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l122002
發表於 2020-7-25 21:13
Can2020 發表於 2020-7-25 10:01
小弟今天隔離完畢辦完自己的事就要回家。說起hifi 這兩個字其實感覺有點騙人的那個什麼現場一樣也是騙人 ...
Hi-Fi / Hi-Fidelity 都只是叫 "高保真". 一直沒說話什麼臨場的事.何況如果你有看看錄音技術的文章和書會知道手上買到的錄音的過程, 以及錄音都是經過處理而成的.
我想是大約在80年代那個爆發時代不少sales 為了做生意而做了弄出了大量的比喻去令買家認同器材的能力罷? 而那些詞庫至今都形響香港玩家.
我不知這些形容手法是不是來自日本還是台灣, 但如果是日本的也不出奇, 乃因日本是亞洲hifi界中有很大的形響, 再之後才是香港.
外國一直都在對soundstage,positioning 也很強調和探討,如果你有AES (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的membership 可以知最新的業界取向.
香港在未受日本影響前是受的是英國和歐洲, 也因此香港人很自然會找英國聲底的器材先.
過去的50-60年代, 即使昔日流行海派的國語曲, 英文曲, 以及和Beatles 的band (Teddy Robin) 可能是因消費能力不同 (以前是去酒店聽潘迪華現場唱, 也因此有hifi 是中產以上的人士玩意)所以hifi 沒有真的流行起來.
在70年代時日系的Teac, Lux, Kenwood, 山水等可以說是跟著一般家電用品老牌子步入香港, 那個時代的日系機真是比英歐平, 有些人就是可能由 Sony, Toshiba, Hitachi, 或者National 升級換成Esoteric, Accuphase, Luxman 等等.又因受日系本身跟美風的同步效應,美系JBL等也步入香港市場. 也於是在80年代就出了百花爭鳴的地步.
日系hifi 也和本地音樂互相影響,不少香港歌手當年也翻唱日本歌, 令他們和歌曲成了今天的經典同時, 也帶動了人們對hifi 有追求的動力.
Can2020
發表於 2020-7-26 11:34
kl122002 發表於 2020-7-25 21:13
Hi-Fi / Hi-Fidelity 都只是叫 "高保真". 一直沒說話什麼臨場的事.何況如果你有看看錄音技術的文章和書 ...
怎樣說呢。那時候日本器材是很多但令人印象深刻的實在不多。accuphase onkyo techincs 这些牌子。acuphase 吗可能我的是合併機那個時候聽我都是beginner 感覺是高中都好。就是低音比較弱。幾年前搬去加拿大開始沒用我都是用膽preamp 直至我搞起了電子分音。忽然想用放它入系統中。301 可以轉做pre amp 的 我就改了電壓用作系統前級。跟著嗎它的弱點表露無遺。對比是我利用一個膽前級VTL的accupuae 跟一台c 27混試。高音失去了味道分析能力不強聲調有點慢solid state前級聽horn都感觉慢如果平常自己推一對喇叭應該就是很多人叫的膽味 高音比較慢對單元控制比較遲緩低音出力不足。明亮度,保持但失去了tubed 本身的tone 你不能說它差但絕對不平衡。現在還在努力中希望用其他配套改善。我那對sb7000 是techincs 当年的頂級型號。你放在tannoy旁邊聽它就是一對日本喇叭。當年他的liner face 設計是它的賣點。說真的真的沒太大分别在一個小房間音波的速度能差多少。那個高音才放後了幾寸對音像影響真的很微。日本器材跟歐美器材(high end)的相比是有的滯後。日本可能玩McIntosh的人比玩accuphase的还要多。jbl 他们在瘋玩。那個 日本kenicksound 還在reproduce jjbl。一個國家功藝的承傳很多時都是同一堆枝術人員中轉來轉去。像西電 RCA Gm的东西altec jbl heatkit EV 都有一定關係。power amp 更加不用说。那个时候。 carver crown phase linear harman kardon dynaco 的擴音機設計音色用料九成接近。聲音是比較奔放的功率一般都是150到200一边。高中低輪廓分明。聲音略帶粗糙。那些牌子香港有些人用。但不太流行。有一個品牌sae 不知道為什麼在鴨寮街經常看到。那harman kardon 由於有日本廠所以香港人接觸比較多。但聲音方面是完全不同。所以為什麼一定地區有它所謂自己的音色是肯定的。因為都是那班圈裹面的人設計出來。tanny kef 也是差不多的東西。我沒研究過不過感覺設計非常接近。不是出自同一系人也应该有copy成分。德國ads Braun 基本一模一样 很多这些例子基本說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