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mwaikit007
發表於 2015-1-5 23:10
http://jamie0128.pixnet.net/blog/post/108674041
Q1:能不能請學友哥再次介紹這張專輯《Wake Up Dreaming醒著做夢》
我花了很多心思在做這張《Wake Up Dreaming醒著做夢》,除了歌手的身分外也當了專輯的製作人,很多事情我都親力親為,最初的概念是做一張「管弦樂與搖滾樂」的錄音室專輯,做到一半的時候,把一些歌抽起來了,換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進去,因為覺得編曲的重複性太高了,所以現在大家聽見的專輯是有著不同的曲風。但有幾首比較民歌的歌,那是我原本就捨不得不放的歌曲。
所以到最後我的結論,《Wake Up Dreaming醒著做夢》是一張代表我自己對音樂的風格、偏好、取向的專輯,而並不是一張概念很清楚的專輯。
lamwaikit007
發表於 2015-1-5 23:21
http://jamie0128.pixnet.net/blog/post/108674041
Q2:專輯是在最初就設定好要製作一張「管弦樂與搖滾」的錄音室專輯?
本來是設定好要往這個方向去做,但做出來的東西真的都太相似了,我自己聽了都會感到有壓力,我還是希望大家在聽專輯的時候可以舒服一點,能有點不一樣的東西進耳朵這樣,所以後來我決定這樣做,而這樣的調整,其實也就是我做專輯所喜歡的方向。
lamwaikit007
發表於 2015-1-5 23:24
http://jamie0128.pixnet.net/blog/post/108674041
Q3:學友哥當初怎麼會想製作「管弦樂與搖滾」的錄音室專輯?
我最早是因為很想做一張Studio的「管弦樂與搖滾樂」是因為我聽Elton John的一張現場專輯《Live in Australia with the Melbourne Symphony Orchestra (1987)》。我很~喜歡這張專輯(學友哥眼睛在此刻發光了起來),我受這張專輯的影響其實還蠻大的,反覆聽了好幾年,我每次上車我就放來聽。
每次聽我都覺得「哇~」,因為Elton John做的東西原本就有點偏向pop rock,但沒想到這件事可以被做成這樣子,我就很想做。後來我就做了一個concert(註:1996年:《香港管弦樂團-愛與交響曲音樂會》),就是來自Elton John那張專輯的概念。
Concert過後還是一直想做一張這樣的錄音室專輯,但一直沒做成,所以每次做專輯的時候這個想法就會跑出來,揮之不去,那只好每次做專輯都拿來做一做,但還是一直沒有找到真正理想的做法或歌曲,就算是到這張專輯完成後的現在,我仍然覺得我沒有找到全部,還不夠完整。
nevin
發表於 2015-1-5 23:31
一見又係普通話既碟,無mood買.....
lamwaikit007
發表於 2015-1-5 23:37
http://jamie0128.pixnet.net/blog/post/108674041
Q4:先前的許多報導都說這次專輯的製作期長達十年,尤其是收不到適合的歌曲是最大的困擾,可否請學友哥分享,這個選歌的基準大概是什麼?
我這樣講好了,從96年的《愛與交響曲》完了之後我就想做這個,但那時候我還沒開始自己做專輯,有時候就會跟製作人提一下說「我們可以做這個」,也找了很多人編,但拿回來之後一聽「哇~好像都一樣」,自己覺得「這應該不是這樣子的……」。但又基於我自己很難去表達。他們只要一問「啊?那是哪裡不對呢?」我就完了!因為哪裡不對我又沒辦法很準確的說出來,我在和音樂人的溝通上還是有很大的問題。
所以如果真的可以回去的話,我真的很想在年輕的時候可以學音樂,學樂器啊,學一些東西,我不是要成為音樂家,我只是想解決我現在這個溝通的部分,能準確說出我想要的部分,有時候心裡真正想要的東西憋在心裡說不出來,真的蠻痛苦的(笑)
但我想,專輯的製作時間很長,遇到一些困難,也並非全部都和找歌、收歌有關係。是因為我覺得Elton John找到一群很棒的音樂人合作,他們對搖滾和管弦樂的概念都很清楚,但這件事情可能是我們現在還做不到的,可能因為文化上的差異,我們習慣做流行音樂的,對於這種編曲的想像空間就會有點限制,但我自己又不是真正玩音樂的,在製作上就變成有一定的限制和極限在。
我沒有辦法完全跳出去過往做音樂的框架,你說做了這種「管絃樂和流行樂結合」的東歌曲有沒有用、有沒有不一樣?我相信有用,但是不是這東西全部都是這個樣子的呢?這個「管絃樂和流行樂結合」應該有各種不同的樣貌,應該要這樣,它才會是一個完整的概念,在這個手法下的曲式、強弱、音樂變化,應該是有不一樣的。但當我講這個出來的時候,大家不由自主的就會有了「固定的概念」,這件事情我沒辦法克服,就算你給不同的人編曲,它到最後出來的東西還是會很相似。應該說,我們做流行的會有一種習慣,大家很難去跳出那種習慣。
這件事情將來能不能完全的做到,我不知道,但我總還是希望試試看。
lamwaikit007
發表於 2015-1-5 23:39
http://jamie0128.pixnet.net/blog/post/108674041
Q5:製作期長達十年的部分?
