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龍城醬香六十年 冠和酒行
本帖最後由 maner394 於 2011-12-24 10:25 編輯(轉載)龍城醬香六十年 冠和酒行
它,曾經是九龍城最人氣的醬園酒莊,門外水洩不通,人客絡繹不絕,字號無人不曉。但隨著九龍城寨的清拆、啟德機場的消失,昔日的光輝歲月,也就在歷史發展中漸漸湮沒,而它的名字,亦慢慢沒有人記起。今日,老店靜靜退守在侯王道一個行人寥落的角落,偶爾吹來一陣風,那熟悉的醬香依然,六十年來的記憶,又再喚回。是它嗎?有人問。是它。它的名字叫冠和。多年不見,仍然安好。
風華正茂的日子
九龍城的老街坊,也許都會記得這樣的一個場面。就在九龍城舊漢寶酒樓(現在的龍城酒家)旁邊,市政大廈對開的斑馬線的另一端,總是恒常擠滿了一大群人,把整段行人路迫得水洩不通。過斑馬線的人,還得冒險走出馬路抄捷徑,人車爭路,經常險象環生。探頭望向那處人群聚集的地方,只見黑壓壓的鋪內,古古老老,殘殘舊舊,放滿了一個個木蓋玻璃缸,浸滿了各式各樣的醬果:蕎頭、酸薑、鹹金桔……牆上隨意貼著手寫的紙條:仁面醬、柱侯醬、滴珠油……門外的人喧囂爭買,門內的人勤快應付。頭頂忽然有一個大黑影掠過,劃破長空,暴烈的噪音一刻間掩蓋了一切。一輛公共小巴疾馳而過,牽起一陣急風,把店裏雜亂紛陳的醬、醋、酒味全混在一起,形成一種獨特的氣味,滲進鼻裏,混入腦中,成為記憶。那時是八十年代,那就是最輝煌的冠和。
世間好物不牢固
冠和的始創人姓呂,南海人,六十多年前在九龍城開始經營醬園酒莊生意,還自設工場,生產醬料及釀酒,由於品質佳口碑好,漸漸在九龍城做出名堂,成為區內名牌。那時的九龍城是個聚寶盆,除了本身的街坊外,毗連的九龍城寨聚居了數以十萬計的居民,消費力就像河水一樣流向九龍城,加上六七十年代香港經濟騰飛,鄰近的啟德機場日益繁忙,航班愈加愈密,一班飛走,一班又來,帶來了一批又一批客人,也造就了九龍城及冠和最光輝的年代。「冠和個陣時好出名,成個九龍城可謂冇人唔識,以前城寨未拆,東頭村、西頭村住滿人,又有啟德機場帶d客黎,生意真係多到做唔晒,個時舊鋪有成七八個夥計做野,一日可以做成幾萬銀生意,連食飯都要分頭尾輪。七點鐘收工後仲要加班貼紙袋預備聽日用,做到十點至走得。」說話的,是現任冠和酒莊的店長何先生。
龍城傳奇,直至1995年逐漸結束。政府終於把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解決了,怪樹藤蔓一樣的九龍城寨,給建成了一個明淨典雅的嶺南風格公園,當年的滾滾人流都一併徙掉了。再到1998年,機場遷到赤立角,大鐵鳥從此不再來,喧擾了多年的噪音也一夜間消失,連帶九龍城的市面也一下子寂靜下來,小本經營的老鋪小店首當其衝,倒閉的倒閉,遷移的遷移,而冠和的生意也因而無可避免的大受打擊。八年前,冠和終於因為抵受不了昂貴的租金,第二代的掌門人決定放棄衙前圍道那個黃金地段的鋪位,遷到目前侯王道的自置物業繼續經營,而冠和的光輝歲月也就從此一去不復返。
誰遣醬香挽夢回
退遷侯王道,冠和就仿似鐵達尼號一樣,慢慢在人們的記憶中沉沒,銷聲匿跡。如今過千呎的鋪位,雖較以往老鋪大得多,但偌大的空間,只得三數個老夥計與一隻貓,空空洞洞,令氣氛更覺淒清寂寥。冠和目前雖仍叫酒莊,但卻以賣醬料為主,過往的米酒、洋酒雖仍有供應,但已不是主打項目。
店內大部分陳設都是從老鋪搬來,形形色色的醬料與涼果,在一排排舊玻璃缸中,顯得格外古老。過去的盛況不再,但那曾經滲進人們記憶中的味道卻未改變,還是有懂門路的知音人尋索到來,過去賣個滿堂紅的醬料,今天雖已不能再為鋪頭賺大錢,但至今仍是冠和的招牌貨。「我地而家主要靠熟客,佢地食慣左,都識得返黎幫襯,有好多老街坊甚至搬走左都會返黎,一買就買好多,岩口味嘛!」何先生說。
食味的記憶,也許真是一生一世的。採訪當日,適逢買菜時分,幫襯買醬料的人真倒也不少,經常要擠在門外等待一會才能買得心頭好,其中不少真的是從區外前來幫襯,像已搬到觀塘的梁婆婆,就專程搭車來買豆瓣醬。
「我幫襯左幾十年架勒,佢地d豆瓣醬好香,我就咁用黎撈飯食都覺得好好味,出面硬係搵唔到咁既味道。」梁婆婆拿著豆瓣醬滿心歡喜地說。
