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者聽音指南 ... 用耳也要用心 (轉載)
轉載自 - http://www.rebel-audio.com.tw/rebelbb/viewtopic.php?t=30對於聽聲音真用得著“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這一名言。首先你要自信你的耳朵不比所謂的“金耳朵”們差。人的聽覺生理告訴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耳膜和內耳聽辨毛都會變硬,無法回應很高的頻率。只有低齡兒童聽覺器官的尺寸小,質地柔軟,可以聽到20khz以上的超聲。而20歲以後就逐漸衰退了,50歲以上的人已難聽到16khz的聲音了。當然老發燒友們的技巧和經驗比較豐富能補償一點損失,但硬體逐漸變壞是必然的。所以,專業的主觀試聽評價需要有不同的年齡、性別的人員來參加。只要沒有聽力缺陷,你也可以當評判員。當然一些最基本的測聽技術和常用主觀試聽評價的用語還必須瞭解,並把握住確切含義和分寸。
最先可以熟悉一下純音,正弦單頻交流信號的聲音,這也是檢查音響設備靜態性能好壞的一種方法。最方便的方法是播放雨果發燒碟(一)》的最後17至45段,這裏是正弦信號從25hz開始以1/3倍頻程為一臺階至20khz,一共29段。如有優質的類比正弦信號發生器則更好,信號源中沒有高次諧波也不需用cd機。從第17段開始向後放,音調逐漸提高。若電平不變的話,開始響度也逐漸增強;到27、28(約三四百赫茲)段時音量就不再上升;至40、41段(約七八千赫茲)後,音量又開始下降。若設備不好,中間音量較平坦的段落就會變窄,聽音樂時高音域和低音域分量都不足。若整個頻域的音調感不是逐漸上升,某個段落有突變,如19段聽起來反而比20段更硬、更響,這就說明19段(40hz)處聲音有互調,即原40hz低音上,有較高頻率的音串入,所以音調也高了,響度也大了。很多劣質音箱這時就會顯現原形。正常聽音樂時,某一頻率一會兒就過去了,並且大多時間同時就有很多諧波成分,靠聲音的感覺不對去辨別設備的毛病,初學者操作就比較困難。純音試聽就容易操作多了。
房間聲學環境有缺陷,如有駐波、共振或沖著聽眾席的反射面,也會使不同頻率上的響度不均勻,可以變換一下音箱擺位或房間傢俱擺放,找尋反射面或共振源來解決。單一的純音穩定、簡單、容易找出串雜在其中的雜音。
另外,幾個關鍵頻率的音調25hz(17段),40hz(18段),500hz(29段),1khz(32段),2khz(35段)和4khz等應該心中有數。不少音箱包括低音箱實際上並沒有25、40hz的低音,不少人把較響的60—80hz左右的中低音當作次低音在感受。同樣,2khz、4khz的聲音聽起來也很刺耳,但它並不是人們要追求的12khz以上的高音。理解聽感描述辭彙實際聲音就複雜多了,聲音的聽感描述總要用辭彙來表達,但辭彙中數形容詞最微妙。如果要從外文的描寫翻譯過來就更難了,筆者手中有一份英文的音質評價用語說明,彙集了52個形容詞,其中有些詞連英漢詞典上給出的中文注釋就令人不知所云,怎樣去理解表達的聲音特性?所以越詳細越微妙的描述可能越難確切,還是先簡單一些。加拿大國家研究中心測試音箱音質時,讓評判員填的表中用了十種描述,比較容易理解掌握,現解釋一下它們在表達聲音特性時的含義,對提高主觀聲音測聽能力的人會有所幫助。這些辭彙分別是:
解析力:解析力也叫清晰度,描述聲音清晰程度
聽語言時,吐字乾淨利索,沒有含糊不清之感。聽弦樂曲時,有幾把樂曲,什麼樂曲容易分辨出來。聽低音時,鼓點乾脆俐落,長號、大鼓各自音色表現正確,不似彩電或組合音響中那種嗡嗡之聲不絕於耳的效果。
柔和:聽起來聲音柔和溫暖,讓人感到順耳舒暢,不刺耳沒有沙啞之聲
一般女聲節目聽這方面特性比較好,用迪斯可和重金屬搖滾樂來聽器材的這方面表現就不合適。雖然說這裏的柔和指的是器材的性能而不是軟體本身的內容,但軟體節目本身就硬,用來聽這方面性能就困難了。
從音頻信號特性講,柔和表示中、低音還原正確,雜訊和諧波失真小。器材的諧波失真會增加不良高音成分,聽感生硬、刺耳、金屬味重(好像金屬材料發出的聲音)。
豐滿:聲音充實圓潤
男中音和男低音這種感覺較明顯 ... 表現出器材頻帶較寬、特別是低音端延伸好,中、低音的頻響均勻,混響適度。
明亮:聲音清脆透亮,有鮮活感
在女高音和童聲以及弦樂小號的高音器樂中較易找到這種感覺 ... 說明器材的中高音頻平坦、均勻且失真小。若高音過頭或帶有失真,明亮就會變成刺耳。另外,也要有適度的混響,否則會有乾枯的感覺,亮不起來。