準確來說,應該是從想製作這樣的專輯的想法開始萌芽到現在,經過了十年,像是我們剛剛說的,我中間有不斷在試,但拿起來放下、又再拿起來放下的時間,有那麼長,當然中間我還是有進行很多不同的工作,兩次演唱會、廣東專輯等等,這些都是時間,我並沒有真的完全停下腳步來製作這張專輯。
聽起來,好像是:「噢~張學友你十年都停下來做這張專輯,都這麼久了還做不出來?」石頭都做出來了真的是!不可能做這麼久的!只是我中間有做,但不是很順又放下了,但現在聽比起從前聽又更不對了,就在去找別的歌這樣。
lamwaikit007
發表於 2015-1-5 23:40
http://jamie0128.pixnet.net/blog/post/108674041
Q6:如何平衡「管弦樂」與「搖滾」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東西?對學友哥來說,這兩者的交會處是什麼?他們有什麼共通的地方嗎?
我先講,這張專輯認真要說,是以「弦樂」為主而已,管樂到沒有那麼多,所以並不是有很完整的把我原先想要做的概念做出來。這次和我合作的杜老師(杜自持),他弦樂很強,但管樂就不是他常做的東西。要做到這件事真的就可能要去找一些管弦樂團的老師,跟他們合作。
那這次的專輯以「弦樂」為主,我們希望弦樂的「個性」可以出來,你聽〈用餘生去愛〉,好比大提琴的聲音,我們覺得它的音量和聲音應該出來的,就會讓它出來,而不會特地在意它和人聲的比例。就算是大提琴彼此間,我也希望他們不同的「個性」可以出來,它是一個double quartet,每一組是兩個人去拉出來的,我們在這個部分也下了很多功夫,因為希望有更多的情感是可以透過弦樂被聽到的。
有了弦樂,搖滾就不一樣了其實,不只是純粹搖滾,在個性上就不同了。好比在搖滾在澎湃的時候你可能覺得很吵,可是你加弦樂把它擴大去做,就會有一種氣勢,它不光是很粗獷的感覺,那個粗獷是會有質感在裡面,不會讓你覺得有壓力。但這個東西,基本上我覺得還是要看歌的個性而才去做的。
lamwaikit007
發表於 2015-1-5 23:44
本帖最後由 lamwaikit007 於 2015-1-6 00:39 編輯
http://jamie0128.pixnet.net/blog/post/108674041
Q7:前兩首主打〈用餘生去愛〉和〈時間有淚〉都採用了大量的弦樂或鋼琴的編曲,傳統流行歌曲注重的「鼓與節拍」在這兩首歌的比例都很低,為何特別採用這樣的編曲方式?
這個是我們剛剛講的,我們希望在歌裡面「弦樂的個性」可以出來,如果節奏組的東西太多、太強的話,它是會把我們原先想傳達、想聽見的東西給稀釋掉的,我希望這件事是清楚的。當我想做一個大的東西,我不一定要加很多鼓或什麼,我們希望他是用弦樂累積上去,把那個氣勢推出來的。
lamwaikit007
發表於 2015-1-5 23:46
本帖最後由 lamwaikit007 於 2015-1-6 00:38 編輯
http://jamie0128.pixnet.net/blog/post/108674041
Q8:我本來以為整張專輯就會像〈用餘生去愛〉和〈時間有淚〉這樣的編曲貫穿整張專輯耶?
後來是沒有的……我自己聽下去還是覺得不行,像第十首〈不錯〉它的編曲也是很大的,我想說:「哇~完蛋了」,其實〈時間有淚〉比較沒有那些東西,但它大起來的時候還是很大,所以整張專輯都一直這樣大下去,我自己覺得會有點問題,所以後來在歌曲上做了蠻多調整。
lamwaikit007
發表於 2015-1-6 00:21
本帖最後由 lamwaikit007 於 2015-1-6 00:38 編輯
http://jamie0128.pixnet.net/blog/post/108674041
Q9:很多網友聽完前兩波歌曲都說:「這次歌神的作品可以反覆再聽三十年」,我也深深感受到學友歌的作品,無論是新作或舊作,常有一種永恆性在,能跨越時間的。想請問學友哥,一首歌如果要能耐聽、能超越時間性與流行性,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
第一,是要讓人願意去聽,這是我們要先做到的,所謂「耐聽」它背後其實有很多原因,像,你歌唱得好不好,他音樂做得好不好,它的編曲、混音好不好,我們從這些很細節的地方去努力,盡力去把「你願意去聽這張專輯」的原因增加,這是我們希望可以做到的。上述的東西我們都很小心的去做,我希望可以把這些東西累積成一個「你願意去聽這張專輯」的理由或動力,讓你在可能無聊想聽聽歌的時候去聽。儘管我沒有標榜說這張《醒著做夢》是一張發燒碟,但我希望大家去聽的時候可以把每個東西都聽得很清楚,我盡力讓更多人能多一個「聽的理由」。
你沒有一個確定的方程式或理由,能讓你聽多久或讓你覺得好聽,但我們只能盡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每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