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堂級搖滾試音碟 ~ 黃貫中《A 小調協奏曲》HQCD (轉載)
轉載自 Lyra Mediahttp://www.lyra-media.com/ufiles/paul0218_open.JPG
一隔數年,黃貫中的新大碟《A 小調協奏曲》終於在去年正式推出,連同樂隊 Postman 在各大場所演出,2011 可說是 Paul 在香港非常活躍的一年。筆者作為 Paul 的樂迷,由 Beyond 時期到個人發展,大部分專輯都有購買,《A 小調協奏曲》在華語搖滾專輯當中,製作質素最高之一,甚至比某部分發燒碟還要好。而在上個月亦正式推出 HQCD 版本,筆者在推出的第一天,便立刻到旺角買下。上星期四本地影音網站 Post76 聯同唱片公司維高文化,於 KEF 銅鑼灣 Cubus 旗艦店舉辦分享會,而 Paul 更親身到現場跟一眾網友及傳媒分享大碟的製作歷程。
http://www.lyra-media.com/ufiles/paul0218_cover.jpg
黃貫中《A小調協奏曲》HQCD
類型:Rock
發行:維高文化參考價格:$198
http://www.lyra-media.com/ufiles/paul0218_kef.JPG
開始時首先由網主小瑟為活動作簡介,以及各會員自我介紹,為活動熱身。接著由 KEF 銅鑼灣 Cubus 旗艦店的負責人 Anthony 介紹示範的器材,包括KEF Reference Series Model 205/2 鑑聽級揚聲器、McIntosh C48 前級擴音機、McIntosh MC302 後級擴音機、McIntosh MCD 301 CD/SACD Player,整個系統總值約 20 萬,活動完結後亦有傳媒採訪的部分。
最民主的選曲
分享會由小瑟及版友輪流問 Paul 關於製作上的問題,由最初的選曲開始,Paul 表示現時大碟的十多首歌當中,是由超過 80 首中選出,他表示寫歌是很主觀的事,而且他自己也寫了多年,有機會出現迷糊的情況,去到擁到尾段有那麼多寫起的歌曲時,也明白不能每首歌都選擇推出。Paul 最終選了一個方法,「去到哪裡都給自己的 Demo 給別人聽,那些歌曲的完成度很高,有歌詞、有 Concept 的,放在自己經常聽的地方,一定時間之後,如果自己覺得不好聽,便會放棄那首歌。」經過第一步篩選,還有大約六十首歌,便給朋友聽,有時在的士上也會給司機聽,也是很大個群體,因此會採用他的意見,如果司機覺得不好聽,他也會放棄那首歌。Paul 認為這個過程非常之民主,連他自己也不太參與意見,雖然視每首歌如親生子女,看到有人不喜歡也會感到痛心,但還是要那樣做。過程之中,甚至會叫全分司的同事,以及參與的樂手給意見,最後選出現時收錄在唱片的歌曲。
http://www.lyra-media.com/ufiles/paul0218_mc.JPG
希望推出純音樂大碟
提到歌曲的部分,Paul 被問到大碟中有《顛倒》、《AM900 序曲》兩首純音樂作品,之後有沒有打算推出純音樂的專輯,Paul 說道:「其實要推出純音樂的專輯一點難度也沒有,因為人聲亦是樂器的一種,當然也經常有人問我會否推出純音樂大碟,而聽我現時的大碟,抽出音樂的部分便是純音樂,因為中間的『過門』都很長,未入唱的時間都有結他部分,《顛倒》更接近 20 分鐘。我有計畫推出純音樂的碟,但亦沒有迫自己在一定要做,除非有一日我感到有很多事要發揮。」也有人好奇這樣做會否令人卻步,如何用音樂打動他們? Paul 表示不擔心:「我相信我不會打動他們,講真是你不懂享受音樂,是你們『蝕底』,為什麼要教你們?」他感到做音樂的人,有些作品是給大眾,有些作品是給愛音樂的朋友。
