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偉文: 預算案的期望博弈
2013年3月6日蘇偉文
預算案的期望博弈
宣讀預算案是每年政府的重大事項,為什麼年復年的遭到社會大肆評擊?是政府沒有認知到社會對預算案的重視?還是市民不清楚預算案的局限?依照筆者多年來對預算案的觀察,現在預算案已變成是一種博弈,一種官民雙方的期望博弈。
不可能滿足所有期望
民間在預算案公布前,已經由各方的民意渠道表達了各種訴求,例如十五年免費教育、全民退休保障、增加醫療服務、加大資助大學學額、甚至是全民派錢等等,所以在財政預算案公布前,各方人士已準備好了一張清單。到了預算案揭盅後,當然不可能滿足所有期望,自然也就有各種批評。
對政府來說,預算案有本身行政上的任務,就是要以財政資源來配合施政報告和各個政策局的工作。一些重大的政策改動,並不是預算案的專屬範圍,從這個角度看,若果我們期待預算案可以有新的點子,其實就是要預算案繞過政策局,這並不是政府的做法,而且政府也知道無法滿足所有市民的期望,現時的一個平常做法,自然是由消息人士在預算案公布前就各項建議先行試水溫,所做的也是期望管理,也就是一種期望上的博弈。
而回顧以前的預算案,其實盈餘預計出了差異是必然之事,港英時代已是如此,到了回歸後也是一樣,所不同的是以前預算案的受重視程度不若今天,預算案中官民雙方的期望博弈並不明顯,在那些年的時候,人們擔心的是政府會否加稅,人們在預算案公布前趕往運輸署續牌,現在已沒有這個現象了。
檢討收入及儲備運用
在回歸後的頭幾年,香港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和非典的肆虐,受到外圍經濟的不景,政府的財政狀況大不如前,大眾關注的是政府是否開倉派米,對預算案中各種振興經濟方案最有興趣。
到了近年,香港財政狀況改善了,更連年錄得盈餘,財政儲備水平更是自回歸後的2000多億元最低位,大幅增加至今天的7000多億元,以這樣的財政狀況,市民對預算案的期望也會愈來愈大,無論政府怎樣進行期望管理,在預算案中的期望對弈上,民間訴求愈來愈不好應付,也造成預算案飽受批評。
筆者認為,現時預算案的定位和執行,是民意對弈的根源,要把這種期望對弈扭轉過來,其中一個要做的事是對政府收入作出制度上的研判,讓政府收入變得更有預測性。以目前的政府收入來說,受外圍經濟影響的因素太多,以致政府收入根本無法準確預測,加上《基本法》中的量入為出要求,都會直接影響政府開支部分的制定,也容易招來各方人士對預算案的批評。
而且豐厚的財政儲備,更是各方團體大打主意的對象,人們是不會理解從前在亞洲金融風暴當中,政府財政儲備對捍衞香港所起的作用,現時人們只會看到7000多億儲備,而不會意識到一旦金融危機重臨時,政府保留豐厚財政儲備的重要。
檢討香港收入來源結構、財政儲備如何運用,是改善預算案中的民意對弈的一個起點,因為若以目前的架構和框架,每年的預算案預測差異也會是眾矢之的,政府和民意的期望對弈也會是年復年的結構化。
作者為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 院長 must have special idea!{:6_193:}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