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骷髏島》-看著爽 不動腦
本帖最後由 alleelarry 於 2017-3-14 13:41 編輯《金剛》- 看著爽 不動腦
https://i.ytimg.com/vi/h9y6oPka3us/maxresdefault.jpg
簡介
1975年美國從越戰撤退,冷戰升溫。為求率先探索地球上最後一塊未知領域,美國 君主計劃(Monarch)的科學家要求在軍隊保護下進入島嶼作「地質勘察」。結果全團被「意料之外」的生物襲擊後散落全島,他們必須在數日後趕往島的另一邊會合撤退。
劇情
之前有看過新聞或者見到君主計劃(Monarch),相信大家都記得這是在《哥斯拉》中發現哥斯拉的計劃名稱。兩者處同一世界觀,這部《金剛》可以勉強視為前傳。
可能製作單位吸收上次《哥斯拉》教訓,這次《金剛》的重點終於落回金剛身上。開始時沒有花太多時間導入背景,各主角(科學家、軍人、攝影師、野外追蹤專家)輪流出埸介紹後就出發。接下來就是一場接一場的特效盛宴:飛機、風暴、山水、爆炸、降落、怪物......結構上看得出有刻意營造平靜/高潮的對比,而且一浪接一浪,單單這段十分鐘的開幕式已經搶盡眼球。後來各人散落全島後,這樣的對比梅花間竹在各條故事線出現,盡可能保留刺激感,層出不窮的怪物亦帶來不少驚喜。
http://www.thegrandcinema.com.hk/Images/Movies/845/Still/topvisual/KG-FP-053-rbc.jpg
很可惜每一種怪物都沒有時間仔細描述,淪為只為帶給主角危險而出現的生物,欠缺實際意義。如果能夠挑出一兩種生物出現多幾次,如預告片中出現的巨型水牛,展現一下它們的日常,與環境、其他動/植物或主角們之間的互動,可以更加呼應到電影的中心台詞「This planetdoesn't belong to us.」。否則,根本表現不到它們「主人」的地位,這句話也白說了。
角色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人類角色身上,角色不少但描寫欠奉。Tom Hiddleston飾演的野外追蹤專家只是掛名,最利害就只有去高處找水源的專業技能;攝影師(Brie Larson飾)與金剛的關係可以說最深,但也只是靠一次觸摸、幾句說話就決定要為金剛要生要死。
http://enterfuntech.com/wp-content/uploads/2017/01/MV5BZWU3ZmExOTMtZWJiOC00NzE0LTg2MzAtYjc4Y2RmNTE2MWI4L2ltYWdlXkEyXkFqcGdeQXVyNjQyMDMzNzc@._V1_SX1777_CR001777625_AL_.jpg
最莫名奇妙的莫過於Samuel L. Jackson飾演的軍官,眾所周知他演的角色幾乎都被定型為憤怒的硬漢,這次都不例外:他「自稱」為了找回失散的下級、替死去的士兵報仇,不惜穿越危險,不顧性命地要向金剛爆發他的憤怒復仇。然而,這真實的動機是因為他對下級的關心?因為軍官對戰爭的渴望和「依賴」?還是因為對越戰失利的投射?全部都演的模稜兩可。唯一演活的只有最表面的憤怒。說白了,就是說服力不足。
http://www.venice-cinemas.com.tw/userfiles/images/new/0309%E9%87%91%E5%89%9B%E9%AA%B7%E9%AB%8F%E5%B3%B6-22.jpg
至於景甜……唉。大家都明白華人演員能加入荷里活的製作,是商業決定大於製作需要。景甜的存在就將這句話表現到極致:即使所有角色都在開場十分鐘陸續出現,她卻只能由其他角色介紹,和得到半秒揮手機會。之後最「突出」的一次就是她為另一個科學家開罐頭……這樣的角色存在意義在哪?
電影表現
如果你關心的只是CG特效,那我可以說:好。可是,既然定性為《哥斯拉》的前傳,我也忍不住不拿來做比較。
單純說CG特效,的確不錯。開場的風暴團是不錯的展示,進島後是實景拍攝,免除CG背景 與 前景/人物的不協調。一些常見的特效(爆炸、煙、水)表現符合預期,除了尾段金剛跟怪物在河流的最終戰,水花和打擊感表現比較精彩之外,個人覺得沒有什麼十分特別或震撼的場景,不過不失吧。另一方面,我比較失望是中後段金剛分別被水浸過和火燒的特效,可能我期望比較高吧,我預想會見到更明顯的毛髮效果,展現水的濕重和燒焦過的雜亂,但似乎都不太明顯。如果大家有看過《哥斯拉》,相信對哥斯拉在電影裡的造型細節有印象,小至胸口肌肉,咆哮前的呼吸起伏,移動時的震動都有細緻的表現。這方面我比較欣賞《哥斯拉》。
http://img.gq.com.tw/userfiles/sm/sm645_images_A1/28570/2016111756059525.jpg
http://www.venice-cinemas.com.tw/userfiles/images/new/0309%E9%87%91%E5%89%9B%E9%AA%B7%E9%AB%8F%E5%B3%B6-44.jpg
另外,為了表現大/小對比,戲內不斷有「左小右大」的鏡頭,或者前後排列的鏡頭,來表現出巨大的感覺,但是開始時由飛機面對風暴團、金剛背向落日、人類在左面仰望右面的金剛,這類鏡頭實在用了太多次了,看到後來真是覺得導演已經技窮了;相反在《哥斯拉》觀眾就批評一大半時間都只露出哥斯拉的部分,其實金剛也有仿照這種表達:開首一段Flashback就用了這方法,先是金剛的左手、右手、頭、呼吸、咆哮。一步步帶出來的感覺反而比看到膩的左右/前後排列更震撼,可惜是只此一次而已。
還有經常使用的鏡頭有分別zoom in到金剛和Samuel L. Jackson大頭近鏡,似乎是要營造兩者的對立,但實際用意,就像我上面所說,整個就是意義不明。
《金剛》- 看著爽 不動腦
雖然大眾似乎不太喜歡《哥斯拉》的「局部」氣氛營造和集中在人的角度(包括鏡頭視角),我個人卻十分受落。《金剛》明顯有意補完前作這兩個缺憾,可惜一下子矯枉過正,過分集中「全局」的對比,忽略了角色應有的作用,令電影欠缺感染力,也沒有一個清晰的反思點(反戰,保護環境)或主題(This planet doesn't belong to us)。
如果要看一套爽片,《金剛》該算是個合家歡的選擇(除了過量的jump scare);但是想有思考點或者重看價值的話,應該有更好的選擇。
作為版主,睇左咁多個影評,再也找不到不入場的理由,一於去機場 IMAX 睇至得,反正星期一至五都係收星期二既價錢!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