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fbYouTubeWhatsapp頻道IG

Post76.hk

搜索
查看: 212|回覆: 0

[~ 原創影評 ~] 尊重生命 處事認真—— 禮儀師之奏鳴曲

[複製鏈接]

135

主題

97

回帖

0

精華

黃金玩家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77795
發表於 2025-4-24 20:0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如果想睇到更多76師兄嘅分享,快啲登入成為會員啦!

您需要 登入 收看或下載更多內容。還未成為會員?成為會員

x
#禮儀師之奏鳴曲 #Departures
#電影龍莊 #尊重生命
#感謝寇師傅畫的水彩畫
#謝謝發行贈送海報

068/2025 🥰🥰🥰👍👍👍95分

「尊重生命 處事認真」

《禮儀師之奏鳴曲》(Departures, 2008)
內容:大提琴演奏師失業後,誤入為往生者送行之禮儀行業,從面對死亡的工作中,悟出人生哲理,用尊重及認真的態度,感染他人,亦使自己用恕為愛、以諒化恨。
導演:瀧田洋二郎(Yojiro Takita, 1955-)
演員:本木雅弘(Masahiro Motoki, 1965-)
            山崎努(Tsutomu Yamazaki, 1936-)
   廣末涼子(Ryoko Hirosue, 1980-)

