ella Fitzgerald 但說唱到自己好似唱足30-40年jazz....聽完真是一個 "吓?"字.
終於有班看破紅塵之士出場,大揚非主流音樂. Fine, 話明非主流, 就唔該預定跟隨的人數有限. 哈, 都唔知是不是沒料定太非主流, 曲高和寡下, 知音百樂的人數出乎意料的少, 於是在眼紅心恨的戀態心理之下就發表下自已對香港音樂之死論.
要是有本事搞非主流音樂搞到有好多人聽, 甘樣果D仲叫 "非主流音樂" 咩?又者你開到 建立到別一個gene 是你有本事, 是你應去做的事, 而不是你處處碰壁就話牆太多.
結果賣極都以果一個70-80年代的錄音, 邊有新過?
惡完. 準備收warning + 被band.{:6_148:}
本帖最後由 lamwaikit007 於 2015-10-22 22:19 編輯
kl122002 發表於 2015-10-22 21: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原諒我變身做一陣惡人,
即, 甘Q自命自命清高, 到底知唔知咩叫曲高和寡?
都唔係呀! 你講嘅都是 事實。
一個時代的低落,有好多原因。你講嘅只是其中一個。
而且 所有物件 都會有一個循環,黑膠唱片便是一個例子。粵語樂壇 盛行了 接近20年時間,便會有衰落20年的時間。
但願在生之時,能有機會再見香港樂壇再升起。 lamwaikit007 發表於 2015-10-22 22: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都唔係呀! 你講嘅都是 事實。
一個時代的低落,有好多原因。你講嘅只是其中一個。
真心講, 我是好期待.
的確, 世界好Q大, 香港歌手可以唱唔同語言創作的曲目. 不過你都話了, 家下D藝術家一副自命清高的脾氣.
最慘是有D著開cheap衫而唔敢想去著tailor made, 仲轉過頭話tailor made有恥於衣著. (真的一句話在某藝坊聽過)
{:6_146:} 唉....
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