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經典: My Fair Lady
本帖最後由 kl122002 於 2021-8-6 08:04 編輯My Fair Lay 是1964年的作品, 說是1965年在香港上畫, 實情我只記得當年我在中環看 .
即使已是快要60年前的事, Audrey Hepburn還是一個美得令人會有點反應不過的大美人.想想昔日的影院是一家家可以百人上下堂座的影院, 闊大的銀幕中出現的大眼美女, 剎是引人.不論如何,當年只要是 Audrey Hepburn的電影就是如此的吸引人去看, 看她由小女生, 小女郎, 婦人等不同角色中的演譯.
My Fair Lady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 "Audrey Hepburn 經典時代"中的最後一部. 尾後的數部在今天已沒人憶起, 如70年代和 Sean Connery 合作的Robin and Marian.
當年DVD流行的時代裡我沒有去儲她的作品. 說真的是那個時候實在有些貴了, 後來當DVD跌價而Blu-ray出現時,電視機的解像又升了, 那就沒理由買DVD, 但Blu-ray又是有點嫌貴, 又想不起買google電影,於是只抱著 " 還記得就去看多一次" 的心態罷.
Netflix知會我有"新片"上畫, 是My Fair Lay ,妙哉.
內容我不重覆了, 上網一看便知.
這個電影之所以經典, 是因為自此電影起, 它就是製造了低下的階層女性比然爬上上流社會, 而且得到戀愛的故事藍本, 後來不少之後的電影都有點這樣的影子, 比如Pretty Woman. 中文電影也不缺這個橋段愛情電影。
如果依今天的標準去看, 那裡基本上全是廠景,除了有些花可能是真,主要場景盡量細緻外,有些地方的牆柱等有些地方簡單得令人起了疑問.但最好看的地方不是那些東西, 而是人物的衣著, 猶其女裝. 細心地看,除女主角外,基本上每個女角的衣著都是獨一無二, 而馬場的一段以黑白為主調的設計更是可以說是一場時裝show, 也是為了效果才故意出現一個撞衫的事件.
我覺得Audrey最好看的一套並不是在馬場, 也不是舞會, 而是最後離家出走的一套.至少這套是可以真實地穿出真實大街 ( 當時) 也不會起疑問的服裝。我想在今天恐怕都已不會再看到有女性可以穿起這種衣飾了.
提起故事, 確是有些地方在今天的角度看是很有爭議.
因為這個是很舊的故事 (電影在1960年代, 但取材故事是1910年代的舞台劇Pygmalion / 賣花女). 全約近3小時的電影中幾乎找不到男女主角親吻的地方, 也頂多是很短時間內與第2男角擁挽和臉親臉,除了大家牽手跳過舞之外就真的什麼都沒有了, 在當時保守的時代裡(1920年代)已是很暗示性的事. 此電影將此在60年代保留, 切合原本的時代觀, 也算是一個特點?
電影結局和音樂劇的是相反 : 音樂劇是叫那個大男人主義的男角自己叫女主角去幹些事, 之後女主角叫他自己訖理然後走掉 ; 而電影結局是沒有下文, 只是男角知道女的回來後, 用帽蓋過自己的臉再問一次自己的拖鞋在什麼地方.
我想如果是在今天上畫這種電影,即使前方再怎樣好看, 最後都應會被女權人士狠批。 確當時(60年代)看都是有點怪異, 即使男主角盡了自己能力在最後數分鐘內由唱和演中的方式表示出女主角如何在數月內影響了他, 令他思念, 令他懊悔, 以及最後的用帽蓋臉是有男主角不敢面對自己的表示;女主角就是沒大反應的看著(就是有種在表示同理的眼神, 站著, 微笑)。那麼這個是女主角可憐過這個幫了自己(和她的老爸) 的大男人主義男主角,還是什麼呢?
如果再翻拍, 這結局一定會被改寫,我想到的是那種通用方式 :女主角或者會在男主角懊悔後離開,鏡頭一轉後 某些日子後彼此在鬧市中重遇,或者是女主角一直想要的花店, 以沉默地互看對方收結。 這看起來還算是重新面對彼此新的地位和戀情? 只是如此的結局也未免有種"行貨"的氣味了.或者現在這個不太完善的結局才是好結局?
曾有人問這種又老又長的片好看地方在那裡,
回看LOR 至今已有20年,同樣都應可以說又一部又老又長的三部曲, 而且連Intermission 和Entr'acte 都無, 至今回看還是一樣經典, 人們還是會去看
大概...或者到了學會欣賞這種又老又長的片的時候, 人都應有一定成熟的程度吧?
Thanks for sharing! I will watch it with my girlfriend!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