昨晚很高興受邀在K11 欣賞《禮儀師之奏鳴曲》(Departures, 2008)的4K版本,重溫後感受良多。

美國奧斯卡大會自一九五六年將最佳外語片列入正式競賽項目後,日本在五十三個年頭裡合共十二次提名,終於憑《禮儀師之奏鳴曲》首奪最佳外語片金像獎,為日本電影散發芬芳,更令人從了解生與死的哲理,體會到如何尊重生命與處事認真的態度。
一切由一本名為《納棺夫日記》的書開始,作者是青木新門(1937-)。他將自己從事納棺工作多年的感受和遭遇,所受到的白眼和奚落,以及領悟到的生死觀念,隨筆寫下,結集成書,在一九九三年交給一家小出版社替他出版。出乎意料,此書大受好評,引起廣泛熱烈討論,改變了日本人對傳統「納棺夫」這份職業的鄙視觀念。青木新門一躍成名,請他演講有關納棺心得和生死問題的邀約不斷。
青木新門在一九三七年出生於日本的富山縣,四歲時與父母遷居偽滿州國(1932-1945),即今中國東北一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軍隊在一九三九年試圖從滿洲進攻蘇聯,青木父親被派到西伯利亞,從此音訊全無。戰後青木與母親及幼小的弟妹在集中營等待返國時,弟妹均因病而亡,母親又在重病當中,八歲的他,只好將逝世的弟妹揹往火化,看著弟妹遺體化成灰燼,在他小小的心靈,烙上首次喪親的傷痛印記,亦投下了尊重生命的種子。
青木新門回日本後就讀過早稻田大學,卻因故輟學;喜愛寫詩的他,曾經營餐飲業,但失敗告終,生活陷入困境。由於急於找尋工作,在誤打誤撞下按照報上徵人廣告前往求職,才知納棺這冷門、厭惡、又受人蔑視的職業,原來是負責為往生者遺體淨身、化妝、入殮等工作。為了養家,青木新門只好加入這陌生的行業,從此忍受著親友及社會的冷眼、家人的不諒解。
自一九七三年踏進了擔任「送行者」的旅程,青木新門憑著堅定的信念,以詩意的美去除屍味,在處理超過三千具遺體送行的過程中,參透了生與死。不論遺體是瘦骨嶙峋、腐爛病變,還是焦黑枯黃、高空跌墮、意外輾過的殘骸,他都以極其誠摯的心,和最虔敬的態度,公平地一一陪伴他們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
透過《納棺夫日記》一書,青木的事蹟感動到許多人,而以電影紅星本木雅弘(Masahiro Motoki, 1965-)感受最深。因為,本木不單被感動,而且有行動,他在一九九六年看過《納棺夫日記》後,隨即激發出將這作品拍成電影的念頭。本木雅弘當年已是影帝級紅星,仍坐言起行,馬上親身登門拜訪青木新門,進行游說工作。無奈,本木與青木「雙木」初次相遇沒有帶來成果,主要是青木新門擔心電影能否傳遞出書中的宗教觀念,與及觀眾會否接受生離死別的悲痛情景等問題而婉拒了。
年輕時曾在印度旅行的本木雅弘,見到當地人將遺體放在恆河任由漂流,卻沒忌諱地仍在河裡洗衣服、嬉戲。這種日常生活的文化與死亡無懼得如此接近,面對死亡毫無逃避的觀念,加強他以看透生死這類題材來拍電影的堅持。所以本木雅弘沒有氣餒,在往後長達十多年,多次拜訪青木新門,終於用誠意打動了「硬頸」的作者。不過,青木新門也有他的堅持,就是不能用《納棺夫日記》作電影的名稱,也不掛原著作者之名。就是這樣,兩位互相尊重的堅持派,為我們締造出《禮儀師之奏鳴曲》這齣好電影,台灣譯名為《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
本木雅弘在一九八二年出道時,是男子歌唱三人偶像組合苦柿隊的成員,到一九八八年苦柿隊解散後,他開始全情投入演員工作,並於一九九二年度日本電影金像獎(Award of the Japanese Academy),憑《五個相撲的少年》(Sumo Do, Sumo Don't, 1992)首奪最佳男演員。是次在十六年後,再度憑《禮儀師之奏鳴曲》在日本成為影帝,更贏得第三屆亞洲電影大獎的最佳男主角殊榮,絕非一蹴而就的。全賴他對信念的堅持、對人的尊重及對事的認真。
為了好好演繹這部嚴肅的電影,認真的本木雅弘,當然花了不少苦工去學習納棺師的禮儀工作,那份專注與投入,觀眾必可在影片中看得出來。在電影開拍前,本木希望得到更真實的感覺,曾親身替一位老婆婆進行有關儀式,以體驗禮儀師的工作。此外,不懂彈奏任何樂器的本木雅弘,花了兩個多月苦練大提琴來應付演奏場面,才能出現男主角小林大悟在藍天、白雲、綠野、灰岩之間演奏,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樸實無華的一幕。
電影採摘了原著的菁華,以納棺師的遭遇作骨幹,電影男主角與原著作者入行經過近似,但改用音樂演奏來與送行禮儀兩種工作對照。於是,西方音樂和東方禮儀就結合起來,將本來令人厭惡的行業,透過一絲不苟及尊重逝者的態度,將納棺呈現出如同劍道、茶道般的藝術美與真。電影同時避開了原著較艱深的宗教道理,轉為用生活點滴及工作遭遇,感悟出死亡與生活其實息息相關,毋用懼怕及忌諱,應坦然面對與接受。
所以電影在香港上映時,令社會對殯儀行業有了新的看法,觸發一些年青人對投身殯葬業的興趣。有團體更舉辦了殯葬業課程,藉此吸納新血並提升業內服務質素,解決業界青黃不接問題。這些影響,可算是電影的意外功德。
但《禮儀師之奏鳴曲》的功德又豈只如此,編劇安排主角小林大悟為不同的家庭進行納棺儀式,在過程中窺探出現代社會家庭的各種關係。例如父母與變性子女間的疏離及缺乏諒解,老人的孤苦無依。看透死亡,才能接受生活,既然人必有一死,對於死能釋懷的話,那麼人的倫理矛盾又如何修補?在生者難道往往要對方已逝的情況下,才學懂何謂體諒與關心?其實一切只在乎是否有勇氣走出第一步。
小林的太太在目睹他為澡堂老闆娘納棺時「大悟」了,從此尊重丈夫的職業。電影在最後意味深長地突然傳來小林父親的死訊,這位陌生的爸爸,自小林六歲時便拋妻棄子、無故失蹤,纏繞他半生的父子關係,到底大悟是否能夠「大悟」,放下憎恨,願意原諒死去的父親,替他納棺?請大家自行在影片中找尋答案吧!因為看到這裡,筆者經已泣不成聲了。
事緣筆者碰巧與主角的遭遇同樣,自小有一位拋妻棄子、經常無故失蹤的陌生父親,戲中情景自然刻骨銘心、情何以堪!還好,我「大悟」了,對爸爸未曾有過憎恨,與他亦不算緣慳分淺;至少,在他大去前,我於英國大學畢業前一個暑假回港,瞞著媽曾和他見面吃過一頓飯。爸爸給了我最後一句祝福話:「願你有個好太太,建立一個幸福的家!」
大和民族在上世紀曾野蠻地侵略過多個國家,和平後大徹大悟專注於經濟文化。崇優的國家,保留著美好的傳承,從這齣電影中,看到以尊重和認真的態度,能使民族趨向高雅,淡淡然散發其芬。以前,背負歷史包袱曾對此民族有同仇敵愾之憤恨;如今,人快知天命,我「大悟」到「尊重生命,處事認真;面對死亡,毫無怨恨。」你「大悟」了嗎?

再看《禮儀師之奏鳴曲》,真的發覺《破地獄》對她有不少致敬位,《破地獄》是大眾化的娛樂性豐富的作品,《禮儀師之奏鳴曲》是認真得令人感動,不少人心中雋永的經典,你又喜歡那一部?

2025/04/22 龍無忌(莊雄志)
departure.jpeg
IMG_9884.jpeg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成為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允許回帖郵件提醒樓主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Post76玩樂討論區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 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Post76玩樂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 。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權利。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