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fbYouTubeWhatsapp頻道IG

Post76.hk

搜索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wil-wil

[討論] Olympus EP-1 ... 新加入香港發報會測試內容 (轉載)

[複製鏈接]

45

主題

431

回帖

0

精華

進階玩家

Rank: 4

積分
2952

76-FC 藍寶石勲章

發表於 2009-6-18 16:20 | 顯示全部樓層
呢部野我覺得有o的貴,唔係太抵玩

不過個樣我覺得幾正就真.......
TV: Samsung 850 46"
Player: PS3
Amp: Yamaha RX-V863
前置: KEF Cresta 30
中置: Celestion F35C
後置: Mission EH3S
低音: Danmax DM-Sub10B

6077

主題

1萬

回帖

173

精華

副版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687526

76 榮譽超級版主勲章76 榮譽貢獻勲章76 榮譽有禮勲章76 榮譽忠義勲章76 榮譽VIP勲章76 精選榮譽會員勲章十週年榮譽帖神勲章76-FC 黑鑽石勲章三星玩樂勲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6-18 17:55 | 顯示全部樓層
我個人覺得,咁既價位買部入門單反好過!

6077

主題

1萬

回帖

173

精華

副版管

Rank: 9Rank: 9Rank: 9

積分
687526

76 榮譽超級版主勲章76 榮譽貢獻勲章76 榮譽有禮勲章76 榮譽忠義勲章76 榮譽VIP勲章76 精選榮譽會員勲章十週年榮譽帖神勲章76-FC 黑鑽石勲章三星玩樂勲章

 樓主| 發表於 2009-6-18 18:06 | 顯示全部樓層
轉載自 -
http://chinese.engadget.com/2009/06/18/olympus-e-p1-micro-four-thirds-2/

http://chinese.engadget.com/2009/06/18/olympus-e-p1-micro-four-thirds-1/



Olympus E-P1 與 Micro Four Thirds 系統(上)




一台(幾乎)高階消費型數位相機大小的「可換鏡頭式相機」,擁有足以媲美數位單眼相機的畫質,還順便可以錄影!不論把它想像成是高階消費機的合理升級路線,還是單眼相機使用者的隨身機,E-P1 似乎都很適當,更何況 E-P1 賣相實在是不錯呢!

不過從這幾天和同事、朋友閒聊 E-P1 時得到的反應來看,大部份的人對 E-P1 或是其 Micro Four Thirds 系統最多僅止於「聽過」的程度,究竟它的特點在哪裡?和一般 DSLR 有什麼不一樣(有注意到我一直避開「單眼」這個稱呼嗎)?希望這番解釋完後,各位能對 Micro Four Thirds 和 E-P1 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Four Thirds 系統




要談 Micro Four Thirds 之前,當然不能不先談談它的「原版」:Olympus 和 Kodak 合作發起的 Four Thirds 系統。Four Thirds 在英文裡的意思是「三分之四」,這主要代表了兩個含意:其一是 Four Thirds 系統的感光器大小為 4/3 英吋(比常見品牌的 DSLR 小很多),其二是它的感光器比例是 4:3,不是 DSLR 中常見的 3:2。

從右上圖中可以看出幾種常見感光器大小的比較。35mm 是一般說的「全幅」,Nikon、Sony、Canon 的低階數位單眼則是採用比較小的「APS-C」尺寸感光器,而 Four Thirds 系統的感光器還要再更小 -- 但即使如此還是比 DC 在用的感光器要大個九倍左右。感光器和雜訊的多寡是有直接關系的 -- 假設同樣都是一千萬畫素的相機,感光器面積愈大,分配到每一個個別的畫素上的光就愈多,這時感光器就愈能分辨出入射光的色彩和強度,自然雜訊就會比較少。調高 ISO 的過程就是將訊號成倍地放大,如果雜訊強的話,雜訊也會跟著被被大。這是為什麼數位單眼相機的高 ISO 表現會優於小 DC 的根本原因。Four Thirds 系統的感光器小於 APS-C,但大於小 DC,所以理論上同畫素數下,其感光器高 ISO 表現應當介於小 DC 和 APS-C 相機之間。實際上還要取決於感光器上的微透鏡、數位訊號處理器等許多其他的條件,但 Four Thirds 先天上有雜訊方面的劣勢。這部份 E-P1 的表現如何,還要等好好測過之後才會知道。

Four Thirds 系統我們稱它有「兩倍的 Crop Factor」,意即在 Four Thirds 系統上標為 17mm 的鏡頭,實際上拍出來的畫面相當於在 35mm 全幅系統上一顆 34mm 的鏡頭拍出來的畫面。為什麼會這樣呢?想像穿過鏡頭投影出來的影像,全幅相機設計時,這個影像會差不多剛好覆蓋 35mm 的感光器,感光器將成像存下來,就是照片了。但現在我們手上有個比較小的感光器,放在同一顆鏡頭投影出來的成像裡,這時感光器無法存下整個成像,只能存中間的一小部份。在意義上,這等同於原來 35mm 的成像被「裁切」了,或是(假設感光器畫素數相同)你也可以解釋成中間的部份被「放大」了。Four Thirds 系統的放大系數大約是兩倍,所以才會有之前的換算。比 Four Thirds 稍大的 APS-C 放大系數是 1.5 倍(Nikon、Sony)或 1.6 倍(Canon)。

