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她的心中 只有一把秤
【專題籽:舖仔小店】
尋找香港一:
新時代新理念衍生各種「第一家」,也讓曾經的「香港第一」淡出變成「香港唯一」。於是我們開始搜集各式各樣,記錄我們足迹的「香港一」故事。
有些人,看店看了半世紀,看的其實不是店。訪問當天下着綿綿細雨。今年七十五歲,利和秤號的第二代事頭婆何太如常敞開大閘,在只約三呎乘六呎的掛牆舖爬上爬落,摷出大中小秤掛起開舖。只比小店闊一點的簷篷擋不盡雨粉,濕跟冷還讓小店電燈跳掣,幾個街坊圍着幫何太修理電箱。巷子裏其他的掛牆舖都休息了,何太只顧爬上櫃頂搬秤,「我平時落雨都開咖!我啲嘢都唔怕淋濕嘅!」
「我未出世已經在這了。」何太堅持我們叫她何太,她的爸爸黃源璋,三十年代跑去學師做秤,十七歲滿師時,爺爺給他租下上海街「上大人藥材舖」……門外的掛牆舖來自立門戶,「以前的舖位比現在長一倍有多,外面封木板,早晚拆裝木板比現在鐵閘麻煩多了!」鐵閘圈着的,除幾個大箱子、百幾二百把大中小號的秤、角落幾紮秤桿原料坤甸木外,還有八十年來兩代人的家族史,「孩子叫我退休我都捨不得,不想老竇一生技藝就此失傳。」這話由何太七十二歲做訪問講到現在,今次還重複講了三遍,「我爸學師時好有恒心,嗰陣好慘㗎……」日子回到二、三十年代拜師學藝,開飯時師兄們一句:「細路,去買腐乳!」十二、三歲的小學徒跑三條街買腐乳回來,師兄們早「人去餸空」,僅剩腐乳送飯,是今日許多師傅難忘的辛酸史。一罐腐乳,琢磨了當年細路們的EQ與耐性。黃源璋學師時煮了三年飯,幫師兄們把作好的部件打磨光滑,第四年才正式落手學藝。
戰後何太出生,賣秤的生意非常好,賣魚的、賣米的、出口的、賣燒肉臘肉水果藥材金飾,統統都要用秤,三個師傅日夜趕工,何太說:「以前阿嫲要我們學吓嘢嘛,你估好似你哋咁嘆咩?」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special/art/20150320/19082326
http://static.apple.nextmedia.com/images/apple-photos/apple_sub/20150320/large/111.jpg
http://static.apple.nextmedia.com/images/apple-photos/apple_sub/20150320/large/20fe799pzok.jpg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