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haikovsky Symphony No. 4 是一首性格很強烈很突出的樂曲,要...
本帖最後由 cdfan 於 2013-3-10 20:27 編輯Tchaikovsky Symphony No. 4 是一首性格很強烈很突出的樂曲,要演奏得出色,也絕對不是容易的事情。
1.Abbado / VPO (1976)
這是一個很標準、很正規正派的演繹。有激情但不過火也不沉溺,夢幻和現實的感覺表達恰到好處,有青春活力和朝氣而不是頹廢型,尤其是表現在第三樂章的弦樂撥奏段落。感情表達方面,比Maazel的木口木面,甚至可以說是黑口黑面的版本好多了。第一、二樂章有一種揮之不去的迷惘感。整體來說,這是一個走中庸之道的版本,不狂暴也不纖弱,口味亦趨向國際化,很適合初聽此曲的人欣賞,也可以作為衡量其他版本的標準。
2.Abravanel / USO (1972)
這個版本是Abravanel少數錄音之一,指揮在此曲的表現是理智而壓抑,放不開,沒有了一種狂放的情緒,表現出此曲較為黝暗的一面。這種演繹可以接受,但此錄音最大的問題是來自樂隊,樂隊質素實在差勁,弦樂瘦弱,銅管叫囂,木管走音不夠氣,差勁的水準嚴重影響了指揮的發揮,否則此版的可聽性會高很多。
3.Dorati / LSO (1960)
速度偏快,激情、激烈、硬朗的風格,充滿陽剛氣息,指揮控制得宜,像一個將軍,無懼困難向前衝。與俄派的悲情激動、德派的嚴謹布局不盡相同。倫敦交響樂團在剌激的演奏下提供充足的文化氣息,令場面中和化了不少,若果樂隊換上了 MSO / DSO 的話,出來的效果將會不堪設想。首兩個樂章內,悲情的呼號只是對現實生活作出一種無奈的情緒,第二樂章更有種淡然怱怱而過的感覺。
第三樂章活力十足,弦樂撥奏速度甚快,效果震憾;第四樂章的勝利場面是所有版本中其中一個最輝煌的。
此版錄音極佳,但亦助長了演奏的剛強性格。值得一聽這種截然不同的風格演奏出來的柴四。
4.Furtwangler / VPO (1951)
此版本以浪漫為主調,甚為柔軟,缺乏剛健氣質。速度的轉變很多很厲害,聽慣標準演繹的人可能會不習慣。第一樂章命運主題和力量都不太強烈,聽起來整體甚至有點溫馨的感覺,然而樂隊在技術和紀律上都好像不在最佳狀態(但不代表很差,只是對VPO這樣的樂團來說可以再好些),夢境段落沒有發夢的感覺,只像是對理想生活的歌頌。
第二樂章沒有落寞感,只有延續著那種溫馨浪漫的情懷。第三樂章弦樂撥奏很清新,但氣勢不足,缺乏應有的神經質,略嫌鬆散單薄。
第四樂章快樂的表現不甚顥著,缺點與第三樂章相同,不甚討好。
一般的版本,演繹上與Furtwangler的好錄音有一段距離,指揮有點不在狀態。
5.Litton / Bournemouth SO (1989)
在Litton手上,此曲變得溫文多了。第一樂章,頭六分多鐘指揮好像未在狀態,有點呆頭呆腦,之後才清醒。命運主題有點溫和感,人民的徨恐也淡化了,但給我的感覺是,命運也不算是太殘酷太可怕罷了!對人的影響也不太大呢!兩段夢境就真的很像做夢,有點不能自拔的感覺。第二樂章有點像酒醉;第三樂章很有跳躍感,很精神奕奕,但少了一點紛亂感;第四樂章終於有點火氣了,但人民的歡樂方面描寫就猶豫了些。樂隊,尤其是弦樂不太齊一,技術上有待提高。
6.Maazel / VPO (1963)
這是一個很COOL的演繹。指揮表現非常冷靜客觀,完全沒有陷入曲中的歇斯底里之內,高效精準,沒有失控也沒有狂野,但維愛的弦樂組聲音仍然表現得很美。
第一樂章可以用寒光閃爍來形容,命運主題和命運的破壞力像雷電交加,人民並沒有奔走呼號,只是有點默默承受的感覺,夢境中也很安詳;第二樂章的失落感也不很明顯,只像訴說別人的故事,與自己無關;第三樂章處理工整,乾淨利落,沒有任何紛亂感;第四樂章感覺像是進入了一座製造精密儀器的工廠之內,高精度、講究又帶著冷艷,人民的歡樂也像板起了面孔一樣。
這個可算是從另一個角度,抽離自己的角色來演的版本,Rozhdestvensky雖然都是客觀,但熱情多了。愛不愛此版實屬見人見智,那真的要看接不接受指揮的觀點了。