這意味著 Four Thirds 系統下的鏡頭可以做的比全幅或 APS-C 系統的鏡頭更小巧,而我們可以從已經發表的幾顆鏡頭中很清楚地看出這點來。

較小的感光器對 Four Thirds 系統的光學特性也會產生影響,主要是在「景深」這方面。複雜的光學不多說,簡單來講,愈小的感光器景深愈深,即愈難表現出散景的效果。這個影響有多嚴重看個人,但在相同焦段、相同光圈下,Four Thirds 系統的散景效果會遜於正規的 DSLR。



Olympus E-P1 與 Micro Four Thirds 系統(下)







Micro Four Thirds 系統
Micro Four Thirds 和 Four Thirds 的差別,就在於鏡箱(及沿伸而來的五棱鏡、光學觀景窗)的有無。正因為這個差別,Micro Four Thirds 系統不是「單眼相機」。單眼相機(亦稱單反相機)全名為單鏡反光式相機(Single Lens Reflex Camera,SLR),其名稱的來由,就是感光器和觀景窗共用一道光學路徑,只靠中間的一片鏡子決定光線是投射到感光器上,還是穿過五棱鏡投射到人眼 裡。這片鏡子和控制它的機構稱為「鏡箱」,平常鏡箱是放下的,即可以從觀景窗中看到鏡頭看到的內容,也可以直接看到對焦的狀況。當快門按下後,鏡箱會向上 折疊收起,這時光線就會變成直接打感光器上。

Micro Four Thirds 系統完全捨棄了鏡箱的結構,讓鏡頭入射的光線無論何時都是直射在感光器上,使用者僅能從相機的螢幕或是「電子式的觀景窗」(說穿了就是另一個小螢幕偽裝成 觀景窗)看到鏡頭看到的東西。這系統說穿了也是了無新意 -- 小 DC 每台都是這樣 -- 但再加上可換鏡頭這點,就體現出 Micro Four Thirds 的不同來了。

和 DSLR 相比,Micro Four Thirds 這種無鏡箱、無光學觀景窗的設計有許多為 DSLR 擁護派所垢病的缺點。最主要的一個,是在於採用光學觀景窗的 DSLR 在光線不足的時候取景遠比 Micro Four Thirds 相機容易,因為眼睛直接看就不需透過感光器做一次轉換,不會發生明明眼睛還看得到周圍, LCD 上卻黑矇矇的一片的慘況。另一點是在對焦上,有光學觀景窗的機器可以透過五棱鏡裡的一個相變感光元件進行對焦,而 Micro Four Third 只能靠 CCD 上的對比差來對焦,速度、準確性都有差。再者光學觀景窗因為是用眼睛直視,比較容易判斷是否正確合焦,在 LCD 上解析度不夠的話,少許的對焦不正確還真看不出來。

但這些對長年的 DSLR / SLR 使用者來說大概才是問題,用慣了小 DC 的人升級上來,應該是毫無所覺的操作愉快才是。

Olympus E-P1



若 說 E-P1 本身的話,有兩個明較明顯的缺點:一是它沒有內建閃光燈,二是它沒有觀景窗。沒有閃光燈的問題對 DSLR 的愛用者來說不是什麼大問題,反正用外閃拉 ISO 也都很習慣了,真要用內閃還真不知道該怎麼辦哩。只是說還要再多帶一顆外閃,有點違背了 E-P1 「隨身機」的概念就是了。但對於從小 DC 升級上來的人,可能就會有些頭痛了,特別是 E-P1 原配的外閃是個另購的選項,想必會有很多購買 E-P1 的人不知道,或決定不買這個外閃,那就幾乎注定要好好上一門如何夜間拍照的課了 XD。還是那一句話,希望 E-P1 的高 ISO 表現令人滿意吧!

至於沒觀景窗的問題,則剛好反過來,對從小 DC 升上來的人一點差別都沒有,但對習慣貼著 DSLR 做支撐的人來說,會覺得 E-P1 很容易手震吧!不過從 Stone 的動手玩看起來 E-P1 的防手震似乎不錯的樣子。另外, E-P1 配的小外接式光景窗是搭配 17mm 餅乾鏡一起賣的,所以我猜應該也是定焦在這個焦段的。雖然只能搭配 17mm 鏡頭使用,但對決定不換鏡頭的人來說,也是聊勝於無啦...

E-P1 不是第一台可換鏡頭式相機 -- 同為 Micro Four Thirds 系統的 Panasonic 已經出了 G1 和 GH1 兩台了 -- 也不是第一台將單眼相機大小的感光器做到高階隨身機大小的機身內的相機 -- Sigma 早就試過,而且還兩台。但是 E-P1 似乎剛好打到了甜蜜點,不像 G1/GH1 那麼龐大(Panasonic 說做成像 DSLR 的外觀是故意的,但這正是它最大的敗筆),但也不像 Sigma 的 DP1/DP2 那樣被定焦鏡頭所限制,所以如果 G1 和 GH1 都能在日本賣到超越 Sony,成為品牌市佔率第三名,那 E-P1 瘋狂大賣幾乎是指日可待的。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成為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允許回帖郵件提醒樓主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Post76玩樂討論區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 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Post76玩樂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 。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權利。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