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資料]降心火盛食療
愈食愈火滾(2007年4月17日)【明報專訊】「你如此心煩,還不是心火盛?」
「他動不動就煩躁瘂憎,一定是肝火燥。」
「我向來心血少,個心成日卜卜跳,心驚驚。」
心火盛、肝火燥、心血少,這些平日用來形容不同情緒的字詞,原來都是中醫學的概念。中醫向來重視身體與情緒的健康,兩者甚至互相影響。重視人與自然的協調,飲食有道,有助情緒調攝,維持身心平衡。
基督教聯合中醫服務暨香港中文大學中醫臨脇教研中心註冊中醫師陳翠華指出,在中醫理論中,與情緒最有關連的臟腑,便是心與肝。她解釋﹕「中醫所謂的心與肝,不獨是解剖學上的心臟與肝臟。心更大的意義是『心主神明』,『心藏神』,意即心代表人的精神意志;至於肝,當中更大的意義是『肝主疏泄』,意即肝調節人體功能,包括調節情緒。」
怪不得一些形容情緒的字詞,都與心或肝有關﹕「心火盛」形容人心煩,「肝火燥」形容人急躁瘂憎,「心血少」形容人不安、心慌心跳。
五臟與情緒互相影響
五臟中,心、肝與調節生殖功能的腎及調節消化功能的脾,都有關連。像情緒緊張的人出現肝氣鬱結,除了月經周期會變得不規則外,連腸胃也會受影響而腹瀉。
中醫又認為,不同的情緒影響覑身體氣的運行﹕
喜則氣緩﹕喜樂時氣血運行較平和自然
怒則氣上﹕發怒時有機會氣血上湧,滿面通紅
思則氣結﹕憂慮時則腦筋不能運轉
悲則氣消﹕悲傷時可使意志消沉
恐則氣下﹕恐懼時氣血向下,雙腿發軟
驚則氣亂﹕突然而來的驚慌令人慌亂
從養生的角度而言,盡量保持心境平和,凡事不強求,身心與自然界的規律相呼應,有助調養精神。
像現在正值春天,白天漸長,最適宜早起,多出外活動。至於日常飲食方面,若感心情煩躁,便要少吃熱氣食物,如﹕
‧某些烹調方法製作的食物﹕煎炸、辛辣、鹵水、燒烤(包括燒味)
‧所有有殼海鮮﹕如蝦、蟹、蜆
‧根莖﹕花生、竹筍、芋頭
‧水果﹕芒果、榴槤、荔枝
‧禽畜﹕雞肉、鵝肉、牛肉、羊肉
‧飲品﹕奶茶、咖啡
應多吃清熱氣或清涼食物,如﹕
‧根莖﹕竹蔗、茅根、馬蹄、蓮藕、白蘿蔔
‧水果﹕梨、西瓜
‧瓜菜﹕冬瓜、涼瓜、絲瓜、節瓜、所有蔬菜
‧其他﹕豆腐、豆腐花、綠豆、大菜糕
一些平常容易畄調及購買的材料能針對心火及肝火不同狀﹕
調和肝氣﹕玫瑰花茶,以10朵玫瑰花加熱水焗茶飲用,可疏肝解鬱
肝火盛﹕宜飲用菊花茶,可清肝火
心火盛、虛火﹕花旗參茶
心血少﹕蓮子百合糖水,可寧心安神
不過,若自行處理不得法,病情也會受影響。如問題持續,應找醫生診治,辨證施治。
文﹕姜素婷
編輯:陳子樂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