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蘭詩歌》(Carmina Burana)
本帖最後由 cdfan 於 2013-3-10 20:39 編輯《布蘭詩歌》(Carmina Burana),亦譯為《博伊倫之歌》或《布朗尼之歌》,是德國作曲家及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Carl Orff)的大型合唱及管絃樂作品。亦是二十世紀其中一首最為人所認識的古典音樂作品,尤其是它的開場/終曲)《哦 命運女神》最為膾炙人口,在電視、電影、廣告及萬維網中經常出現。奧夫在創作的技法上,運用最簡單的旋律素材、強烈吃重的節奏,將沒有任何發展與變樣的樂句大量的反反覆復,在看似單調乏味的手法上,營造出源源不斷的能量,挑動現代聽眾的情緒。德國的電子音樂團體「謎」(Enigma)曾在《Gravity of Love》這首歌之中混音了《布蘭詩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EllLECo4OM
http://blog.udn.com/felixchang/3832179
卡爾•奧爾夫的《布蘭詩歌》
卡爾•奧爾夫在1935年發現了《布蘭詩歌》,並在1935-1936年期間,對其中的24首進行了譜曲。由此誕生了一部全新的作品,尤其是在奧爾夫的作品誕生期間,世界上還無人對這部原始的中世紀旋律進行改編。
1937年6月8日,奧爾夫的作品在法蘭克福歌劇院進行了首演。
奧爾夫將他的作品劃分為3段:
• Primo vere, Uf dem Anger(春之蘇醒,愛)
• In taberna(熱鬧的狂歡)
• Cour d'amour und Blanziflor et Helena(兩個年輕人的靠近,愛神維納斯))
按照計劃,這部作品由合唱團演唱,表達對於掌管人類命運的命運女神(Fortuna)的敬意。
除了《布蘭詩歌》外,奧爾夫還創作了另外兩套作品:《卡圖利詩集》(Catulli Carmina)及《亞霍洛狄堤的勝利》(Trionfo di Afrodite),合稱為「三部曲」(Trionfi)。然而後兩首的知名度及演出次數遠遠落後於《布蘭詩歌》。
[编辑] 配器
• 聲樂:女高音獨唱、男高音獨唱、男中音獨唱、四部混聲合唱、小組合唱、童聲合唱團
• 木管樂器:3長笛(第2,3長笛兼任短笛)、3雙簧管(第3雙簧管兼任英國管)、3單簧管(第2單簧管兼任高音單簧管,第3單簧管兼任低音單簧管)、2巴松管、低音巴松管
• 銅管樂器:4圓號、3小號、3長號、大號
• 敲擊樂器:定音鼓、2小鼓、大鼓、三角鐵、鈸(踫鈸及吊鈸)、鐃鈸、棘輪、響板、鈴鼓、馬鈴、鑼、管鐘、鐘、3鐘琴、木琴
• 鍵盤樂器:2鋼琴、鋼片琴
• 絃樂器:第1小提琴、第2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编辑] 第一節歌詞中譯
其中最膾炙人口的是第一節(亦是最後一節):《哦 命運女神》(O Fortuna),原曲以拉丁文吟唱。Fortuna的原本意思指「運氣女神」,但多數中文版都譯成「命運女神」,以加強語氣。
http://blog.udn.com/felixchang/3832179
這隻CD 可比美羅亞方舟 睇link
EMI – Rafael Fruhbck de Burgos conducts Carl Orff Carmina Burana Holland
http://iragraph.blogspot.com/2009/12/carl-orff-carmina-burana.html
德國現代作曲家「Carl Orff 卡爾奧福」出生於慕尼黑,一生活了 87 歲,以獨創的「Orff 音樂教學法」,讓他足以站上 20 世紀傑出音樂教育家的地位,也以舉世稱頌的《 Carmina Burana 布蘭詩歌 》傳唱於後人。
1924 年,「Carl Orff」與「Dorothee Gunther」共同創立慕尼黑Gunther學校,他使用記錄器及打擊樂器來教授音樂,其作品結合音樂、舞蹈及體育。1937 年,《 Carmina Burana 》初次上演後,「Carl Orff」才開始為人所知,《Carmina Burana》有笑劇形式和舞蹈表演在內,同樣的概念亦延伸至「Carl Orff」以後作品,如 1943 年的《 Catulli Carmina 》及 1953 年的《 Trionfo Di Afrodite 》,這些作品有完整的戲劇經驗,戲劇經驗已與「Carl Orff」的作品劃上等號。「Carl Orff」致力於將歌劇回歸原點,使用基本的節奏和受歡迎的民謠來創造出完整的藝術作品。
無庸置疑,《 Carmina Burana 》是 20 世紀最受歡迎的清唱劇之一,在狂野的節奏與澎湃的音響中,「Carl Orff」捨棄了任何作曲的花樣,以單一的旋律線固執地再現,開展出激烈而不可思議的音樂氣氛。其素材乃根源於中世紀浪人對於愛情的歌頌、對春光的懷想、對宗教規制的嘲諷,以及對命運無情的感嘆。
《 Carmina Burana 》這首清唱劇的題材,源自於 13、4 世紀浪人所作的詩歌。當時德國慕尼黑地區因躍升為南德的政治經濟中心,而產生了修道院僧侶與世俗權勢利益相互交雜的特殊地域文化。此時就有一批放蕩不羈、不滿教會專斷獨裁以及偽善生活的神職人員,過著浪蕩的生活,並時而寫作一些諷刺社會、歌頌情慾的詩歌。這不僅是對中世紀教會的反動,也傳達出另一種生命態度。
在 1847 年,一名巴伐利亞學者將慕尼黑附近的「Benediktbeuern」修道院中的兩百多首詩歌編輯成冊,成為「Carmina Burana」。到 1935 年,「Carl Orff」在從這其中選出 24 首,譜上管弦樂,而成為這一首編制龐大的清唱劇。在這裡,原文「Carmina Burana」的「Carmina」是拉丁文中歌曲之意,「 Burana」則是「Benediktbeuern」修道院早期的地名。
《 Carmina Burana 》全曲完成於 1937 年,在初稿中,作曲家曾提上一段副標「為獨唱家、合唱團,伴奏樂器以及魔幻布景所做的世俗歌曲」,可知這是一首演奏編制相當龐大的樂曲。除了三管編制的管弦樂外,還有各種打擊及鍵盤樂器,獨唱部份有男高音、男中音和女高音;合唱團部份則是一大團一小團加上兒童合唱團,原劇同時也附有芭蕾舞的表演。
《 Carmina Burana 》是一部節奏強勁、充滿狂歡氣氛的作品。整部作品共分為三個部份,由三個獨唱者及合唱團演出。第一部份「春天」,傳達出人對大自然的渴望;第二部份「在酒店中」,是人生的真實寫照;第三部份「謙恭的愛情」,歌頌愛情的偉大。全曲由著名的主題「命運,世界的女王」前後貫穿呼應。
「Carl Orff」認為節奏是樂曲主要的風格,因此《 Carmina Burana 》最特殊之處也在於其節奏,作品的技巧及樂曲的簡潔最為愛樂者津津樂
《布蘭詩歌》(Carmina Burana)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