開闊寬敞:相反的描述就是狹窄、擠壓,聲場狹小,缺乏現場收聽時寬大的場面
身歷聲節目這方面的感受與兩個聲道間的串音水準和平衡度有關。串音小、對稱性好,混響正確,聲場感覺就寬大。
親切:親切或稱現場感強是指聲音好像貼近身邊,伸手可以觸及一般。
一般中音段表現好的器材,這種感覺較強。
雜訊和失真:沒有信號輸入時,音箱中發出的嘶嘶聲、交流嗡嗡聲稱為雜訊
是器件或工藝不良的表現 ... 失真是由於器材的線材不良或頻響不佳,使原來的聲音發生了變化所致。沒有輸入時開足音量,在音箱一米處應聽不到一點雜訊,否則節目中需要無聲時,就會有討厭的背景噪音,平常使用時聲音透明感就變差。失真即聲音走樣,與熟悉的原聲比較就能聽出來。
音響力度:力度和響度意義不同
響度指聲音感覺響。兩套設備可以把同一個曲目,用響度計調到一樣響。但一個可能響而平淡,另一個就響而有力。力度為聲音有勁、有氣魄,表示聲音中低頻成分較強,動態範圍寬。光響不行,要響而不失真才有力度。
最後兩項為滿意程度和保真度,這是總體印象並含有個人的愛好和願望。自覺地用上述描述來比較不同器材發出的聲音,就可以逐漸把耳朵練靈敏。
當你的聽覺有一定的辨別能力後,就要注意排除心理因素對聽覺的影響。一個勞累一天的母親在熟睡中,對汽車鳴叫或火車賓士的很大聲音都無動於衷,而對自己嬰兒的啼哭或躁動卻非常靈敏。這是一個被經常用來說明人類聽覺系統有選擇性的例證。
在你試聽某一音響器材的時候,設備的外觀、價格和媒體狂轟亂炸的宣傳,已給你造成了一個先入為主的印象。價格貴,進口品牌,都會在您心理深處打上一個底分。所以,在你實際試聽時要留神去掉這個底分。但心理現象是一種科學,不管誰都不可能完全擺脫掉。所以專業主觀試聽要採用雙盲法:一是聽者看不到設備,音箱和設備都被透聲不透光的織物擋住,只聞其聲不謀其面;二是操作人員聽不到聲音,完全按儀器的指示送出聲音。人類的生理聽覺研究標明,只要音量略大一點,同樣頻率範圍的聲音給人的音調感就展寬了。所以,若兩隻音箱的靈敏度不同,系統不對總響度進行校正,那麼靈敏度低的那對音箱得分就會吃虧。商家想誘導你買某一產品,試音時只要音量比別的放大些,你就會上鉤。所以操作人員也不應該聽到聲音,以免把自己的觀點無形中帶給批判者。
以前的主觀試聽採用a-b-a制,先放參考器材,然後放被測器材,再放參考器材,最後打分。後來發現這種程式仍有誘導作用,因為你知道第二段為被測聲音,總要想聽出些差別。現在較為先進的電能控制主觀試聽實驗室已採用隨機送樣的試聽方法。先給你聽參考聲,且隨便你想聽多少遍,再聽被比較聲同樣可以聽很多遍,這是訓練階段。進入試聽評分階段時,先給你聽參考聲,接著給你送另一個聲音,這個聲音到底是參考聲還是被試聽聲是由電腦隨機給出的,然後由你打分。如果你想再聽一次參考聲那可以,但要再重複剛才第二次給出的聲音就不可能了。
這樣經過若干輪的評分,電腦就可把結論統計出來。如果第二次隨機給出是參考聲時,你也亂打分,電腦就認為你聽力有問題,你的評分就會不被採納。只有參考分能打准的人,試聽的評分才有效。這樣做基本上可消除心理因素的干擾和清洗混事的“南郭先生”這樣的操作是相當困難的,而且還會受到一批有利益衝突的人的反對,推行頗有一些難度。某權威機構預選了一批錄音工程師和發燒友來試聽,結果八分之一的人被剔除,他們可都是“金耳朵”裏的“金耳朵”。另外,在開始訓練階段各人的評價很不相同,而進入主觀聽覺結果也是客觀存在的。也就是說,任何聽力沒問題的人,稍加訓練也可以當主觀試聽的評委。科學的結論是惟一的,可重複的。
相信自己的耳朵!從生理角度而言的真正的“金耳朵”是百萬中無一的,建立正確的聽音觀念,培養良好的聽音習慣,多做合理的聽音聯繫,才是提高評判水準的關鍵。不過,“耳朵收貨”只適用於自己的選擇,給別人做推薦,還是少用“耳朵”作標準的好。
聽音樂用心靈 聽聲音用耳朵
至此可以明白物理聲音的複雜但不神秘,可當聲音構成音樂時情況就變了。人們聽音樂和聽聲音是不同的,前者用心靈,後者用耳朵。當聽音樂的時候,耳朵只不過是一個通道,貝多芬耳朵聾了,還能創作並指揮出傳世經典,可見耳朵在這裏的作用並不致命。聽器材的好壞應該靠耳朵,用耳朵來識別空間中聲波的好壞,心靈會誤導你的判斷。發燒友往往同時用耳朵和心靈在聽聲音,這就成為一般人無法讀懂或接受他們觀點的原因。我想當你去選購器材時要注意用耳朵去聽,而回家玩器材時不妨也用點心智,最終用於欣賞音樂時,當然要力圖與音樂家們心靈相通,器材甚至聲音都不過是通向彼岸的一座橋樑。 多謝wil兄分享! thx wil兄! 心神合一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