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ykong 發表於 2015-3-6 01:31

themouse 發表於 2015-3-6 01:0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Z5的低音是否不算太出色,私的Z5仍在burn-in,未敢妄下定論。雖然低音是IEM的弱項,但我認為在動圈方面, ...

下下都牽一髮動全身,咁唔會有交流的,合理地 isolate 每個 variable 然後 assume 其他是 appropriate and functional constants, 咁先有 propose and elaborate 的空間。

你都識提出「難度在於讓低頻擴散、避免箱聲」,我一開始話 Sony 應考慮用較細動圈單元也曾提出過這點! Sony 的解決辦法是開大小小透氣孔來減低腔體內壓,梳遵諧震,個缺點是破壞隔音!

其他品牌也有他們的秘技, IE800 用較細的 7mm 單元,但人地做得好用得盡,低頻贏 EX1000 幾條街!音茶樂 Flat4 用兩個 10mm 單元反相安裝抵消諧震,外加導管做高頻扶正,令 flat4 的低頻氛圍在 IEM 中首屈一指,幾位評 Flat4 Kuro 的師兄形容這是「脫塞感」,這些都只是新動圈設計的冰山一角,但差不多可以肯定,超大動圈單元在入耳設計是有利有弊,不算是皇道了!

Andykong 發表於 2015-3-6 11:58

jackytcm 發表於 2015-3-6 01: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師兄我買咗PHA-3之後都冇帶過出街聽,只不過Z5係極難推得好,PHA-3用平衡模式算推得不錯啦
p.s ...

咪係囉,買 Z5 是隨身聽嘛,要返到屋企先可以回復應有水平,有點奇怪了!Z5 我也不覺得比 EX1000 難推難玩,只是 Sony 自家器材配搭上不太稱心吧了!

如果 PHA-3 是好似 lehmann traveller 那樣的大小還可以說是 Z5 的 good match, 以 Sony 的便攜路線, A 系小巧和 ZX 系的長續航, PHA-3 真的完全不搭,所以 Z5 需要 PHA-3 才能發揮得好的話,Sony 的 product milestone 便有問題了!

Krizzzz 發表於 2015-3-6 17:06

Andykong 發表於 2015-3-6 11:5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咪係囉,買 Z5 是隨身聽嘛,要返到屋企先可以回復應有水平,有點奇怪了!Z5 我也不覺得比 EX1000 難推難 ...

PHA-3, 真係大到太過分,若果佢係一個player+DAC+amp 都由自可

所以小弟都唔會考慮PHA-3

而家升級player 目標有 ZX2, AK100ii, AK120ii, ARM2

Ching 們有什麼意見可以分享? {:6_162:}

Andykong 發表於 2015-3-6 19:29

Krizzzz 發表於 2015-3-6 17: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PHA-3, 真係大到太過分,若果佢係一個player+DAC+amp 都由自可

所以小弟都唔會考慮PHA-3


AR M2 我非常 like 啊,要聲有聲,要樣有樣,造工操控都唔差,go go go 啦!

themouse 發表於 2015-3-7 00:50

Andykong 發表於 2015-3-6 01: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下下都牽一髮動全身,咁唔會有交流的,合理地 isolate 每個 variable 然後 assume 其他是 appropriate an ...

雖然觀點有別於師兄,但多謝師兄賜教。

始終認為,Z5的低音快或慢,可各有所好,亦純綷是對其性格的基本描述,沒問題。

問題在於師兄引用到快狠準、下潛、澎湃、從容、氛圍、層次等標準時,這不再是單一器材的事了,通常在音響的世界裡,這是用來描述整套系統的,當中涉及器材和線材配搭及accoustics。以師兄資歷,相信一定明白的。

再者,器材設計及技術,從來也是各師各法,百花齊放,只有主流,卻沒有什麼皇道可言。就算師兄推崇備至的Kuro所謂秘技的單元對裝方法,在IEM的確是特立獨行,其志可嘉,但說到底這方法在揚聲器裡絕非新鮮事,做法亦各有利弊。

Andykong 發表於 2015-3-7 13:30

themouse 發表於 2015-3-7 00: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雖然觀點有別於師兄,但多謝師兄賜教。

始終認為,Z5的低音快或慢,可各有所好,亦純綷是對其性格的基本 ...

對啊,動圈耳機的設計和傳統喇叭有很多不謀而合的地方,有玩開喇叭系統的,會有另一番體會的。

Flat4 的反相雙單元,和喇叭設計上的 isobaric layout 很接近,但 Isobaric 是密封式的, 現在仍在一些一線品牌如 Wilson Benesch 和 Egglestonworks 的高階型號中見到,我第一次玩 Isobaric 設計的喇叭是舊板的 Dynaudio Confidence 5,那是回歸後不久,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快和乾淨,但勁食電流,這些特性和 Flat4 也很相似!