粵語跟國語的分野
大碟中有一半是粵語歌,有一半是國語歌,有人問及為甚麼要整合做一張大碟,而並非分為兩張專輯? Paul 表示上張大碟《季節》開始,已有人問過為何某些廣東歌沒有國語版,「以往曾經流行過『一雞兩吃』,如《海闊天空》有日語版、有國語版,而《真的愛妳》也有超過一個版本。不過我個人認為這樣不好,一首歌要表達的已寫出來,重新填詞後已是不同的事,所以現在開始每首歌都只有一個語言版本。其實國語也有自己的好處,我們也不是不懂國語,可能孔慶東自己不知,大中華兒女大家都懂得中文。」而他自己有些歌適合、原版開始已是國語,即使是港式的國語,也有自己的地方特式,所以大碟中同時有粵語及國語歌曲,而不同語言、不同語法也令歌曲的方向有所改變,可是不會「一雞兩吃」,這是出自對音樂的尊重。
談到唱片設計,自小聽古典音樂的Paul,在這張封面的設計上也有一定影響,唱片名稱《A 小調協奏曲》也有古典的感覺,於是採用現時這種古典味的設計。他表示自己入行接近三十年,很多形式的封面照片都影過,今次想正經一點。不過現在封面使用的照片,都是披著攝影用的佈景布,入面原本穿了件很好的西裝,但拍攝中途看到那塊布,便披起試影,最後更採用了那一張。
至於碟名《A 小調協奏曲》,來由是因為碟中歌曲有接近80%都是Am,而舖排方面也如古典大碟一樣有 Overture,音樂上也有一定主題,細心再聽會發現更多。
樂隊的功勞是對等
唱片以外,Paul 現在也有 Postman 樂隊,小瑟問到為甚麼會有這隊固定的 Band 出現,因為一般歌手背後的樂隊都不會有獨立的名字。Paul 則說到這是樂手的尊重,在台上演出時,企在前面的雖然較出名,但每個樂手的功勞是同等的,對於其他參與的樂手,Paul 不會只當他們是個 Session,他們是跟自己一起奮鬥的 Partner,每一個都很重要,因此要給一個名份他們。Paul 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及缺點,處理一首音樂時,發現到別人的好處便會跟著,然後其他人也會一起跟。他認為玩音樂是一個團體的合作,需要拋開成見,知道大家的優點、缺點,互相包容,那樣便最好。「例如對鼓手說個 beat 這樣打會好點,然後大家會向他施壓力,當然有些人會承受不到,認為這是當眾摑他一把,但那些不是朋友。真正的朋友一如兄弟一樣,大家沒有隔膜,當一班兄弟可以這樣,便可以夾 Band,否則只會打交收場。」
HQCD 能表達更多
事實上最初製作時已想過推出發燒版本,因為花了不少心機去製作,而當中的樂器都是真實的,並非罐頭音樂,他自己也對這個市場有信心。於不同的規格當中選出 HQCD,理由是Paul在比較過後才下這個決定,他認為 HQCD 最適合這張專輯。他試過給樂手聽普通版去執譜,有不少人都執錯,甚至漏了一些樂器,但一轉到 HQCD,即時掌握到更多的細節。而他個人認為 HQCD 亦最適合他的曲風,所以才選擇。
談到發燒碟,筆者也問及這個詞語在Paul心目中的定義是怎樣,他先不論後期的製作用了甚麼,首先應由開始錄音、創作時是否發燒為考慮,他舉例某詞人、作曲人,加上歌手的製作時,是否想到發燒,還是想到十大金曲。對他來說,造得一首歌,是希望人們在他離開這個世界後也會繼續聽,就算唱片賣得不好,也是對支持自己的樂迷、以及自己良心的一個交代,這是一個音樂人應有的態度。
