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HTC迅速衰落:臺灣科技行業怎麼了?
2008年,當世界最大的手機廠商還在生產老式的按鍵機時,臺灣的宏達電(HTC)就設計出了第一款搭載谷歌Android系統的智能手機。到了2011年,HTC在全球的智慧手機市場佔了超過10%的份額,即使在美國也獲得了一大批追隨者。但後來,HTC迅速衰落:銷量連續多個季度下滑,市場份額銳減,股價亦隨之下跌0指數,其股票還被移出了臺灣50指數。
HTC的困境不只是一家公司的問題。事實上,HTC的困境還反映出臺灣的高科技發展問題。臺灣是全球高科技硬體中心,數十年來,該地區一直以與蘋果、戴爾、東芝等品牌的合作為主,這造成的後果是——缺乏有代表性的本土品牌,如今的臺灣必須為設計和銷售自家的品牌電子產品而苦苦掙扎。加上現在這些國際品牌的代工業務越來越多地轉向內地和越南等地,臺灣的高科技發展再添頹勢。
對於臺灣這種出口依賴型的經濟模式來說,代工業務的轉移無疑是個悲觀的信號。根據臺灣市場調查和諮詢機構的資料,繼2012年至2013年度,臺灣高科技公司的出口總額下滑了11%後,去年這個數字再度下滑2%至1310億美元。
HTC迅速衰落:臺灣科技行業怎麼了?
分析師表示,造成今日問題的關鍵在於臺灣企業的公司文化。一直以來,臺灣公司並沒有給予新產品的發明創造及上市等足夠高的重視。並且,他們中只有少數中層管理者知道如何掌握消費者的愛好以及如何在國外展開營銷活動。
“(除了HTC)臺灣的其他高科技公司同樣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境——從開發到銷售、盈利等一系列的環節”,科技行業研究公司IDC駐臺北公司調研部經理SeanKao表示,“公司必須理解每個國家的情況,比如當地的語言和風俗。假如只是談論品牌,這些公司是無法與蘋果匹敵的。”
今年1月的總統選舉中,如何推動科技創新成為了關鍵的議題。臺灣民眾對薪酬水平的評價怨聲四起,他們的待遇不僅停滯不前甚至相對來說有所下滑,尤其是應屆畢業生。
“由於行業內中國本土品牌的崛起,臺灣面臨著來自內地同行的激烈競爭。而我們的最大的挑戰是如何保持競爭優勢,”民進党候選人蔡英文表示,“年青一代畢業便進入了這些國際公司承擔合同制工作,多勞少得。因此,薪酬問題的實質是,當前的產業結構極大地扼殺了年輕人的創造性。”
民進黨表示,他們將會為年輕人創業提供更多的扶持,以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但這個工程的推進需要時間——而且可能不會為當前主流企業的復興帶來多少直接影響,比如HTC。
但這又是否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呢?
HTC成立於1997年5月15日,以大品牌代工發家。2011年其第一款Android智慧手機橫空出世後,該公司似乎可以就此成就自家的獨立品牌和聲譽了。那時,HTC試圖以旗下theOne系列Android智慧手機打下一片江山。早期theOne系列產品的參數配置與三星的GalaxyNote系列相當。
2013年之前,HTC的智慧手機銷量一直可觀,但由於其產品與同行相比缺乏一些新的必備兩年,功能,消費者的熱衷度隨之下降。倫敦投資顧問公司AreteResearch預測,2015和2016年兩年,HTC的虧損或將高達6.75億美元。
從2011年4月開始,HTC的股價保持下跌趨勢。和一年前相比,該公司股價已下跌逾53%,市值僅剩16億美元。
分析師稱,HTC的滑落是由於該公司在市場營銷方面投入太少,難以與Android巨頭三星同台競爭,而在歐洲則被壓于蘋果強勢的品牌效應之下。只有進入了中國內地市場,HTC的銷量才獲得了短期的上升,僅次於本土的華為和小米。
臺北市場調研和諮詢機構分析師JadeChang表示:“和許多臺灣的硬體廠商一樣,HTC的商業模式和服務創新未能趕上其硬體創新。”
宣佈裁員之後,HTC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該公司將轉型至智能手機和虛擬現實設備製造。
面臨此種困境的並不只有HTC。2011年之前,臺灣華碩電腦集團成為全球最大的欲向筆記本平板轉型的PC製造商,但至今該公司仍未能成功樹立自家的平板電腦品牌。
臺灣另一家主要PC製造商宏碁,同樣於2011年失去了一個攫取更多西方市場份額的機遇,那時該公司出生於義大利的首席執行官蔣凡可?蘭奇因管理糾紛離職。蘭奇在歐洲的銷售聯繫曾幫助宏碁一度成為全球第二的PC供應商,但隨著蘭奇的離職,這個榮耀也一去不復返了。
臺灣人口約為2300萬,本土市場狹窄。如果想在當地建立起一個世界級的品牌,科技公司必須設法吸引海外用戶。和臺灣有著共同語言和文化的中國內地,理論上應是一個能讓臺灣產品發光發熱的地方。
“我們不僅是擁有共同的語言,而且我們能夠理解內地人們的生活方式、人生哲學,比如什麼顏色才是消費者喜愛的、該如何展示產品等等。WTO和RTA中心駐臺北貿易智庫副主任LeeChun說道:“不過當然,中國內地不斷向價值鏈上游進發對臺灣也帶來一定的衝擊。”
臺灣經濟部副部長卓士昭(Shih-ChaoCho)則指出,中國大陸的購買佔臺灣出口總額的40%——但隨著中國經濟放緩以及本土高科技企業的崛起,大陸對臺灣的高科技產品需求也呈現疲軟。
“我們不斷地嘗試去將出口市場變得多樣化,比如東南亞國家,和印度、土耳其、巴西等新興市場將是我們的下一個目標。當然,這需要時間去實現。”
風險投資公司AppWorks創始人JamieLin表示,臺灣尚需10年才能迎頭趕上,發展這些懂用戶懂營銷的高級管理者需要經歷幾個週期。
因此,總的來說,採購上的延遲、海外競爭的擠壓以及不溫不火的市場營銷等諸多因素一起給臺灣科技行業領導者創立本土品牌的努力帶來了進一步的傷害。
香港投資顧問機構PeaceField臺北高級顧問JohnBrebeck指出:“對於臺灣科技企業目前的困境,不能只說是欠缺創新。缺乏R&D文化和對全球性營銷的領悟同樣是重要的因素。”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