後來自已買了 Genesis APM1,當然香港代理未人這款,所以我那對是直接美國買運來香港的。APM-1 是 4 和路6單元,低音是當時民用全頻音箱最大的 15" 鋁盤,高音是兩「塊」超薄的 1" planar ribbon,用 IEM 術語來形容的話,這喇叭便是便是圈鐵 hybrid 了! 15" 低音的下潛和從容度確是 Confidence 5 所不能比的,但速度和乾淨情度卻是 Confidence 5 的 較佔優勢。

以香港的居住環境,玩好 Confidence 5 會易過玩好 APM-1,主要是空間問題,15" 單元確是潛得深,但聲箱大,房間也未必容得下那份低頻,這和 Sony 用 16mm 單元要面對的困難也是「不謀而合」的!

剛好就是我以前玩過 isobaric 的喇叭 才會對 Flat4 推崇,也是自已擁有過大單元喇叭才覺得 Sony 系的 16mm 沒有將大單元發揮得很好。我認為 EXK, H3 和 Z5 的低音都收得較快,如果師兄認為是配搭問題,可否你提示一下在什應 player/amp/cable 的情況下 Z5 能有很從容的低音,這是一眾 Z5 用家之福,也是動圈或圈鐵入耳玩家非常有興趣的分享!

themouse 發表於 2015-3-7 17:34

Andykong 發表於 2015-3-7 13: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對啊,動圈耳機的設計和傳統喇叭有很多不謀而合的地方,有玩開喇叭系統的,會有另一番體會的。

Flat4 的 ...

師兄曾擁有如此銘器,令人羡慕不已{:1_344:} 但有一點不肯定Confidence 5是否十足的isobaric設計,因其內置低音單元較外露的低音單元小了一點點,與isobaric的原意有點出入,另外,其安裝也並非常見的isobaric方式,所以對其設計有點不肯定(樓主不好意思,這應該放在HiFi論壇那邊或另闢題目討論才對。)

採用isobaric設計的喇叭,小弟也試過兩對,一是Wilson Benesch Discovery,另一對是Vivid Audio B1,兩者運用isobaric技術的方法和目的卻北轍南轅,前者是透過isobaric設計,在小音箱營造大音箱的低音效果;後者是希望以此設計減少音箱諧震。

回到Kuro或音茶樂的Flat 4設計,它的確是isobaric,但小弟有點疑惑,其設計是否為了在小腔體營造更大腔體的低音效果?10mm動圈在營造低音方面自身條件已優秀,還需進一步加碼嗎?小弟猜想,還是Flat 4的isobaric設計是想達到近似於Vivid Audio的減低諧震效果嗎?特別是當看到Flat 4的Phase Correction Tube,其概念跟Vivid的Reaction Cancelling Ports有的相似,所以才忽發奇想!如果音茶樂能提供更多資料就好了{:1_254:}

Andykong 發表於 2015-3-7 18:56

本帖最後由 Andykong 於 2015-3-7 18:58 編輯

themouse 發表於 2015-3-7 17: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師兄曾擁有如此銘器,令人羡慕不已 但有一點不肯定Confidence 5是否十足的isobaric設計,因其內 ...

山岸先生有解釋過 Flat4 的陣列式單元是要控制諧震的,但大部份資料和訪問都是日文,我只能從 online translation 中初步理。

據當年查探所得,Confidence 5 是 8" 在前, 7" 在後,反相安裝,前單元吸時後單元吐,到前單元吐時後單元吸,兩單元互相抵消呼吸時的氣壓,理念是營造一個接近無限無氣壓的空間給主力的 8" 單元運作!但這是告接近 20年前的遠古時代, Internet 和 email 才剛開始,資訊和溝通遠不及今時今日了,所以有幾成真確我也不敢肯定!

Krizzzz 發表於 2015-3-9 11:01

本帖最後由 Krizzzz 於 2015-3-9 11:03 編輯

Andykong 發表於 2015-3-7 18: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山岸先生有解釋過 Flat4 的陣列式單元是要控制諧震的,但大部份資料和訪問都是日文,我只能從 online tra ...

以小弟淺薄認識, Isobaric layout 的原意是利用兩隻相同的陣列低音單元in-phase 軀動, 於有限箱體提供更有力低音

但用在iem 如 flat4, 仲要out-of-phase軀動, 仲要加damping tube, 我估是控制諧震多, 令中低音聲音更自然同扎實

兩者是同一原理但目標不同, 正如 themouse ching 疑問, 10mm 可能真的沒有加碼的必要, 小弟估落此類似isobaric 設計是為抑震需要多

至於Z5, 三單元混合的設計, 小弟都夫復何求了, 調音還待換player換線吧

Andykong ching, 聽講ARM2底噪不少, 音質及性能搭夠, 值得入手?

themouse 發表於 2015-3-9 13:53

用煲機碟大火煲Z5幾日,低頻收歛很多,聽起來較之前從容自然{:1_254:}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Sony XBA-Z5 用家交流區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Post76玩樂討論區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 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Post76玩樂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 。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