7.Metha / LAPO (1978)
Metha的演奏,是美式演奏的典型,樂句演繹是美國招牌的快響搶,像疾風一樣馳聘,當中,也有很多指揮本人的獨特見解是有說服力的,可是整體仍是缺乏了一點文化,賣弄效果,演繹也不俄式。還有,這裏絕對可以聽到LAPO只是一隊二、三流樂隊,指揮也不能完全凌駕其上,團員的技術也不很高。
8.Monteux / BSO (1955)
浪漫、圓潤、有很多平常沒有發現的細節,感情上較能表達作曲家纖細的一面,速度偏快,但僅此而已,其餘特色欠奉。第二樂章突然加速,平舖直敍,指揮似是缺乏耐性,感情上甚為貧乏,彈性不夠。第三樂章是精神飽滿而飛快的弦樂撥奏,有帶著笑面和歡樂。第四樂章序奏甚慢,群眾的歡樂有少許壓抑,沒有放盡,甚至有少許猶豫。
只屬中等的版本,內含較佳的第一、三樂章,和不甚佳的第二、四樂章,另外,有點悶氣……
9.Rostropovich / LSO (1978)
原本,對這個版本的期望頗高(Rostropovich 的全套Shostakovich Symphonies真的不錯,濃厚的俄羅斯風),可是大概是他由大提琴家轉營為指揮的起步吧!明顯地,指揮內心深處是有話要說的,他也盡力想把自己的見解表現出來,可惜,事與願違,指揮完全駕馭不了LSO,樂句結構鬆散,單聲部不齊一,大合奏更像乾炒牛河,炒埋一碟,混亂不堪,只可以在樂句中拾到一些零碎的優美而有內涵的片段,就這樣浪費了一個美好的演奏,實在可惜!
10.Mravinsky / LePO (1960)
很多人心目中的典範版本,此版太著名了!事實上,其實力也是毋容置疑的。
此版的特點,是每種情緒表達都做得徹底,第一章徹底的激情、徹底的夢幻;第二章徹底的頹然;第三章豐富的跳躍感和徹底的動感;第四章徹底的勝利。它的火爆不是最極級的(柴五終章才是),但也很可觀,完全可以感受到命運的可怖和人類的感性。樂隊方面,最特別是列寧格勒愛樂的銅管組,他們的音色和其他世界各地樂團明顯不同,很外揚。在演繹上,此版本十分深刻,大概是俄羅斯人對自己的民族感有獨特的理解吧!這是一個演錄俱優的版本,不愧是長年保持著柴四最佳演繹之一。
11.Rozhdestvensky / LePO (1971)
演繹上比較客觀,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好像只是敘述別人的故事。與Mravinsky比較,全曲處理感覺上較為凝重,沉實很多。第一章也很激情和重手,但不是歇斯底里,夢境一段,比較現實化,好像很明白自己的狀況,無發夢感。第二、三章很客觀,第四章也感到民眾的歡樂,但有少許隔岸觀火感。此版是另一種演繹方法,氣氛也很俄羅斯,列寧格勒愛樂的銅管組和Mravinsky版比較,音色一樣,但稍收歛。但總括來說,也是一個好版本。
12.Sanderling / LePO (1956)
可聽性很高的版本。
投入,認真,比Rozhdestvensky的置身事外好多了,但又沒有Mravinsky那麼狂熱,是溶入了德國的嚴謹精神和俄羅斯民族特色於一身的演繹,是放縱中帶有一點理性的感覺,控制得洽好,LePO在指揮手上發揮出高水準。但很奇怪的是,在Mravinsky手上的LePO銅管組發出的特殊音色,在Rozhdestvensky和Sanderling手上都可聽到,但沒那般突出,此點不解也!
DG version 只有Dorati / LSO (1960)一個版本, 百聽不厭
Solti版是不是很激? Decca錄音不錯吧{:6_184:} Sorry 按錯了,應該+9,謝謝很精簡的報告,我剛剛訂了Marvinsky 的版本,有機會再試試其他。 liverpoolman 發表於 2013-4-5 22:1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Sorry 按錯了,應該+9,謝謝很精簡的報告,我剛剛訂了Marvinsky 的版本,有機會再試試其他。 ...
代你取消了,現在可以重新再比分{:1_249:}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