其實冠和的醬料,用料並非特別講究,一般原材料都是取材自大陸,並不是甚麼頂級上等的貨色。但它所售賣的十多種醬料,六十年來都是堅持人手製作,像店中最出名的柱侯醬,就是採用南乳、麻醬、五香粉,磨豉醬等七八種醬料即日爆香煮成,每天由上水古洞自設的工場運到鋪中售賣。
天然製成,加上醬料流量大,不會積存,自然不需加入防腐劑等化學成分幫助保存,因此較一般入樽貨色要新鮮得多。到冠和買醬,不要給它那專放散裝醬料的陳年醬缸嚇怕,識貨的街坊其實都是幫襯散賣貨色,皆因散貨流量較樽裝大,自然也較為新鮮。
在醬中混入情味
除了新鮮以外,冠和有部分醬料,由工場運來之後,並不是立即擺放到鋪面出售的,而是會按顧客口味再作輕微調校,將過鹹的校淡,把太辣的調香,當中又是一份小鋪獨有的細心和體貼,細味一下,自會發現人情所在。
「上手老總教落,工場對顧客口味未必掌握得咁清楚,有d醬黎到要自己再溝,先至岩客人口味,我初初唔識,佢就日日督住黎教我,結果學左成年至掌握到。」像梁婆婆買的豆瓣醬,入口酸香醒胃,沒有嗆喉的辛辣,原來就是加入適量的糖、醋等調低辣度,才混成香而不辣的味道。
另外像柱侯醬,一打開蓋,濃香撲鼻而來,色澤金黃,像有生命似的,不會像大陸出產的貨色般顏色暗啞,死氣沉沉,入口亦沒有坊間一般柱侯醬的鹹。 本帖最後由 maner394 於 2011-12-24 10:25 編輯
「我見幫襯我地既好多都係老人家,食太鹹對身體冇益,所以我最近咪將柱侯醬既口味校淡d囉。又好似麻醬咁,有名你叫麻醬丫嘛,但係出面好多都貪平用菜油溝,咁會有朕臭青味,麻醬梗係要用麻油黎溝至夠原汁原味啦,咁d街坊至會返轉頭幫襯你!」何先生一臉認真地說。
除了豆瓣醬、柱侯醬和麻醬外,冠和的五柳醬也是相當受歡迎的,只因它仍是堅守正宗的方式,以蕎頭、紅薑、酸薑、錦菜及瓜英五種新鮮酸菜即場拼湊而成,在坊間早已把五柳醬演變成果、菠蘿等新奇口味時,這種正宗五柳醬,就更顯得獨特和珍貴。
就是這一份對傳統的堅持和人情的體貼,令老店還能在大機構雄霸的市場上,找到一點狹窄的生存空間。冠和生產的醬料,除了深得老街坊喜愛外,也吸引到一班識食明星,像周潤發、秦沛、曾江、韓馬利等都經常來幫襯。而九龍城內不少食肆,像厚福館、陳南記等,都常來買醬作醃料用,甚至亞視餐廳都專誠來入貨,成了它的熟客仔。
夕陽西下的時分
然而,儘管有熟客支持,冠和的生意還是強差人意,目前的生意額,平均每天只有三四千元,與舊鋪最高峰時日入數萬,真的不可同日而語。若不是自置鋪位,相信早就難以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
「而家d超級市場仲多過米鋪,款式又多地方又企理,新一代梗係鍾意幫襯佢地啦。我地一味靠熟客,都係老人家居多,好講唔好聽,正式走一個少一個。」
面對生意不斷萎縮,老字號彷彿已無力氣再作掙扎,而冠和這門夕陽生意,亦勾不起第二代承繼人的興趣,鋪頭的日常運作,已全權交由何先生和兩個快將八十歲的老夥計歐伯和呂伯自行打理。
「太子開會計師樓,有自己一門大生意要打理,邊度有時間理呢d幾千蚊生意額既濕碎雜貨鋪?我一年都見唔到佢一兩次,淨係每三個月盤點一次,同埋年尾俾盆數核數師睇,大家先至會通電話咋。佢話你同我睇住盤生意,唔好蝕咁多就得啦!」何先生唏噓說。
沒有老闆的老鋪,就像失去了靈魂一樣,大家一切都只按本子辦事,進取一點的想法,根本想也不敢去想,只希望能保住這塊六十年的金漆招牌便於願足矣。
「我地而家得番三個夥計做野,其中一個老人家身體又唔係咁好,成日要休息,幫唔到乜野手,所以食肆要送貨我地都盡量少做,寧願淨係做門面生意好過,但求收支平衡,有少少賺已經唔錯……其實我都好感激老闆,佢養住班老夥計,包我地一日兩餐伙食,年尾仲有雙糧出添,算唔錯啦。」
今天的九龍城,一幢幢新起的高樓正於殘破的舊樓叢中拔起,舊機場的主樓正在拆卸,地盤沙塵滾滾……另一場巨變已無聲無息地來臨。
步過冠和,風,還是一樣地吹,醬香,還是如常地飄送。只是那長年開著的收音機,詭異地播著一首又一首不知名的粵曲,餘音迴盪,讓人有點不知今夕何夕、人間何世的困惑。
冠和酒莊地址:九龍城侯王道93號電話:23834687營業時間:7:30am-7pm 老字號買少見少啦! {:6_177:}{:6_177:} Thx ching sharing ! {:6_193:} 我老豆以前最鐘意呢間舖買酒餅,自制米酒{:6_142:} 經過要試下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