製作方面,Paul 表示主要的錄音在 Polar Bear 做,但 Mixing及 Mastering 的錢是不能節省,會交到其他地方處理,而且認為行業內需要互相支持,如果大家也躲在自己的空間製作,那麼整個行業很快便會支持不住,加上看到有人還會有誠意付出來購入器材,他一定會支持。以往自己也到過外國製作唱片,吸收過經驗,在這次也用上場,他記得第一張大碟在 Abbey Road Studio 製作,自言分別不大,或許是遇不上一個適合做搖滾的製作人,出來效果也不及現時的滿意。收音方面他們也有參考不同的 Studio,而且哪支結他 Line-in 直入 Console,或是出結他 amp 再收 mic 也有考量過,最後95%都是後者的方案。他舉例《這是我姿勢》中一邊是 Fender Telecaster,木聲很重的,另一邊是不同品子的,都是很強勁的聲音,如果再加多一支的話,會選擇 Line-in,可以處理多些高頻的地方,取得平衡,不過他個人不喜歡全部用上 Line-in。
網友對Paul家中的器材也感到好奇,他表示家中不同地方包括睡房、客廳甚至是廁所也有音響,原因是他個人生活不能離開音樂。他個人傾向用書架喇叭,房中的設備是舊版 Accuphase 加 Acoustic Research 喇叭,而大廳是 AV 設備為主,Acoustic Research 喇叭加上 KEF 的中置,至於Studio 則使用 Genelec 最小的型號。
歌曲分享
現場揀選三首歌曲作播放,包括《AM900 序曲》、《我明白 我不明白》、《故事》,而 Paul 也有分享歌曲背後的事。《故事》是他寫給家駒和Beyond的,從來未想過要對外發表的歌曲,他認為音樂人寫歌未必每首都會製作及發表,「有時是有感而發,自己不寫出來便不舒服,就像寫日記一樣,就算歌曲沒機會面世也會寫下來,因為這是感情的負荷。」碟中收錄的是 Demo 版本,以一支木結他加上自己的聲音來完成,最初只在《組Band 時間》播出,後來經過網絡的傳播,內地甚至有人已將她變成完整的一首歌,所以他想給大家聽聽歌曲最原本、最真摰的模樣。《我明白 我不明白》是 Paul 個人頗為喜歡的作品,但給了不少人聽,反應都是覺得那種感覺、那把聲音都不似他。而他提到這首歌由頭到尾都只有 4 件樂器在演奏,分別是 12 線結他、電結他、Bass 及鼓,他認為不需太多樂器舖排,有時越少樂器,Dynamic 反而會更明顯,樂器少有樂器少的好處。
《AM900 序曲》在開設創作時已打算用純音樂來表達一個感覺,Paul 有一些古典及爵士樂手,會分享錄音,當中有好華麗的演奏及高超技巧,但他聽完都會問歌曲想表達甚麼,很多時都沒有答案。「樂手很多時都會沉醉在音符之間,但沒有想過自己要表達甚麼,除了表達自己的技術,其實這是頗為荒謬的事。」這首歌是表達早上 9 時的狀態是怎麼樣,有人已在上班,有人還在 Starbucks 買咖啡,是個有趣的題材,樂手間也有明確方向。至於《顛倒》是頗為大膽的作品,連曲譜、Key 也沒有,是跟其他樂手在錄音時即場交流的,以同一個主題、同一個畫面出發,大家用眼神交代,這需要樂手之間充滿默契才可以,但這是非常美好的。
後記
自幼稚園時已開始聽《永遠等待》、《長城》等歌曲,做了多年他的樂迷,這次近距離的分享實在非常深刻,也更強烈地感到他個人對音樂的態度,是多麼的認真。而這張唱片,亦會成為自己往後的必用試機碟之一。
http://www.lyra-media.com/ufiles/paul0218_post76.JPG 正呀!...........a very good memory.........{:1_351:} good report{:6_190:} Good Report. !{:6_193:} 超正! {:6_193:}{:6_193:}
頁:
[1]