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從雙核到十核:智能手機處理器“核戰”幾時休
近年來,“核戰”硝煙一直彌漫在整個手機行業。從單核到雙核到四核再到八核,今年甚至出現了十核,各大廠商在核的數量上“你追我趕”的畫面讓人“看呆”了。不過,對於這樣的競爭,高通現在很不滿。不久前,在2015高通3G/LTE峰會上,高通執行副總裁兼聯席總裁Murthy Renduchintala博士在接受採訪時指出,核心的數量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質量。高通執行副總裁兼聯席總裁Cristiano Amon更是表示,“我們的未來不需要十核,盲目地搞十核,而且CPU上沒有任何定制的功能,都是簡單的功能,無法給用戶帶來增強的用戶體驗”。
事實上,經過了這些年“核戰”的宣傳,一款智能手機產品所採用的移動處理器核心數量,儼然成了當前終端廠商市場營銷的焦點、消費者產品選擇的依據。尤其是對於數字向來極為敏感的國內消費者來說,更是如此。
這一方面反映了整個手機市場的躁動,不合理的拼硬體成為了現在擾亂整個行業秩序的一個搗亂分子;另一方面,有些消費者也確實是深陷其中,認為多核就是好,核不夠多就代表這相對于多核芯的手機來說就不足夠強大。
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毋容置疑,從單核到雙核、再到現在的四核,這的確是一種進步的演變。但是,核芯數量的增加並不意味著手機的性能更好。
很多消費者或許不清楚,在主要影響手機性能的處理器方面,多核堆疊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而另一個方面其實被有些業內人稱為是一種“微創新”,這種微創新包括架構的革新(比如ARM的Cortex-A5、Cortex-A8、Cortex-A9、Cortex-A7和Cortex-A15等不同架構能夠提供的性能高低也有所不同)或制程工藝的提升(比如65納米到45納米、28納米)等等。
我們可以做一個橫向的比較。比如,雙核芯的蘋果 iPhone 5 手機與四核的 Android 手機相比,顯然並未處於下風。Android 系統比較消耗硬體,這是業內普遍認可的。由於蘋果的 iOS 系統在優先順序別、硬體工作、開發機制和系統設計等方面與 Android 系統的不同或是相比之下的優勢等,造成了雙核 iPhone 5 等性能體驗並不比四核芯的安卓要差。
無可否認,在同樣的主頻、架構、制程工藝和作業系統等條件下或綜合實力等方面,多核芯確實具有其獨特的優勢。但是,多核心並不是一切,對於手機的使用還是存在一個利用率的問題。再高的性能,沒有用到也是一種浪費。
在我們正常使用手機過程中,無非存在以下一些情況,包括正常待機、流覽網頁、拍照片、聽音樂看視頻、使用地圖、玩遊戲等情況,事實上,除了在運行大型遊戲時會利用到其第四枚核芯外,其他所有情況都只使用了其他兩枚或三枚核芯,並且利用率都在50%以下。可見我們在絕大多數的手機使用中,存在對性能的浪費。
無論業內還是消費者,是時候都應該破除“核越多性能越好”的迷信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核多並什麼卵用,一味的追求多核芯並不是一個理智的選擇。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